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富汗战争 (2015年至今)

阿富汗战争(2015年—2020年)是為與自2001年起的阿富汗战争區別,標誌著美軍在阿富汗避免投入主力後,進入新階段的阿富汗戰爭。

阿富汗战争(2015年—2020年)
阿富汗戰爭 (1978年至今)全球反恐战争的一部分

阿富汗的軍事局勢
  阿富汗伊斯蘭共和國阿富汗國家安全部隊控制
日期2015年1月1日-現今
(6年1个月2周又5天)
地点
状态

进行中

  • 阿富汗国家安全部队接管阿富汗安全和控制
  • 北约实施了坚定支持任务
  • 北约部队继续正在进行的反恐行动
  • 伊斯兰国在阿富汗东部和南部建立势力并招募士兵[1]
  • 2015年塔利班企图夺回阿富汗北部的昆都士但失敗[2]
  • 美国暂缓撤军,并延长在阿富汗的时间[3]
  • 塔利班在阿富汗控制或争夺70多个地区[4][5]
  • 塔利班分裂成两个对立的集团[6]
  • 伊斯蘭國在2016年3月底撤离库纳尔省[7]
参战方

阿富汗伊斯兰共和国

  • 阿富汗国家安全部队

親政府民兵

盟国:

    顾问,非战斗支援,与反恐行动:
     印度[11]
    其他外國勢力:

     中华人民共和国[12][13]

    塔利班

    联盟组织


    塔利班派系分裂
    (伊斯兰酋长国最高委员会)

    • 毛拉达杜拉阵线

    联盟组织

    • Fidai Mahaz

    伊斯兰国[1]

    • 呼罗珊省

    联盟组织

    指挥官与领导者

    阿什拉夫·加尼
    (阿富汗总统)
    阿卜杜拉·阿卜杜拉
    (阿富汗首席执行官)
    阿布都·拉希德·杜斯塔姆
    (阿富汗副总统)
    穆罕默德·莫哈奇克
    (阿富汗第二副首席执行官)
    阿塔·穆罕默德·努尔
    (巴尔赫省省长)
    比斯米·拉赫汗·穆罕默迪
    (阿富汗国防部长)
    谢尔·穆罕默德·卡里米
    (陆军参谋长)
    贝拉克·奥巴马(至2017年1月)
    唐納·川普(2017年1月-2021年1月)
    乔·拜登(2021年1月– )
    特雷莎·梅
    鲍里斯·约翰逊
    约翰·坎贝尔
    駐阿聯軍指揮官列表

      哈巴图拉·阿洪扎达
      (最高指挥官)
      [14][20]
      西拉杰丁·哈卡尼
      (塔利班副指挥官)
      [21]
      毛拉·穆罕默德·雅各布
      (塔利班副指挥官)
      [22]
      古勒卜丁·希克马蒂亚尔
      (阿富汗伊斯兰党领导人)
      艾曼·扎瓦希里
      (蓋達組織首領)


      穆罕默德·拉苏尔
      (阿富汗伊斯兰酋长国領袖)[6]
      曼索尔·达杜拉
      (副領袖)[6]

      哈吉·纳吉布拉
      Fidai Mahaz指挥官)[24]

      哈菲兹·赛义德·汗(伊斯蘭國呼罗珊省領袖)[25]
      毛拉阿卜杜勒·拉乌夫
      (副領袖)[26][27][28]
      阿卜杜勒·拉希姆·穆斯林·多斯特
      (呼罗珊省最高指挥官)[29][30]

      加齐·乌斯曼[31][19]
      兵力

      阿富汗国家安全部队352,000人(2014年)[32]
      駐阿聯軍13,000人以上[33]

      • 11,000人(2017年)[34]

      塔利班30,000-60,000人
      [35][36]

      阿富汗伊斯兰党1,500-2,000人以上[40]
      蓋達組織50-300人[41][42][17][43]

