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志龍

鄭志龍1969年8月29日),著名臺灣男子籃球運動員;曾經擔任立法委員。外號叫做籃球博士、阿龍、泥鰍龍。[1][2]

鄭志龍
Cheng Chih-lung
中华台北男子篮球代表队
位置中华台北男子篮球代表队白隊教練團成員
個人資料
出生 (1969-08-29) 1969年8月29日
 中華民國臺灣省臺北縣(今新北市
國籍 中華民國
登錄身高1.92米(6英尺4英寸)
登錄體重87(192磅)
職業資料
高中景文中學
大學中國文化大學肄業
職業生涯1986–2002
位置小前鋒 / 得分後衛
號碼12
教練生涯2007–至今
生涯歷史
球員時期:
1994–1998宏國象
1999-2001上海東方
2001達欣工程
教練時期:
2007–2011台灣大雲豹
2012江蘇同曦
2013–2014台灣大
2014–2015青島雙星
2015–2017新疆广汇
2017–2018上海寶山大華隊
2018–2020上海久事大鯊魚(助理教練)
2020–中华台北男子篮球代表队(白隊教練團)
生涯焦點與獎項
球員時期:
  • 第九屆亞洲青年籃球賽得分王 (1986年)
  • 第十屆亞洲青年籃球賽得分王 (1988年)
  • 中華職籃二年球季最有價值球員 (1996年)
  • 中華職籃四年球季總冠軍賽最有價值球員 (1998年)

生平

身世

鄭志龍生父為當時駐紮台灣的美國海軍第七艦隊的水手(白人),生母則為阿美族人,兩人無婚姻關係,鄭志龍從小由外祖父祖母帶大。鄭志龍母親後遠嫁日本,日本女子高爾夫選手下村真由美為鄭志龍同母異父胞妹。

求學階段

就讀大安國中時,鄭志龍遇到剛退伍的英文老師高國華高國華發現班上有個混血兒鄭志龍,身材瘦小卻滿腦想打籃球且頗有天分,得到他阿公的首肯,就把他接到家中照顧。高國華每天買牛排和牛奶,提供鄭志龍充足的營養,正在發育的他每天可以吃20盎司的牛排、3碗大碗牛肉麵,以及6大瓶鮮奶,所以身高在一年半中迅速從158公分長到192公分。除了照料飲食,高國華每晚還對鄭志龍特訓籃球,每天要投進500個3分球才停止。鄭志龍的身高與球技在短短的一年半中快速成長,國三寒假就當選了中華隊青少年國手,並遠赴瑞典斯德哥爾摩比賽。

國手時期

鄭志龍是中華民國各級男子籃球隊自1986年至1999年間的主力選手。1986年十六歲即代表國家參加亞洲青年男籃賽,成為風雲人物,該屆亞青拿到第三名,獲得隔年世青參賽資格,為中華隊第一批世界青年男子籃球錦標賽的成員之一;十九歲時首度入選(成人)國家代表隊,創下當時最年輕即當選中華民國籃球國手的紀錄。爾後多次參加亞洲籃球錦標賽亞運以及東亞運男籃項目,均曾率隊創下中華民國(不包括1970年代失去國際奧會會籍前的中華民國男子籃球代表隊)男籃史上最佳戰績。其中包括1989年亞洲籃球錦標賽第三名,1990年及1998年亞運男籃項目第五名,以及1997年東亞運男籃金牌。

長期以來,鄭志龍以優異的彈性、身體協調性、俐落的進攻走位,以及穩定的外圍投射能力享譽亞洲籃壇,堪稱中華民國籃壇的代表人物。在十餘年的籃球生涯中,鄭志龍曾多次獲選為中華民國瓊斯盃邀請賽「明星球員」,四度率領中華民國男子籃球隊躋身亞洲四強,並曾獲得「亞洲全能球員」、「亞洲明星球員」等頭銜。

甲組時期

鄭志龍服兵役期間,在飛駝隊接受張克佑教練的嚴厲指導,通過嚴格的訓練,打下紮實的基本功;退伍之後,先後參加麥當勞宏國等甲組籃球隊,逐漸成為台灣最佳的籃球小前鋒

鄭志龍球員生涯早期以彈跳能力優異聞名;宏國籃球隊總教練John Nealon因而取美國職籃巨星,彈性過人的J·厄文的外號,“J博士”,戲稱鄭志龍為“博士”,從此鄭志龍「籃球博士」的外號不脛而走。然而,隨著球技及場上經驗的成熟,鄭志龍逐漸轉型成一名「技巧型」的球員,後來「籃球博士」之稱乃衍生出讚其「熟悉比賽內涵」之義,更接近於中文裡「博士」一詞的原本意涵。

職籃時期

1994年中華職籃開打,鄭志龍隨宏國隊參賽,成為台灣最早一批職業球員之一。在外籍球員參賽的影響下,職籃時期的鄭志龍應球隊需要轉型為得分後衛;憑藉著過人的籃球稟賦以及紮實的基本動作,鄭志龍的轉型十分成功,成為一名靈活、穩健、高命中率的射手。其外號之一的「泥鰍龍」,即得自其無論空手跑位或持球進攻時靈巧、刁鑽的身手。

職籃元年(1994—1995年球季),鄭志龍贏得「三分球王」頭銜;職籃二年獲選為賽季MVP並率隊奪得總冠軍;職籃三年、四年完成三連霸,並獲選為四年總決賽的MVP

1998年中華職籃解散,鄭志龍經人安排,轉赴中國甲A聯賽發展。1999—2000年賽季,擔任上海大鯊魚隊先發得分後衛,助其隊史首次打進冠軍賽。當時上海隊「本土球員」主力為中鋒姚明,以及專注得分的前鋒射手章文祺;鄭志龍的角色定位主要在於通過球的有效傳導、穩定全隊進攻組織,而非以往經常扮演的得分主力。雖然賽季中個人得分績效不如以往,其場上智慧及關鍵時刻沉穩的表現,仍普獲肯定;除在季後賽首輪擔負起比常規賽季更大的得分責任外,並於球季後入選聯賽全明星賽。

