酷寶:魔弦傳說

酷寶:魔弦傳說》(英語:)是一部於2016年上映的美國3D定格動畫電影,由崔維斯·奈特執導,馬克·海姆斯()與克里斯·巴特勒編劇,主要配音員包含亞特·帕金森莎莉·賽隆雷夫·范恩斯魯妮·瑪拉喬治·武井馬修·麥康納等人。該片由萊卡公司製作,同時也是該公司獨立製作的第四部動畫長片,劇情主要講述一名日本的小男孩酷寶(,帕金森配音)尋找傳說中的劍、胸甲及頭盔的旅程。

酷寶:魔弦傳說
電影海報
基本资料
导演崔維斯·奈特
监制
  • 崔維斯·奈特
  • 艾莉安娜·薩特纳
编剧
  • 馬克·海姆斯
  • 克里斯·巴特勒
故事夏儂·廷德爾
主演
配乐達利歐·馬里安利
克里斯多夫·莫瑞
制片商萊卡
片长102分鐘[1]
产地 美國
语言英語
上映及发行
上映日期
  • 2016年7月8日 (2016-07-08)耶路撒冷影展首映)
  • 2016年8月18日 (2016-08-18)(香港[2]
  • 2016年8月19日 (2016-08-19)(美國、臺灣)
  • 2016年9月8日 (2016-09-08)(新加坡)
  • 2017年1月13日 (2017-01-13)(中國大陸)
发行商焦點影業(美国境内)
环球影业(全球)
预算6,000萬美元[3]
票房7,754萬美元[4]
各地片名
中国大陆
香港
臺灣
新加坡

該片的製片作業於2014年12月開始。《酷寶:魔弦傳說》為萊卡與焦點影業新簽下的三部合作電影中的第一部電影。該片受到日本文化的啟發。劇組成員作了徹底的研究,以確保片中的設計符合日本的文化及歷史。萊卡為了拍攝該片而製作的模型創下了該公司的許多紀錄,如首個完全使用3D列印製作的模型及首個全身覆滿毛的動物模型。電影的配樂由達利歐·馬里安利譜寫。

《酷寶:魔弦傳說》於2016年7月8日在耶路撒冷影展上首映,並於8月19日由焦點影業在美國發行。歐美影評人給予該片的評價多為正面,有影評人認為該片是2016年最佳動畫片,其動畫和配樂都受到褒獎;但也有影評人認為電影相當無聊。該片入圍或榮獲了許多獎項,如第89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動畫片獎最佳視覺效果獎(入圍)等,不過票房不甚理想。該片的DVD藍光光碟於2016年11月22日發布。

劇情

日本,一名只有右眼的12歲男孩酷寶()與生病的母親同住在洞穴中。酷寶能透過彈奏三味線來操控紙折成他所想的形狀。他常到村莊說書來賺錢,其故事圍繞著一名武士半藏()——同時也是酷寶下落不明的父親——的冒險旅程。酷寶並不知道父親出了什麼事,因此始終無法為故事畫下句點。酷寶的母親的病情日益惡化,她一再告誡酷寶不要在太陽下山後逗留在外,否則會被她的兩個妹妹(酷寶的姨妈)及父親月王(,酷寶的外公,在酷寶小時候奪去他的左眼)發現並奪去僅剩的右眼。

一次,酷寶參加了村裡的盂蘭盆節,人們相信他們能在那天與死去的親人談話。然而,半藏始終沒有出現,酷寶為此感到惱怒,忘記在日落前回家。酷寶的姨妈很快便發現他並展開攻擊。酷寶的母親及時趕到,用盡魔法將酷寶救走,並要他找到三樣寶物——「無堅不摧的劍」、「堅不可摧的胸甲」及「無懈可擊的頭盔」。酷寶在離開前抓下了母親的一搓頭髮。酷寶在遙遠的地方醒來,發現一隻猴子(猴大師)正看著他。猴大師告訴他,酷寶的母親在將他送走的同時賦予他身上的猴子護身符生命。猴大師說,酷寶的母親已死,村子被毀,他們得馬上找到半藏的盔甲。在紙摺出的「小半藏」的指引下,他們開始往盔甲的所在地前進。路上,他們遇見一名被詛咒的武士,他不僅失去了記憶,還被禁錮在甲蟲的身體裡。他相信自己是半藏的部下,願意跟隨酷寶。與此同時,酷寶的姨妈發現了酷寶一行人的蹤跡。