      Fidai Mahaz8,000人[24]
      伊斯蘭國:1,000-3,000人[44][45]
      伊斯兰国支持者:10,000人 (俄罗斯总统特使統计)[46]
      伤亡与损失

      至少28,529人死亡(2015年至2018年11月)[47]

      29人死亡(22名美国人)、100人受傷 (美国人)[48][49]
      15,962-32,005人死亡[*][50] 672人死亡(2015年3月、8月、10月)[51][52][53]
      100人死亡[54]

      平民死亡: 3,545人(2015年)[55];超過3,800人(2018年)[56]


        * 数字包括伊斯蘭國聖战士,他们的死者数是在他们单独的列表中列出。

        歷史

        2014年12月28日,北约正式结束阿富汗的战斗行动,转入全面的安全责任,阿富汗政府在喀布尔举行仪式。[57]然而,这只是新阶段冲突的开始,戰爭並未結束。

        2011年至2016年,美军逐步从阿富汗撤离,北约部队亦然,他們將许多作战任务移交给阿富汗安全部队。美国和阿富汗之间签署一项双边安全协议,讓北约部队在撤军日期之后继续留下,協助咨询和反恐能力。[58]北约驻军人数约13,000人,包括9,800名美国人,另外還有26,000名军事承包商人員。[59][60][61]相对较少的美国人在那里执行空袭以及近距离空中支援(CAS)阿富汗军队。不包括CAS任务,估计自2015年1月1日以來,美国空袭造成2,600至3,400人死亡,估計其中的125至182人是平民。[62]

        2015年9月底,塔利班攻入昆都士,但在次月撤出。

        2015年全年阿富汗军人阵亡6,600多人,2016年截至11月12日止,阿富汗军人阵亡6,700多人。从2015年11月到2016年11月,政府控制区缩小了大约15%,在2016年底塔利班控制着全國約10%的人口,而阿富汗政府控制着全國大约三分之二的人口,其餘人口位於爭奪中的地區[63]

        從2017年1月1日至5月8日期間,阿富汗安全部隊蒙受超過6,000人的傷亡[64]。從2017年1月至2018年1月期間,阿安全部隊的人數減少了10.6%,主要是由於警察人數被削減[65]

        唐納·川普接任美國總統後,解除過往奧巴馬政府对美軍施加的限制,以加強打擊恐怖分子的能力。2017年8月,川普批評巴基斯坦为塔利班和其它恐怖組織提供安全庇护,川普表示美國一直在向巴基斯坦提供大量援助,可是巴基斯坦卻在窩藏美國正在打擊的恐怖分子,川普宣稱「这必须改变。而且必须立即改变」[66]

        美軍特種部隊官兵在機場為陣亡的兩名弟兄默哀(2016)

        阿富汗政府宣稱其部隊在2017年打死13,600名叛亂分子,另外拘捕了2,000名叛亂分子[67]

        在2016年4月至2018年7月期間,阿安全部隊有約14,000人陣亡[68]。2018年11月,阿富汗總統阿什拉夫·加尼表示從2015年起阿安全部隊已損失近29,000人[69]

        2018年8月1日,在遭到塔利班攻擊後,超過150名伊斯蘭國分子在朱兹詹省向阿政府軍投降[70]

        美國迫擊砲發射
        夜間突襲戰的美國兵

        2019年10月27日,美军和阿富汗安全部队在坎大哈省法里亚布省执行联合军事行动,造成80多名塔利班分子丧生。[71]

        2020年

        2020年2月29日,经过多轮谈判后,美国与塔利班在卡塔尔签署结束阿富汗战争的和平协议。协议重要内容包括;美军将会在135天内逐步撤军,将驻扎兵力从1万2000人降至8600人;塔利班则承诺不再发动针对阿富汗政府的袭击;阿富汗政府则认同塔利班的人权和地位。 阿富汗政府在与塔利班的协议中,塔利班同意释放1,000名阿富汗士兵,而阿富汗政府将释放5,000名塔利班囚犯,但阿富汗政府保留释放塔利班数千名囚犯的谈判,原因是塔利班囚犯之中包含具有危险思想的人员。3月2日,塔利班与阿富汗政府就囚犯问题打破承诺,发动恐怖袭击攻击阿富汗宪兵部队,但强调不会攻击外国部队。隔日,美军展开回应塔利班的军事行动,对塔利班发动小型空袭,但和平协议并没因此中断[72]