退役

2001年自籃球場上退休後,鄭志龍接受其義父王人達──達欣工程公司董事長籃協理事長──的安排,由親民黨推薦參選臺北縣第一選區立法委員,並且當選。2002年與立委高金素梅傳出緋聞, 因而導致與呂祖穎於2004年協議離婚。

2004年9月14日,立法院進行319槍擊案真相調查會覆議,鄭志龍因無故缺席,遭到親民黨開除黨籍,成為親民黨史上第一位被開除黨籍的公職人員[3]。 鄭志龍後未尋求參選連任,退出政壇,後一度經營火鍋店為生。

SBL(超級籃球聯賽)教练時期

2002年,與體委會會主委林德福等人催生SBL

2007年,緯來獵人正式更名為台灣大雲豹,鄭志龍接掌總教練一職。

2013年,鄭志龍回鍋接掌台灣大總教練一職。

執教成績
年度球隊出賽勝場敗場勝率備註
07-08年台湾大雲豹30921.300
08-09年30921.300
09-10年301515.500
10-11年301119.367
13-14年台湾大30219.700冠軍賽1:4敗給臺中璞園建築
執教生涯5年1506585.433
  • 粗體黑字為該年度聯盟最高,紅字為超級籃球聯賽紀錄

NBL(全国男子篮球联赛)教练时期

2012年郑志龙正式担任江苏同曦大圣篮球俱乐部主教练。

CBA(中国男子篮球职业联赛)及WCBA(中國女子籃球職業聯賽)教练时期

2014-2015年郑志龙正式担任青島雙星雄鹰篮球俱乐部助理教练。

2015-2017年郑志龙正式担任新疆广汇飞虎篮球俱乐部外线助理教练。

2017年4月,以4:0戰績協助新疆隊取得CBA總冠軍。

2017年4月正式成立中華民國原住民體育暨藝文發展協會,期許以自身原住民身分協助原民偏鄉,回饋鄉土。

2017年鄭志龍正式擔任中國女子籃球職業聯賽上海寶山大華隊總教練[4],並在2017–2018賽季率隊闖入季後賽,最後在五戰三勝賽制中三敗於北京女籃,止步四強[5][6]

2018年鄭志龍轉戰上海男籃,擔任助理教練[7]

年度球隊出賽勝場敗場勝率備註
2017年上海寶山大華籃球俱樂部322111.656半決賽 0:3 敗 廣州自由人

個人生活

鄭志龍於1991年與呂祖穎結婚育有兩子鄭騏寬鄭豐民,鄭騏寬亦克紹箕裘,入選松山高中世新大學籃球校隊,SBL2015-17球季效力金門酒廠籃球隊,2017-18球季效力東南亞職業籃球聯賽寶島夢想家[8] 2010年10月12日與在知名網路公司的財務部工作的「伏龍女」王儲菁再婚,兩人育有一女(於2016年2月產下)。

球員生涯大事記

  • 1986年 第九屆亞洲青年籃球賽第三名,得分王。
  • 1987年 自由盃籃賽率公賣金龍隊贏得冠軍。
  • 1987年 世青賽得第十一名(倒數第二,奪下一勝)
  • 1988年 第十屆亞洲青年籃球賽第二名,得分王。
  • 1988年 中正盃籃球賽冠軍。
  • 1989年 服役後加入飛駝隊,代表中華隊參加15屆亞洲男籃賽,獲第三名(歷來最佳成績)。
  • 1991年 退伍。以新台幣九萬元以上的月薪,創下當時甲組賽史最高薪紀錄。
  • 1992年 率宏國隊贏得甲組聯賽冠軍。
  • 1994年 成為職籃第一高薪球員,月薪新台幣14萬元。
  • 1995年 參加第18屆亞洲男籃賽,獲第四名。
  • 1996年 率宏國隊贏得中華職業籃球聯盟(CBA)總冠軍。
  • 1997年 贏得東亞運男籃金牌。
  • 1998年 為宏國隊締造三連霸,CBA冠軍賽MVP。ABC明星賽MVP;獲ABC評選為「亞洲全能球員」。
  • 1999年 因中華職籃解散,前往中國甲A聯賽發展。
  • 2000年 助上海隊打進中國甲A籃球聯賽冠軍賽;季末獲選為明星隊成員,並獲頒「體育道德風尚獎」。
  • 2001年 代表達欣工程籃球隊參加甲組籃球聯賽;賽季後退休。

參考文獻

  1. . 自由時報. 2017-07-01 [2017-12-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12-22).
  2. . ETtoday新聞雲. 2017-05-13 [2017-12-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1-06).
  3. . [2014-12-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12-08).
  4. . 中時電子報. 2017-12-19 [2017-12-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12-22).
  5. 林宋以情. . 中時電子報. 2018-02-11. 已忽略文本“accessdate-2020-03-11” (帮助)
  6. 林宋以情. . 中時電子報. 2018-02-11. 已忽略文本“accessdate-2020-03-11” (帮助)
  7. 卓佳萍. . 自由時報. 2018-07-29 [2020-03-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7-01). 已忽略文本“accessdate-2020-03-11” (帮助)
  8. . 聯合新聞網. 2017-10-11 [2017-12-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12-22).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