遣渤海使

遣渤海使日本渤海國派遣的使節。據記載,728年至811年間共派遣十四次(其中一次為途經渤海的遣唐使,另有一次為舵手等的派遣)。

日語寫法
日語原文
假名
平文式罗马字

概述

據《續日本紀》,西元720年(養老四年)渡嶋津軽津司諸君鞍男以視察風土的名義被派往「靺鞨國」。關於此「靺鞨國」指代何國存在爭議,津田左右吉等研究者認為指北海道北部的肅慎(,異於中國文獻中的肅慎),而鳥山喜一等研究者認為指渤海。若後一說法成立,則720年為首次的遣渤海使。

698年高王大祚榮建立渤海,第二代武王大武藝時,渤海與新羅在外交上呈現對立態勢,為牽制兩國,開始向日本派遣使節,有較強的軍事同盟意義。日本認為渤海仰慕天皇的德化而來朝見,並認為其代表高句麗的復興,故隆重接待使節。很快在次年也向渤海派出使臣,一般所說的首次遣渤海使即指此次使節。

在日本與新羅關係緊張的時期(758年-763年),日渤之間幾乎每年有使者往來。759年大師(太政大臣藤原仲麻呂聯合渤海,準備了軍船394艘和四萬零七百人的軍隊,準備遠征新羅,但此計畫因其與孝謙天皇不和及渤海方面情況有變等原因而流產。後來渤海第三代文王大欽茂改善與唐朝的關係,日本與渤海間往來的軍事意義逐漸淡化,改為以文化交流和商業活動為主。

日渤間往來採取朝貢貿易的形式,對於渤海的貢品,日本方面須給予數倍的回賜。如此渤海得到較大利益,但日本的財政因此受到影響。因此接待使節及回賜的費用達到較大規模後,日本開始限制渤海使節的來朝,並停止向渤海派出使節。但渤海日本派遣使節一直持續到渤海滅亡。

遣渤海使一覽表

次数派遣年年号(日)年号(渤)正使名天皇渤海王備註出典
 720年養老4年仁安元年諸君鞍男元正天皇武王遣於靺鞨國觀其風俗續日本紀
1728年神龜5年仁安9年引田朝臣蟲麻呂聖武天皇武王送渤海客使

續日本紀

2740年天平12年大興3年大伴宿禰犬養聖武天皇文王遣渤海大使續日本紀
3758年天平寶字2年大興21年小野朝臣田守孝謙天皇文王伴隨遣渤海大使、渤海使揚承慶,報告安史之亂續日本紀
4759年天平寶字3年大興22年高元度淳仁天皇文王迎入唐大使使續日本紀
5760年天平寶字4年大興23年陽侯史玲璆淳仁天皇文王送高南申使續日本紀
6762年天平寶字6年大興25年高麗朝臣大山淳仁天皇文王伴隨遣高麗使、渤海使王新福續日本紀
7763年天平寶字7年大興26年多治比真人小耳淳仁天皇文王送高麗人使,正使未行,板振鎌束漂流歸國續日本紀
8772年寶龜3年大興35年武生鳥守光仁天皇文王送渤海客使續日本紀
9777年寶龜8年大興40年高麗朝臣殿繼光仁天皇文王送渤海使張仙寿續日本紀
10779年寶龜10年大興42年大網公廣道光仁天皇文王送高麗客使續日本紀
 787年延曆6年大興50年 桓武天皇文王予渤海使李元泰船一艘及舵手、水手等續日本紀
11796年延曆15年正曆2年御長真人廣岳桓武天皇康王送渤海客使日本後紀
12798年延曆17年正曆4年内蔵宿禰賀茂麻呂桓武天皇康王遣渤海使日本後紀
13799年延曆18年正曆5年滋野宿禰船白桓武天皇康王押送日本後紀
14811年弘仁2年永德2年林宿禰東人嵯峨天皇定王送渤海客使日本後紀

13回說去除第四回,15回說包含786年(或720年)。

參考文獻

  • 吉田孝,《》岩波書店,1997年,ISBN 4004305101
  • ,〈〉《》,吉川弘文館,1995年,ISBN 464202283X
  • 上田雄,《》講談社,1992年,ISBN 4061491040
  • 大日本史 諸蕃列傳 渤海上
  • 大日本史 諸蕃列傳 渤海下

參見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