酷寶、猴大師與甲蟲武士在一個由巨大骷髏怪物鎮守的洞窟中取得了「無堅不摧的劍」。接著,他們搭著船到達長湖,在長湖湖底找到了「堅不可摧的胸甲」。酷寶與甲蟲武士游下湖底,酷寶遭到水下的眼球怪物迷惑,同時也發現猴大師就是他母親的轉世。甲蟲武士救起了昏迷的酷寶,並發現好不容易擊敗了酷寶的其中一位姨妈的猴大師身受重傷。他們的船在戰鬥中被破壞殆盡,但酷寶與猴大師利用魔法將船恢復原狀。

一行人到岸上休息,猴大師解釋道,月王派她和她的兩個妹妹去殺死半藏,但她卻愛上了半藏。月王認定她背叛,從此把她當做敵人。當晚,酷寶夢見了一名盲老人,盲老人表示「無懈可擊的頭盔」就藏在半藏的碉堡中。隔天,一行人馬上動身前往半藏的碉堡,但這其實是酷寶的另一位姨妈所設的陷阱。酷寶的姨妈透露,甲蟲武士正是半藏,他們詛咒了半藏,將他禁錮在甲蟲的身體裡。酷寶的姨媽殺死了甲蟲武士,而猴大師則犧牲自己給予酷寶能力。酷寶弄斷了三根弦的其中兩根,擊敗了他的姨妈。小半藏指出,頭盔其實正是村裡的大鐘。酷寶弄斷了最後一根弦,創造出翅膀趕往村子。

在村裡,酷寶拿到了頭盔,並再次遇見了盲老人,盲老人表示自己就是月王。月王表示,酷寶只要交出另一隻眼睛便能永生不死,但酷寶一口回絕。月王變身成一隻巨大的蜈蚣狀怪獸「月亮怪物」,追殺酷寶,將酷寶與眾村民趕進墓園中。這時,酷寶脫下了盔甲,用母親的頭髮、父親的弓弦及自己的頭髮當三味線的弦。酷寶利用三味線召喚出村民的親人的靈魂,並告訴月王,回憶是最強大的魔法,永遠不會被抹滅。酷寶和靈魂用魔法做出了防護罩,月王無法攻破,最終法力盡失,變成了一名失去所有記憶的凡人。在酷寶的鼓舞下,村民們出於同情告訴月王,他是一位大好人,做了許多善事,並接納了他。片尾,酷寶終於能在盂蘭盆節與父母的靈魂談話。

角色

  • 亞特·帕金森聲演酷寶,失去左眼的小男孩,与母亲住在山洞里相依为命。《酷寶:魔弦傳說》是帕金森配音的第一部電影[6]。帕金森認為,為該片配音最難的部份是要融入角色[6]
  • 魯妮·瑪拉聲演双胞胎姊妹,酷寶的姨妈,受酷宝外公之命一直在追杀酷宝和他母亲。
  • 布蘭達·瓦卡羅聲演龜代(),村裡善良的老奶奶。
  • 喬治·武井聲演穗鄉(),村民之一。
  • 梅里克·墨菲()聲演瑪里(),村民之一。
  • 野路美苗聲演美苗(),村民之一。
  • 艾法·高橋()聲演藍子(),村民之一。
  • 劳拉·米罗()聲演美帆(),村民之一。
  • 竹本建()聲演建(),村民之一。

