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兼才

鄭兼才1758年-1822年),文化六亭[註 1]福建泉州府德化縣南鄉人,清朝官員、學者[1][2][3]。曾參與過《續修臺灣縣志》的編纂,為此辭退升為知縣的機會[3]

生平

鄭兼才於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成為拔貢生,後考充正藍旗官學教習,而後在嘉慶三年(1798年)銓授為閩清教諭[3]嘉慶三年(1798年)戊午科福建鄉試第一(解元),後來改任安溪教諭嘉慶九年(1804年)調為臺灣縣教諭[3]

在擔任臺灣縣教諭期間,他先是在嘉慶十年(1805年)十一月蔡牽進犯鹿耳門時,受命協助防守城池,次年議請續修臺灣縣志[3]。《續修臺灣縣志》於嘉慶十二年(1807年)三月開始編纂後不久,鄭兼才因先前的軍功而在該年四月調為江西長寧知縣,但他認為編纂志書之事不能中斷,遂辭退不就,等到初稿完成,方內渡請咨,以教職會試[3]

其後曾在嘉慶十四(1809年)、嘉慶十九年(1814年)兩度任職建寧教諭,後在嘉慶二十五年(1820年)再調臺灣縣學教諭[3]道光元年(1821年)他參考當時一同參與《續修臺灣縣志》編輯工作的謝金鑾所做的改訂稿,出版了《續修臺灣縣志》增修補刻本(道光鄭補本)。次年卒於官[3]

著作

除了參與《續修臺灣縣志》的編纂外,鄭兼才尚著有《六亭文集》、《宜居集》、《愈瘖錄》等書[3]

其他

臺南市文化資產重道崇文坊上,有鄭兼才所寫的楹聯,內容是「功在聖門雅望長存奕世,名旌天府高風永著千秋。 戊午科解元榮陞知縣前臺灣縣學教諭鄭兼才拜題」。

註釋

  1. 一說「一字六亭」[1]

參考文獻

  1. 前嶋信次. . 《文史薈刊》. 1959-06, 第1卷: 頁10─16.
  2. 葉亨. . 《臺南文化》. 1976-06, (新1期): 頁87─96.
  3. 黃美娥. 臺灣史料集成編輯委員會. 遠流. 2007-06-20: 14-16頁. ISBN 978-986-01-0037-2.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