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雷基帕

阿雷基帕西班牙語:)是秘魯南部的大城市,人口約80萬,僅次於首都利馬,以人口計是秘魯第二大城市,同時是阿雷基帕省的省會。該城位處海拔2,380米,周邊火山密集,共計有80座,其中最著名的是埃爾米斯蒂火山,它曾在1438年和1471年期間強烈爆發,最近一次小型爆發在1870年。

阿雷基帕
Arequipa

旗幟
綽號:La Ciudad Blanca(白城)
阿雷基帕
在秘魯境內之位置
坐标:16°23′56″S 71°32′13″W
國家 秘魯
大區阿雷基帕
省份阿雷基帕
建立於1540年8月15日
政府
  市長Simón Balbuena Marroquín
海拔2,380 米(7,740 英尺)
人口(1,000,000)
  總計860,000人
时区PET(UTC-5
  夏时制PET(UTC-5
電話區號54
網站www.munarequipa.gob.pe
阿雷基帕城历史中心
世界遗产
官方名稱(英文)
(法文)
位置 秘魯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地区
標準 (i), (iv)
編號1016
登录年份2000年(第24屆大會
網站UNESCO的记录(英文)

該城保存了很多狀況良好的西班牙殖民美洲時期的建築物,大部分由白色的火山岩石建成,故該城有La Ciudad Blanca(白城)的稱號。古城區於2000年被列為世界遺產

名字由來

其中一種說法,相傳當第四任印加帝國國王初見該城的宏偉,說了Ari, quepay,在蓋丘亞語中解作「是,這裡」,阿雷基帕的名字來源於此。 該城其後在地震中被毀,西班牙人在1540年重建。另一種說法是該名來源於艾馬拉語,由ari(山峰)+kipa(位處)而來,意指「在山的附近」,是指該城位處埃爾米斯蒂火山附近。

歷史

考古發現阿雷基帕位處的肥沃山谷早於公元前5000 – 6000年已有人聚居。在15世紀,該區由艾美拉印第安人控制,其後被印加人佔領,成為供給印加帝國農產品的重要基地。現代的阿雷基帕城建立於1540年8月15日,由西班牙殖民者法蘭西斯克·皮澤洛的特使Garcí Manuel de Carbajal負責。一年後,西班牙的查理五世授予城市資格及紋章(沿用至今)。西班牙殖民時期,在秘魯副王區中該地的西班牙人聚居比例最高,眾多的遺跡及建築具有濃厚西班牙風格,並發展出麥士蒂索人(混血兒)族群。但1940年代起,來自秘魯各地的人大量湧入,改變了該市的人口和文化特徵。

在殖民時期及共和初期,該市相對較為自主,但情況在1870年南部鐵路通往海港Mollendo後有所改變,開始發展太平洋貿易。在1930年代,與泛美公路接通,藉此與美洲其他地方加強聯繫。自此,阿雷基帕發展成利馬與秘魯南部之間的商業中心。

阿雷基帕是秘魯在19世紀爭取獨立的重要基地,其後也是秘魯與智利間的硝石戰爭(1879 – 1883)之重要軍事據點。

該市有兩所主要大學:州立的Universidad Nacional de San Agustín de Arequipa(建於1828年)及私立的Universidad Católica de Santa María(建於1961年)。另外,秘魯大型運動場Estadio de la UNSA設於阿雷基帕,曾於2004年舉辦美洲盃足球賽

世界遺產及景點

由機場望去埃爾米斯蒂火山

2000年12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將阿雷基帕列為世界遺產。

當地富有殖民時期遺留下來的安達魯西亞及西班牙特色,著名景點包括建於16世紀的Santa Catalina MonasteryGoyeneche PalaceCasa del Moral,以及市郊的Yanahuara區等。阿雷基帕氣候全年乾燥,位處三座山的山麓,自然景觀有可卡峽谷(Colca Canyon),是世界上最深的山谷之一。阿雷基帕的機場為Rodriguez Ballon International Airport

災禍

阿雷基帕受地震困擾,1868年的地震幾乎摧毀該城。2001年6月23日該地也經歷黎克特制7.9級地震。而在2002年6月,該市兩間地區發電廠私營化爆發遊行示威,使該市陷入癱瘓一周。

姊妹城市

著名人物

參閱

畫廊

參考資料

    外部連結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