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子究
生平
郭天送吸食鴉片,將祖先遺產耗盡,家財一空,但後來在基督教信仰幫助下戒除惡習;為了紀念主耶穌的恩典使自己得救,他決定將剛出生的長子命名為「郭主救」,但在登記戶口時,被誤寫作臺語同音的「郭子究」。[2]因為家境貧困,郭子究從4歲起就須分擔撿拾柴薪、放牛和耕種稻田的工作。但是,因為他的父母虔誠信奉基督教,他從小就被帶到教會接受教義與音樂的薰陶,並受到教會唱詩班啟蒙其對於音樂的興趣。16歲時,他自力購得一把吉他,也把握機會在教堂裡借用樂器練習,無師自通的學會演奏豎笛、小喇叭等樂器。[3]
1937年,太陽新劇團自日本前往臺灣巡迴演出,並抵達屏東東港;當時,郭子究首次見到小提琴、薩氏管等西洋樂器,並感到驚訝不已,當下決定隨團打雜;工作之餘,他也努力自修演奏和編曲技巧,並替樂團寫作一些宣傳劇。從此,他開始奠定其音樂基礎,並在樂器演奏上獲得多元發展。22歲時,他參加了由當局所舉辦的「新臺灣音樂講習會」,並獲得認證正式成為音樂教師。[3]
1942年10月,他前往花蓮並結識企業家林佳興;林佳興成立「花蓮港音樂研究會」並聘他為音樂教師。從此,他在教會等協助下在花蓮定居下來[4],開始持續編寫曲目、教授音樂,同時編寫音樂教材。在一次講解「附點音符」的課堂上,他隨手寫下一段旋律讓學生練習,並在其讚賞下潤飾作成一首完整的歌曲,又在歌唱過程中引發鄉愁,因而以日文題予曲名《回憶》;1944年,他與學生在研究會所舉辦的第二回藝能演奏會上首次發表演出該曲,並以三絃、揚琴、小提琴、手風琴、鋼琴、吉他等樂器合奏。[3]同年,他也曾因該曲強烈中國式曲風遭日本憲兵隊以間諜罪名逮捕,並予以拘禁48日。[4]
戰後,當局在亟需師資情況下破格任用他為花蓮中學代用音樂教員[4];隨後,他透過自修通過檢定考試於1960年(一說1956年[2])取得合格教師資格。[4]1948年,他邀請同在花蓮中學任教的陳崑為《回憶》填詞。1965年,為了讓學校合唱團練習,他再將此曲編成四部合唱,後奏的部分則邀請聲樂家呂佩琳依前段意境填詞。[3]在花蓮中學任內,他創作許多合唱樂曲,並推動各類音樂演奏會。此外,為了補充家中經濟來源,他曾飼養許多牲畜,並替人修理各種樂器,靠著嘗試研究自創維修工具,逐漸成為花蓮地區鋼琴修理專家。[2]
代表作
- 《回憶》[3]
參考資料
- 杨淑娴,朱明华,郭灼美编辑. . 百科文化事业公司 ,. 1981.12: 128.
- . 臺灣音樂群像資料庫.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 臺灣音樂館. [2018-01-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1-12).
- 蔣理容. . 2016-09-16 [2018-01-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1-12) (中文(台灣)).
- . 花蓮縣文化局. 2018-01-12 [2018-01-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1-12) (中文(台灣)).
- 郭宗愷. . national center for traditional arts. 2004 [2018-01-12]. ISBN 978957019244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1-12) (中文(台灣)).
- . faculty.ndhu.edu.tw. [2018-01-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