製作

該片為導演崔維斯·奈特的導演處女作

萊卡從他們在拍《派拉諾曼:靈動小子》(2012年)時就開始籌拍該片[8]。2014年12月22日,萊卡和焦點影業宣布,他們將開始製作《酷寶:魔弦傳說》,並由萊卡的首席執行長崔維斯·奈特執導。該片同時也是奈特的導演處女作。馬克·海姆斯()與克里斯·巴特勒負責撰寫劇本,奈特也將與阿里安娜·祖特纳()共同擔任監製[9]。《酷寶:魔弦傳說》為萊卡與焦點影業新簽下的三部合作電影中的第一部電影[10]。奈特描述夏儂·廷德爾設計的故事為「定格動畫的武士史詩」。雖然該工作室從未涉足過此一類型的電影,奈特仍對該片抱持極大的熱忱;部分是因為他很喜歡奇幻史詩文學,如J·R·R·托爾金的《魔戒》和C·S·路易斯李曼·法蘭克·鮑姆路易斯·卡羅等人的作品,以及日本文化[11][12]。日本漫畫《帶子狼》也帶給了他啟發[12]。電影的藝術設計取材自日本文化中的水墨畫摺紙。受到浮世繪的影響,萊卡打算讓電影「看起來就像會動的版畫」[11]。該部分由3D列印公司史特塔西公司提供協助。史特塔西公司允許萊卡使用他們的最新技術,但要求萊卡支付酬勞[11]。該片的主要配音員包括亞特·帕金森馬修·麥康納莎莉·賽隆魯妮·瑪拉雷夫·范恩斯布蘭達·瓦卡羅[10]

喬治娜·海恩斯負責監督木偶的製作[7]。片中的骷髏怪物取材自電影《傑森王子戰群妖》(1963年)中,由雷·哈利豪森製作的骷髏士兵[12]。為了拍攝骷髏怪物的橋段,劇組製作了一個高16英尺(5.5公尺[13]),重400磅的木偶。萊卡表示,該木偶是他們用於拍攝定格動畫所做的木偶中最巨大的一個[14]。因為重量問題,木偶被分為兩部分:軀幹(包含頭部、肋骨和手臂)和腿部。該木偶以超過1,000種不同形狀的骨頭構成,頭骨上插了約70支各式各樣的劍[14]。為了讓木偶活動,萊卡不得不製作一個機器人來操縱它。劇組曾在eBay上買下一具工業機器人,但隨後發現其不適合用於木偶上[14]。甲蟲武士的模型以85個外部裝甲組成[15]。為了製作甲蟲武士的模型,劇組還特地前往美國俄勒岡州波特蘭的美術館觀賞武士展,研究武士盔甲的構造[7]。月亮怪物的模型透過3D列印技術製作。由於三色的3D列印機無法呈現出劇組想要的色澤,因此劇組決定在不同的燈光下拍攝,解決這個問題[15]。月亮怪物同時也是萊卡首個完全使用3D列印製作的角色[13]。猴大師是萊卡製作的首個全身覆滿毛的動物[15]。片中共有66,000張不同的臉[8]

眼球怪物的模型以實際比例製作,高度達10英尺(245公分[13])。該模型以全新的動畫技術活動,並可透過遙控器控制[15]。劇組曾打算實際做出六個眼球怪物,但後來選擇只製作一個,只是用不同角度拍攝[13]。劇組給眼球怪物加上了莫瑞效果,以增強其迷幻的效果[13]。製作片中海的部份讓劇組傷透腦筋。劇組決定在會滾動的銅線網罩上布料,使布料表面擺動,看起來就如同波浪一般[16]。劇組還花了許多時間去研究並設計船的搖晃模式[16]。該片的藝術執導由愛麗絲·柏德()擔任,而美術部分則由尼爾森·洛瑞()負責[7]。劇組成員作了徹底的研究,以確保片中的設計符合日本的文化及歷史,甚至還聘請了一名日本文化專家後藤太郎()來擔任諮詢顧問[7]。片中角色的服裝由黛博拉·庫克()設計[7]。劇組用雷射刻來呈現出古代服裝的縫紉方式[7]。該片的視覺總監由史蒂芬·艾默森()擔任[13]。全片一共花了5年製作[12],劇組表示該片是他們拍過最困難的一部電影[8]

音樂

酷寶:魔弦傳說:電影原聲帶
達利歐·馬里安利电影配乐
发行日期2016年8月5日 (2016-08-05)
时长53:11
唱片公司華納兄弟唱片公司
達利歐·馬里安利专辑年表
聖母峰
(2015年)聖母峰2015
酷寶:魔弦傳說
(2016年)
专业评分
评论得分
来源 评分
AllMusic[17]