        阿富汗政府因为2019年总统选举结果,引发政治危机。争取连任的阿什拉夫·加尼·艾哈迈德扎伊和时任首席执行官阿卜杜拉·阿卜杜拉争选总统职位。最终加尼获得50.64%选票,阿卜杜拉获得39.52%选票,欧盟在次日宣布承认加尼胜选。阿卜杜拉指责选举舞弊,宣称自己获胜,要组建一个「平行政府」与加尼对立。3月6日,伊斯兰国在首都喀布尔举行的一场集会发动恐袭击,导致至少32人死亡[73]。3月9日,加尼与阿卜杜拉在两个不同地点,分别宣誓就职总统职位,引发阿富汗政局动荡。美国为挽救与塔利班的和平协议,尽最大努力协调阿富汗2位总统与塔利班的矛盾,但彊持在释放塔利班囚犯的问题上,使得和平协议进程停滞不前[74]。8月13日,阿富汗当局宣布开始释放谈判中的400名塔利班囚犯,得以继续启动和平谈判[75]

        9月12日,阿富汗政府与塔班利在卡塔尔首都多哈展开历史性谈判,以寻求终止近20年的阿富汗战事。也是自2001年阿富汗战争开战以来,阿富汗与塔利班首次展开谈判[76]。但在谈判进展缓慢之际,阿富汗昆都士省汗阿巴德地区的阿富汗军阵地于9月19日遭到袭击,阿富汗军方随着也以数波空袭回击,炸死30多名塔利班战士,包含2名指挥官。但塔利班则发布声明否认战士遇袭,并声称有23位平民丧命。阿富汗国防部宣称在得知塔利班说法,将会进行调查。阿富汗总统加尼呼吁塔班利因人道理由停火[77]。自9月12日谈判开始以来,塔利班与阿富汗政府在各地频频爆发冲突。阿富汗内政部发言人塔里克·阿里安(Tariq Arian)在9月21日表示,在过去的一周中,塔利班的袭击在24个省中杀死了98名平民,另外230人受伤。阿富汗国防部官员指出,阿富汗境内至少有57名阿富汗安全部队成员和80名塔利班战斗人员丧生[78]

        对阿富汗的影响

        平民伤亡

        在阿富汗的的伤亡人员中,大多数主要由政府军和支持政府的武装导致,其中有70%伤亡人员被归咎于“反政府分子”。2014年,阿富汗的平民伤亡数字为1万零548例,这是自2009年以来所记载的最高平民伤亡数字,其中平民死亡数字为3699人,受伤人数为6849人[79]。据统计,自从2009年以来,阿富汗武装冲突总共造成的平民伤亡数字为4万7745例。2017年,阿富汗的冲突造成1万零453名平民因伤亡,其中包括3438人死亡和7015人受伤[80]。2019年,联合国记录了3403名平民被杀害、6989人受伤[81]。2020年上半年,联合国援助团共记录了3458起平民伤亡事件,其中1282人死亡、2176人受伤[82]

        难民

        自北约组织的大部分部队已经在2013和2014年撤离后,阿富汗叛军和政府军之间的战斗更加激烈,恐怖主义活动也更加猖獗,平民死伤人数不断上升,其中妇女和儿童人数大增。数以万计的难民前往欧洲寻找新天地,但欧洲各国对此保持不同立场,一些国家则遣返难民回国或提供难民返乡津贴,以鼓励难民回国,而遣返难民在欧洲各国一直存在争议[83]。其中,德国在2015年至2017年底,一共拒绝了82358名阿富汗难民提出的避难申请[84]。2013年1月,联合国估计有547,550名国内流离失所者,比2012年1月估计的447,547名国内流离失所者增加了25%。2019年,巴基斯坦伊朗作为世界主要的难民收容国之一,收容大约400万来自阿富汗的难民[85]

