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西石爺亭

關西石爺亭
基本資訊
所在地 臺灣新竹縣關西鎮南雄里
主神 石爺、石婆
例祭 農曆四月初八

關西石爺亭,是位於臺灣新竹縣關西鎮南雄里的石爺、石婆廟,供奉被當地視為夫妻的兩顆石頭。

位置

關西石爺亭

關西石爺亭在關西鎮南雄里舊台3線(市道118號)關西橋前方約百公尺處[1]。地方將亭內供奉的石爺視為類似土地公,所以要有土地婆陪伴,因此亭內兩顆一大一小的石頭當成一公一母,分稱為「石爺」、「石婆」[2]。該里4鄰地區的俗名就稱為「石爺」[3]新竹客運也以該名做為招呼站牌[1][3]

拜亭是1985年由信眾發動樂捐[2]。附近居民認為立亭後,雖中豐路不寬、廟這裡又是下坡彎道,而石爺亭有如石敢當,讓道路未曾發生過重大車禍[4]。亭旁長有棵老苦苓樹,是當地的賞鳥地點[5]

由來

石爺石婆

對於這兩顆石頭由來,關西鎮長羅吉坤表示:昔日,工人在關西鎮南雄里沿牛欄河闢建中豐路時,在河旁挖到此兩顆石頭,十餘壯漢搖不動它。於是工頭設案祭拜,詢問它倆是否接受供奉,擲筊獲得聖杯後,石頭便可移到路旁讓人供奉。[4]

南雄里里長劉興棠則敘述:大約是二十世紀初開始祭拜。過去南雄里舊台3線周邊為農地,有位謝姓佃農(其後仍世代居住在石爺亭旁)向地主承租農地開墾,想將二顆妨礙農地耕作的石頭移走,但不論喚來多少幫手,大夥都無法移動。地方口耳相傳二顆石頭是南雄的守護神,才會無法搬動。之後,謝家人上田工作時,會向石頭鞠躬打招呼,久之,初一、十五或是過年、過節、大豐收,就會向兩顆石頭祀拜,南雄地區居民後來也跟著祭拜。[1]

祭祀

客家人有拜石的風俗,雙親會帶著嬰兒認石頭為義父,望孩子成長過程中能像石頭般壯碩[4]。根據關西老一輩人士說法,漢族入山開墾,在當時醫療並不發達的環境下,傳聞有父母向這兩塊石頭膜拜祈福後,孩子的病症就不藥而癒,因而名聲傳開[3]

地方傳說拜此石爺為義父者,一年要進行四拜,即每年農曆的二月初二、四月初八、八月初四、以及冬至[2]。其中,以農曆四月初八為生日,當地會擴大辦理祭祀活動[1][4]。義子們會用紅線串起求得平安符,戴在胸前,祭拜時更換新符[4]。當地一名嫁到關西的陳彭六妹常向兒孫講起石爺、石婆的故事,也畫下描述帶孫子向石爺求平安符的畫作,說希望子孫看到此圖就能想起她[6]

參考

  1. 陳育賢. . 《中國時報》. 2000-08-24 (中文(台灣)‎).
  2. 羅浚濱. . 《中國時報》. 1994-10-14 (中文(台灣)‎).
  3. 羅浚濱. . 《中國時報》. 1995-09-21 (中文(台灣)‎).
  4. 羅緗綸. . 《聯合報》. 2004-08-11 (中文(台灣)‎).
  5. 鄭毅. . 《聯合報》. 2007-02-13 (中文(台灣)‎).
  6. 徐養齡. . 《聯合報》. 2011-10-18 (中文(台灣)‎).
维基共享资源中相关的多媒体资源:關西石爺亭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