該片的配樂部分由達利歐·馬里安利負責[18]。《酷寶:魔弦傳說》是馬里安利繼《怪怪箱》(2014年)之後二度為萊卡譜曲的電影[19]。配樂融入了三味線尺八太鼓日本箏等樂器[19]。《酷寶:魔弦傳說》的配樂在Air Studios錄製[17]。該片的原聲帶於2016年8月5日由華納兄弟唱片公司同時發布數位版本及實體CD[20]。除了由馬里安利譜寫的原創配樂外,片中還出現了披頭四樂團的《當我的吉他輕輕地哭泣》。該首歌曲由身為披頭四樂迷的崔維斯·奈特選上放入片中[21]

全碟作曲:達利歐·馬里安利,除特別註明外。 
曲目列表[17][22]
曲序曲目时长
1.The Impossible Waves2:37
2.Kubo Goes to Town1:25
3.Story Time2:10
4.Ancestors2:07
5.Meet the Sisters!2:22
6.Origami Birds3:25
7.The Giant Skeleton3:30
8.The Leafy Galleon4:36
9.Above and Below3:59
10.The Galleon Restored1:06
11.Monkey's Story2:57
12.Hanzo's Fortress5:45
13.United-Divided3:01
14.Showdown with Grandfather7:04
15.Rebirth1:33
16.當我的吉他輕輕地哭泣蕾吉娜·史派克特5:23
总时长:53:11

上映與市場營銷

《酷寶:魔弦傳說》於2016年8月19日由焦點影業在美國發行[10]。該片於2016年7月8日在耶路撒冷影展上首映[23],並於8月13日在墨爾本國際影展上展出[24]。該片的前導預告於2015年12月發布,而首支正式預告則於2016年1月推出,接著片方又陸續釋出三支預告[25][26]。營銷方面,萊卡與漢堡王合作,推出《酷寶:魔弦傳說》的兒童玩具[27]美國電影協會(MPAA)以「該片的題材、片中的恐怖畫面及打鬥和冒險橋段」為由將電影評為PG級,意味著有些內容可能不適合兒童,建議家長可同時進行指導[28]

反響

評價

《酷寶:魔弦傳說》獲得了多數影評人的好評。爛蕃茄上收集的188篇專業影評文章中,有182篇給予該片「新鮮」的正面評價,「新鮮度」為97%,平均得分8.4分(滿分10分),該網站對電影的共識性評價寫道「《酷寶:魔弦傳說》與令人驚艷的動畫相輔相成,帶給了所有年齡層的觀眾一些有價值的東西」[28],而基於另一影評匯總網站Metacritic上的38篇評論文章,其中35篇予以好評,無差評,3篇褒貶不一,平均分為84(滿分100),綜合結果為「普遍良好的評價」[29]。據CinemaScore進行的調查,觀眾的平均評價於A+至F間落於「A」[30]

RogerEbert.com克里斯蒂·萊米爾給予該片3.5顆星(滿分4顆)的評價,表示「除了亮眼的定格動畫及使人激動萬分的配樂外,《酷寶:魔弦傳說》中最令人印象深刻的元素之一是其給予觀眾的鼓舞,特別是年輕族群的觀眾們」[31]IGN的影評人薩曼莎·拉德維格()給出了7.5分(滿分10分)的分數,稱該片「黑暗、反常且有點恐怖,但也有著幽默、愛與勵志的成分」[32]IndieWire的大衛·艾爾瑞奇()給予該片「A」的評價,稱其「絕美且真誠」,並認為《酷寶:魔弦傳說》「是2016年最棒的動畫片[33]

相反的,《新聞日報》的影評人雷夫·高茲曼()給予該片2顆星(滿分4顆)的評價,並批評了該片的劇情:身為一部以敘事為主的電影,《酷寶:魔弦傳說》令人無法理解[34]。儘管如此,高茲曼仍稱讚了該片的背景及視覺效果[34]。《衛報》的喬丹·霍夫曼()打出了2顆星(滿分5顆)的差評,認為《酷寶:魔弦傳說》「令人難以置信的無聊」,且其「在視覺水平上沒有太大的要求」[35]