        毒品贸易

        从1996年到1999年,塔利班控制了阿富汗96%的罂粟田,使鸦片成为其最大的收入来源。鸦片出口税也成为塔利班收入的主要支柱之一,为战争提供了武器,弹药和燃料,同时阿富汗毒品走私问题也成为长年以来世界各国一项头痛的问题。《纽约时报》上,统一战线财政部长瓦希杜拉·萨巴旺(Wahidullah Sabawoon)宣布塔利班没有年度预算,但“似乎每年花费3亿美元,几乎全部用于战争”。他补充说,塔利班越来越依赖三种货币来源:“罂粟,巴基斯坦人和奥萨马·本·拉登[86]

        到2000年,阿富汗估计占世界鸦片供应量的75%,2000年,阿富汗的鸦片供应量为82,171公顷(203,050英亩),估计为3276吨。随后,阿富汗禁止鸦片种植,估计产量从1685公顷(4160英亩)降至74公吨。一些观察家说,这项禁令是为了提高鸦片价格和增加出售大量现有库存的利润而发出的,以求在联合国获得国际承认。1999年的收成创历史新高,其后在2000年有所减产,但产量仍然很高。 2000年和2001年继续贩运积累的库存。2002年,联合国提到“在前几年丰收期间积累了大量的鸦片剂”。2001年9月,在9月11日对美国发动袭击之前,塔利班据称授权阿富汗农民再次播种鸦片[87]

        到了2005年,阿富汗的鸦片产量占世界的90%,其中大部分被加工成海洛因,并在欧洲和俄罗斯出售。2009年,英国广播公司(BBC)报告说:“联合国的调查结果表明,价值650亿美元(合390亿英镑)的鸦片市场为全球恐怖主义提供了资金,迎合了1500万毒品成瘾者,每年杀死10万人。” 美国官员表示,赢得阿富汗反毒品战争是赢得阿富汗反恐战争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要求在国际上为消除毒品的努力提供援助。

        2017年,阿富汗的毒品走私交易的产值为41至66亿美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20%至32%,鸦片经济的产值迄今已超过阿富汗2016年合法商品和服务的出口额,占国内生产总值的7%。2018年,阿富汗的罂粟种植 约为32.8万公顷,比2016年的20.1万公顷增长63%[88]

        參戰方

        阿富汗政府

        2016年阿富汗政府軍和警察在表面上合共有32萬人,實際人數遠低於此。2016年8月,美國政府屬下的阿富汗重建特別監察長致函美國國防部,指出阿富汗安全部隊內,利用不存在的人員侵吞軍餉的現象嚴重,領薪的「幽靈士兵」和「幽靈警察」數以萬計。赫尔曼德省的官員表示在該省的安全部隊有多達一半的領薪人員實際上不存在。[89]北約官員批評一些阿富汗官員貪污腐敗、領導無方,可是若加以嚴格管控,又會引致部隊補給不足和士氣低落,一些心生不滿的軍警帶同這些大量武器叛逃,加入塔利班。[90]

        加拿大軍運回死亡者

        阿富汗總統2018年底表示近四年來政府軍部隊已經死亡近三萬人,傷殘者不計,而軍人月薪約200美金,政府曾於2015年公布安全部隊傷亡數據為5000人死亡、1.5萬人負傷。[47]

        塔利班

        塔利班經過十幾年的反撲戰鬥加上農村地區支持,充分利用阿富汗地形特徵和宗教動員,逐步攻佔近一半領土,美國扶植的新政府軍慢慢轉守勢。2018在联合国召开的援助阿富汗议会期间,塔利班再一次发动了炸弹袭击,导致五十六名阿富汗士兵死亡,三百多人受伤。[91]美军向塔利班提出六个月的停火协议也遭到了拒绝,这已经是塔利班第三次拒绝美军的停火要求。

        同時持續不斷的游擊戰埋伏襲擊政府車隊,例如2018年11月25日阿富汗西部法拉省,整支警察車隊被伏擊戰大舉消滅[92]此類事件層出不窮,塔利班神學士武裝企圖使用游擊戰術由點連接成面,对当地安全部队和政府官员进行近乎每天一次的袭击,最後上升為戰略態勢,吸引越來越多穆斯林加入其和美國基督教的聖戰。其在卡塔尔建立了办事处並稱為是流亡政府所在,小國卡塔尔意圖在回教世界所有相關事務中扮演協調方角色,所以與塔利班有部分默契存在,其實塔利班並非完全沒有國際視角的鄉下游擊隊,其也利用大國競爭態勢與中国及更多國家展開接觸,透過引進更多外部勢力來平衡美國話語權。[93]

        根據阿富汗重建特別監察長的報告,截至2018年1月31日塔利班已經占據59個(佔總數約14.5%),另有119個縣(29.2%)陷於雙方爭奪中,塔利班同時繼續向城市地區製造爆炸案和游擊進攻。[94]2019年4月30日美軍宣布日後不再公佈雙方領土人口對比,更是引發一輪質疑是否是數據逆轉所以不敢再公佈。[95]早在2017年8月英國BBC一項自主調查發現塔利班在70%領土上可以非常活躍的活動,基本視美軍如無物也無人可奈何,而這些地區人口已近全國一半,而同年8月北約卻公佈塔利班只在44%領土活動,兩者相差巨大在2017年就已經引起BBC關注。[96]同時他們調查發現伊斯蘭國開始出現在10%的領土上,似乎與塔利班有共存關係。

        美軍

        從歐巴馬政府後期到川普執政,美國的阿富汗戰略發生轉變,其目前角色逐漸更像是阿富汗政府和塔利班之间的调节者,這是因為美國意圖往逐漸淡化方向脫身,但又不甘於花費了17年時間,上萬士兵傷殘和上兆美金代價的戰爭最後以一種極度不利美國的方式結束,若提早撤退等同於戰敗,從而陷入兩難,所以至今美軍在阿仍保留一定軍力。2018年後川普政府专注于与塔利班达成政治解决方案,考虑到该组织的一些长期要求,美国特使扎尔迈举行了塔利班直接会谈。這已經改變了十多年前將之視為絕對恐怖組織并拒絕談判的立場。[91]美國社會普遍對阿富汗戰爭感到不耐烦和不知目的為何,華盛頓戰略界則認為應該儘早抽出資源應對大國競爭和伊朗、北韓。[97]

        2018年11月美军最高军事指挥官邓福德发表声明称,经过十七年的不断战争,美军没能战胜阿富汗塔利班组织[98],美國新任阿富汗和解事務特別代表扎尔迈2018年11月18日説希望阿富汗政府與塔利班明年4月20日前達成和平協議。此等同宣告美國已經接受無法消滅塔利班的事實,但至今各種談判沒有結論,如果真有戰後時代來臨,塔利班也將成為一股政治力量長期存在阿富汗,成為一股極端的隱患勢力,雖然美國想將塔利班轉型為一個政黨將來與扶植的政府成為一種兩黨政治,塔利班鷹派則自認只要複製越戰模式耗到美軍無法忍受而撤退時,便能直接攻入大城市重奪政權。[99]

        美國也透過軟性手段推動計畫,例如具有「塔利班之父」稱號的穆斯林傳教士「哈克」,協助阿富汗政府遊說塔利班組織進行和談,但2018年下半年在巴基斯坦被刺殺身亡,早年他創立的神學院連塔利班創始人歐瑪也是該院學生,因此得到塔利班之父的稱號。然而刺殺行動表明塔利班中的強硬派依然有行動能力,[100]且中東相當大一部分穆斯林對美國是拒絕談判態度並對塔利班有同情心理,所以即使在巴基斯坦也能找到合作對象準確定位暗殺目標,並產生恫嚇效應警告任何想與美軍達成和解的人士。