票房

截至下檔日,《酷寶:魔弦傳說》在美國及加拿大地區共了4,802萬美元的票房,加上來自其他地區的2,952萬美元,全球票房共計7,754萬美元[4],而其製片預算則是6,000萬美元[3]。該片為當時萊卡出品的五部電影(含《地獄新娘》)中票房最低的一部[36],不甚理想的票房成績甚至使莱卡亏损[37]

在美國與加拿大,該片與同期上映的《火線掏寶》及《賓漢》共同競爭,外界估計該片將在首映週末透過3,260家電影院收穫1,200萬至1,500萬美元的票房[38]。該片在星期四的午夜場收穫515,000美元。《酷寶:魔弦傳說》在首映當天的票房為410萬美元,比起萊卡出品的其他幾部電影《第十四道門》(2009年,440萬美元)、《派拉諾曼:靈動小子》(2012年,460萬美元)及《怪怪箱》(2014年,492萬美元)稍顯遜色[39]。電影在首映週末共獲得1,260萬美元的票房,名列當週第四。該成績使該片成為萊卡出品的電影中首週末票房最差的一部[40]Deadline.com指出,由於該片在初秋上映,因此其票房有望達到5,000萬美元,與萊卡的另外兩部電影《派拉諾曼:靈動小子》及《怪怪箱》不相上下[40]。該片最終以4,802萬美元的票房收官[4]

除了北美以外,該片前五大的市場分別為中國(618萬美元)、英國(407萬美元)、法國(277萬美元)、西班牙(184萬美元)及澳大利亞(155萬美元)[41]。在北美以外地區的收入加總起來為2,952萬美元[4]。在香港,該片的總票房為108萬港幣[2]

榮譽

第89屆奧斯卡金像獎頒獎典禮上,該片入圍了最佳動畫片獎最佳視覺效果獎[42][43][44]。《酷寶:魔弦傳說》為繼《聖誕夜驚魂》(1993年)後第二部獲最佳視覺效果提名的動畫片[45]。此外,該片還獲得英國電影學院獎最佳動畫電影獎[46]國家評論協會最佳動畫電影獎[47]華盛頓特區影評人協會最佳動畫長片獎[48]聖地牙哥影評人協會最佳動畫電影獎[49][50]芝加哥影評人協會最佳動畫電影獎[51][52]佛羅里達影評人協會最佳動畫電影獎[53]奧斯汀影評人協會獎最佳動畫電影獎[54][55]休斯頓影評人協會獎最佳動畫長片獎[56][57]等,並入圍安妮獎最佳動畫長片獎[58]衛星獎最佳動畫或混合媒體獎[59]帝國獎最佳動畫電影獎[60][61]

家庭媒體

《酷寶:魔弦傳說》的數位下載版於2016年11月8日發布,而DVD藍光光碟則於同年11月22日上市[62],其中包含有多則講述製片歷程的特別收錄[63]。截至2020年7月,該片已在家庭媒體方面收穫了約1,014萬美元的收益[64]