        参见

        比比·阿伊莎

        参考文献

        1. . [2015-02-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2-28).
        2. . [2016-07-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8-16).
        3. Matthew Rosenberg and Michael D. Shear. . The New York Times. [2015-10-16].
        4. . The Long War Journal.
        5. . The New York Times. 2015-09-29.
        6. . BBC. 2015-11-04 [2016-02-02].
        7. . Reuters. 2016-03-24.
        8. . The Guardian. 2015-08-04 [August 20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11-02).
        9. Ibrahimi, Niamatullah. 2009. 'Divide and Rule: State Penetration in Hazarajat (Afghanistan) from Monarchy to the Taliban', Crisis States Working Papers (Series 2) 42, London: Crisis States Research Centre, LSE
        10. . [2015-10-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2-28).
        11. Forget Nato v the Taliban. The real Afghan fight is India v Pakistan | William Dalrymple | Opinion | The Guardian
        12. China denies having troops in Afghanistan’s Wakhan Corridor
        13. Chinese troops appear to be operating in Afghanistan, and the Pentagon is OK with it
        14. "The Taliban's new leadership is allied with al Qaeda"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The Long War Journal, 31 July 2015
        15. . The National Interest. 2015-08-15 [2015-08-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10-15).
        16. . ABC. 2012-02-02 [2015-08-3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5-13).
        17. . The Washington Post. 2015-10-30.
        18. . The Long War Journal. 2015-08-24 [2015-08-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11-22).
        19. . khaama.com. [2016-07-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5-10).
        20. "New Afghan Taliban leader was compromise candidate: sources", Reuters, 25 May 2016
        21. "Mullah Omar: Taliban choose deputy Mansour as successor"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BBC News, 30 July 2015
        22. "Afghan Taliban announce successor to Mullah Mansour"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BBC, 25 May 2016
        23. . The Express Tribune. 2015-07-29 [2015-07-29].
        24. . Newsweek. 2013-08-30 [2015-08-22].
        25. . treasury.gov. 2015-09-29 [2015-09-29].
        26. . 2015-02-09 [February 2015].
        27. . 2015-01-12 [2015-02-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11-11).
        28. . International Business Times. 2015-01-30 [2015-02-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9-30).
        29. . fox news. [2014-11-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12-24).
        30. . timesofindia.indiatimes.com. Times of India. [2014-11-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12-24).
        31. . The Long War Journal. 2014-08-04 [2016-07-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12-24).
        32. (PDF). Centre for Security Governance. February 2014.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14年7月26日).
        33. Gabriel Domínguez. . Deutsche Welle. 2015-01-06 [2015-01-06].
        34. . 中新網. 2017-09-04.
        35. . The Economist. 2016-01-09.
        36. . The Washington post. 2016-05-06.
        37. Rassler, Don; Vahid Brown. (PDF). Harmony Program. Combating Terrorism Center. 2011-07-14 [2011-08-02].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11-07-25).
        38. Reuters. . Tribune. [2014-04-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6-17).
        39. Perlez, Jane. . The New York Times. 2009-12-14.
        40. . Google books. 2015-01-16 [2015-08-13].
        41. Bill Roggio. . Longwarjournal.org. 2011-04-26 [2014-04-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7-06).
        42. . The Huffington Post. 2012-10-21 [2014-04-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12-10).
        43. . CNN. 2016-04-13.
        44. . Associated Press. 2015-09-08 [2015-09-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10-01).
        45. . Al Jazeera. 2015-12-18.
        46. . Khaama Press. 2016-03-26.
        47. . U.S. News and World Report. 2018.
        48. U.S. Defense Department. Defenselink Casualty Report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49. . [2015-10-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11-09).
        50. 1,324人(2015年1月). [2015-04-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4-23).、2,056人(2015年2月). [2015-04-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3-10).、472人(2015年3月). [2015-04-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6-26).、5,868–20,911人(2015年4月-9月). [2016-02-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1-06).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3,733人(2015年10月)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1,000人(2015年11月)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1,509人(2015年12月)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總計15,962-31,005人被殺
        51. . [2016-07-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5-27).
        52. . [2016-07-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8-07).
        53. . International Crisis Group. 2015-11-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1-06).
        54. Beyond Syria and Iraq: ISIS is losing ground around the world
        55. . UNAMA. 2016-02-14.
        56. . VOA. 2019-02-24.
        57. . 美國之音. 2014-12-29.
        58. Michaels, Jim. . USA Today. 2014-09-30 [2014-10-26].
        59. Recknagel, Charles. . Radio Free Europe and Radio Liberty (Radio Free Europe and Radio Liberty). 2014-09-30 [2014-10-26].
        60. . The Economist. [2016-06-12]. ISSN 0013-0613.
        61. . Washington Post. [2016-06-12].
        62. "The Bureau of Investigative Journalism"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Afghanistan Fact Sheet. Retrieved April 20, 2016.
        63. . 美國之音. 2017-02-10.
        64. . The Washington Post. 2017-08-02.
        65. . Deutsche Welle. 2018-05-01.
        66. . 2017-08-22.
        67. . 2018-09-08.
        68. . VOA. 2018-09-24.
        69. . VOA. 2018-11-26.
        70. . VOA. 2018-08-01.
        71. . Al Jazeera. [2020-04-05].
        72. . BBC News 中文. 2020-03-04 [2020-03-11] (中文(简体)‎).
        73. . Reuters. 2019-09-17 [2020-03-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3-29) (英语).
        74. . 東方網 馬來西亞東方日報. [2020-03-29] (中文(简体)‎).
        75. . RFI - 法国国际广播电台. 2020-08-14 [2020-09-12] (中文(简体)‎).
        76. . RFI - 法国国际广播电台. 2020-09-12 [2020-09-12] (中文(简体)‎).
        77. . RFI - 法国国际广播电台. 2020-09-20 [2020-09-20] (中文(简体)‎).
        78. . www.aljazeera.com. [2020-10-04] (英语).
        79. . 联合国新闻. 2015-02-18 [2020-08-01] (中文(简体)‎).
        80. . 联合国新闻. 2018-02-15 [2020-08-01] (中文(简体)‎).
        81. . 联合国新闻. 2020-02-22 [2020-08-01] (中文(简体)‎).
        82. . 联合国新闻. 2020-07-27 [2020-08-01] (中文(简体)‎).
        83. Welle (www.dw.com), Deutsche. . DW.COM. [2020-08-01] (中文(中国大陆)‎).
        84. . amp.dw.com. [2020-08-01].
        85. . 联合国新闻. 2019-12-06 [2020-08-01] (中文(简体)‎).
        86. . 2001-10-05 [2020-08-01] (英国英语).
        87. . 2009-10-21 [2020-08-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10-28) (英国英语).
        88. . 联合国新闻. 2018-05-21 [2020-08-01] (中文(简体)‎).
        89. . Reuters. 2016-10-07.
        90. . 美國之音. 2016-11-15.
        91. 騰訊-距离达成和解还很遥远
        92. 新華-阿富汗西部警方車隊遭襲17人死亡
        93. 阿富汗局面
        94. . [2018-12-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8-11).
        95. . [2019-08-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8-12).
        96. 新華社-阿富汗安全局势數據對不上
        97. 東森-川普可能跟塔利班談判
        98. . [2018-11-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11-28).
        99. 美希望阿富汗政府與塔利班明年達成和平協議
        100. 「塔利班之父」遇刺 巴基斯坦下令緝兇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