參考資料

除另行註明外,以下資料皆為英文。

  1. . British Board of Film Classification. 2016-08-19 [2016-08-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9-10).
  2. (PDF). 香港電影發展局: 37. 2017-03-02 [2019-11-16].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19-10-27) (中文(香港)‎).
  3. . Box Office Mojo. [2016-12-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9-04).
  4. . The Numbers. [2017-01-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9-25).
  5. . 网易娱乐. 2016-12-06 [2016-12-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12-01) (中文(中国大陆)‎).
  6. Glennon, Christopher. . ToonZone. 2016-08-09 [2018-06-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8-10).
  7. (DVD). Universal Pictures. 2016-11-22.
  8. Foutch, Haleigh. . Collider. 2016-06-30 [2018-06-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5-20).
  9. Hammond, Pete. . Deadline.com. 2014-12-22 [2015-01-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9-13).
  10. Ford, Rebecca. . The Hollywood Reporter. 2014-12-22 [2015-01-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9-02).
  11. Lott-Lavinga, Ruby. . Wired.co.uk. [2017-04-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9-17).
  12. Simmons, Alan. . DIY. 2017-02-01 [2018-06-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2-09).
  13. (DVD). Universal Pictures. 2016-11-22.
  14. Fails, Ian. . Cartoon Brew. [2017-04-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9-17).
  15. Lussier, Germain. . io9. 2016-06-30 [2017-09-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9-17).
  16. (DVD). Universal Pictures. 2016-11-22.
  17. . AllMusic. [2017-08-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10-21).
  18. . Film Music Reporter. 2015-04-28 [2015-10-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6-11).
  19. Tapley, Kristopher. . Variety. 2017-01-09 [2017-09-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9-17).
  20. . Soundtrack.Net. [2017-09-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9-17).
  21. (DVD). Universal Pictures. 2016-11-22.
  22. . What-Song.com. [2017-09-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9-17).
  23. . I Travel Jerusalem. [2016-07-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7-18).
  24. . Melbourne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 [2016-07-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7-13).
  25. Brew, Simon. . Den of Geek. 2016-07-07 [2018-07-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12-22).
  26. Jagernauth, Kevin. . IndieWire. 2015-12-11 [2018-07-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11-22).
  27. Kenny, Charles. . Animationscoop. 2016-09-02 [2017-09-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9-24).
  28. . Rotten Tomatoes. [2016-08-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2-19).
  29. . Metacritic. [2016-08-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2-25).
  30. . CinemaScore. [2017-09-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1-02).
  31. Lemire, Christy. . RogerEbert.com. [2016-08-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8-21).
  32. Ladwig, Samantha. . IGN. 2016-08-12 [2016-08-23].
  33. Ehrlich, David. . IndieWire. 2016-08-12 [2017-10-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10-09).
  34. Guzman, Rafer. . Newsday. 2016-08-17 [2017-12-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12-01).
  35. Hoffman, Jordan. . The Guardian. 2016-08-12 [2018-01-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1-21).
  36. . Box Office Mojo. [2017-09-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10-11).
  37. . IGN. 2016-12-22 [2018-12-25].
  38. . Los Angeles Times. 2016-08-16 [2017-09-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9-24).
  39. Mendelson, Scott. . Forbes. 2016-08-20 [2017-09-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9-24).
  40. D'Alessandro, Anthony. . Deadline.com. 2016-08-22 [2017-09-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9-24).
  41. . The Numbers. [2017-09-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3-03).
  42. Nordyke, Kimberly. . The Hollywood Reporter. 2017-01-24 [2017-01-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12-02).
  43. . Variety. 2017-01-24 [2017-01-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12-21).
  44. . Academy of Motion Picture Arts and Sciences (AMPAS). [2015-02-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12-22).
  45. Giardina, Carolyn. . The Hollywood Reporter. Elridge Industries. 2017-01-24 [2018-01-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12-25).
  46. Ritman, Alex. . The Hollywood Reporter. 2017-01-09 [2017-01-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1-10).
  47. . National Board of Review. 2016-11-29 [2016-11-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11-30).
  48. . 2016-12-03 [2016-12-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1-31).
  49. . SDFCS.org. 2016-12-09 [2016-12-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12-21).
  50. . SDFCS.org. 2016-12-12 [2016-12-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12-20).
  51. . Chicago Film Critics Association. 2016-12-11 [2016-12-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12-20).
  52. . IMDb. [2017-10-27].
  53. . Dallas–Fort Worth Film Critics Association. 2016-12-13 [2016-12-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12-20).
  54. Anderson, Erik. . AwardsWatch.com. 2016-12-15 [2016-12-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12-20).
  55. Miller, Neil. . Medium.com. 2016-12-15 [2016-12-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6-22).
  56. . MovieAwardsPlus.com. 2016-12-13 [2016-12-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12-20).
  57. . AwardsCircuit.com. 2016-12-13 [2016-12-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12-20).
  58. . Annie Awards. [2017-09-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10-21).
  59. Kilday, Gregg. . The Hollywood Reporter. 2016-11-29 [2016-11-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12-07).
  60. Dyer, James. . Empire. 2017-02-07 [2017-03-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4-19).
  61. Nugent, John. . Empire. 2017-03-19 [2017-03-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6-07).
  62. . DVDsReleaseDates.com. [2017-09-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9-17).
  63. (back cover). Universal Pictures. 2016-11-22.
  64. . The Numbers. [2017-09-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3-03).

外部連結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