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俊朗

陳俊朗(1964年9月5日-2019年7月4日),人稱「陳爸」,臺灣教育工作者,臺東市知本人,偏鄉教育組織「孩子的書屋」創辦人,長期奉獻家鄉弱勢兒童教育。

陳俊朗
性别
出生1964年9月5日
逝世2019年7月4日(55歲)
臺灣臺東縣
国籍 中華民國
母校臺東高中
职业教育工作者
信仰基督教
亲属陳基傳(父)、顏花蕊(母)

生平

1964年陳俊朗出生[1],家中六名子女中排行兒[2],出身知本[3],臺東高中畢業[4]。他因參加三次大學聯考都沒考上公立大學,遂只有高中學歷[5]。在臺北市經營成人影片連鎖店、情趣用品店、酒店[4]。夫妻感情發生不睦,妻子帶著兩孩子回娘家[5]。36歲時收掉生意,決定回台東家鄉,邊準備書記官考試,邊修補親子關係[6]。準備考公務員期間他發現原住民孩童處境,開始於部落義務教吉他、打球,四次考書記官都落榜,決心投入社區營造[7]

1999年陳俊朗創立教育學堂[8],舊稱「建和書屋」[9]。他表示,「孩子的書屋」希望做兩件事,一是照顧孩子,二是成人的電腦教育[10]。當時建和社區所屬的大知本,大半家庭缺乏閱讀環境,國小畢業學童具有國小程度的比例低,孩子生活在家暴、隔代教養、飢餓、家裡常沒電沒瓦斯等問題[10]。有些學童還要面對家暴問題,書屋幾乎全天無休,甚至得在書屋外設緊急鈴[11]。為救這些被打的孩子,他就反打施暴的大人,讓小孩知道逃到書屋就安全[5]。透過孔秋宏、唐玴誠等社區營造人員協力,帶起部落學電腦、用網路的風氣[10]。他認為「經濟翻轉」是關鍵,因此要扶助失業的家長就業,以及孩童長大後的就業問題,書屋的工作團隊中,包含曾領救濟金、失業甚至為更生人的家長,適用期可以長達一年[6]

陳俊朗父親起初為兒子的行為非常惱怒,父子之間常為了書屋之事起爭執,但後來也接受[2]。曾有社區居民對他們介入家庭功能不能接受,但漸漸地,部落開始給予一些支持,例如送雞、送肉到書屋來[10]。需要照顧的孩子增加,來自臺北、南投、高雄、澎湖及台東等處有同樣理念人也出現[5]。2008年,與趙自強、陳雅楨、廖文華、蘇世文等人獲得夢想資助計畫獎金資助[12]。曾任《新新聞》總編輯的古碧玲聽到被稱為「陳爸」陳俊朗的故事,一度懷疑,後到書屋陪伴、觀察後,將故事寫成《愛‧無所畏》一書,於2013年7月17日在臺北舉行新書發表會[13]

陳俊朗在臺東各部落創立的書屋都是租來的[8],以國中學區為擴散點[4]。2014年一名地主以低價租金提供土地,發起名為「一書屋一畝田」計畫,由來自全臺灣的五百多位民眾建立一間永久性書屋,兩層樓百坪面積,取名「青林書屋」,2015年8月1日完工[8]

書屋,在身為父親的眼裡看來,是我兒用生命做出來的。
一個個別人都說壞的孩子,他一個個撿起來顧著。
……我常自己安慰,他是在做菩薩做的事。但他只是凡人。
只是他比一般人有肩膀、有大愛,我以他為榮。
陳俊朗之父陳基傳
《愛‧無所畏》〈序〉[2]

在2015年報導時,陳俊朗已在南王、建和、建農、美和、溫泉、知本、小高及多元這八處各建了一間書屋,分別發展戲劇、編織、射箭、搏擊、獨木舟等課程[8]。他此花光數百萬元積蓄,曾有半年時間僅靠泡麵裹腹[6]。妻子因受不了經濟壓力,最終離婚[4][5]。書屋一年就需要上千萬的開銷,因此與「童顏有機」創辦人之一的「童顏長」潘思璇合作,販賣果醬來維持[14]。書屋也有種菜,以自給自足,也讓孩童能親近土地,並試著發展在地產業,創造工讀機會[5]。2017年,他與知名藥品公司合作,以個人名義代言止痛藥,字幕展現書屋成立理念,拍攝廣告後書屋確實收到迴響,但實際捐款效益有限[4]。同年,台11線172.5公里處成立咖啡廳,取名「黑孩子咖啡」,提供偏鄉的弱勢家庭就業機會[14]。他一直推動書屋多角化經營自給自足,除了聘用當地人從事有機農業、蓋房子,也鼓勵孩子們組樂團、開咖啡館等,營收大約達總收入兩成,卻依然入不敷出[4]

2018年1月,陳俊朗接受中視《改變的起點》節目專訪,說希望「孩子的書屋」有日能消失,因那代表每個小孩都能在正常的環境下得到照養[3]。他更結合了「為台灣而教(TFT)」、誠致教育基金會等組成「逆轉聯盟」,計畫以臺東的經驗推展到全臺灣[14]。他說想用一輩子的時間做好事,也想將二十年的心得寫成書[6]。次年4月22日,錢小豪到臺灣參加紅心字會公益環島,行經臺東時前往孩子的書屋參觀[15]

陳俊朗因長期累積壓力,導致胃病、血壓、血糖飆高,遭醫師警告需裝心導管[4]。2019年7月4日上午9點,他感到身體不適,彎腰穿鞋欲出門就醫時就因心肌梗塞昏迷,送醫後不治,享年55歲[1][4]

次日晚,台北101大樓點起紀念陳俊朗與2019年臺鐵嘉義車站刺警命案被害警察李承翰的字樣,「謝謝您們的愛」、「愛著這片土地」,並打上了5個愛心[16]。同月14日,遺屬在台東老家院子為舉辦告別時,錢小豪當日就自香港飛抵臺東,送陳爸最後一程[17]

家庭

陳俊朗父親陳基傳原為臺南農夫,1934年生,娶同齡的顏花蕊為妻,因旱災遷至臺東建和地區生活[2]

前妻[4][5]從事保險業[7],共育兩個兒子[5]

參考

  1. 黃明堂. . 《自由時報》. 2019-07-04 [2019-07-05] (中文(台灣)‎).
  2. 張武吉. . 《人間福報》. 2014-09-08 [2019-07-05] (中文(台灣)‎).
  3. 蔡曉婷. . 《中國時報》. 2018-01-26 [2019-07-05] (中文(台灣)‎).
  4. . 《蘋果日報》. 2019-07-04 [2019-07-05] (中文(台灣)‎).
  5. 林曉雲. . 《自由時報》. 2013-03-18 [2019-07-05] (中文(台灣)‎).
  6. 王彩鸝. . 《聯合報》. 2019-07-06 [2019-07-08] (中文(台灣)‎).
  7. 羅嘉薇. . 《聯合報》. 2007-03-26 (中文(台灣)‎).
  8. 潘俊偉. . 《聯合報》. 2015-08-02 [2019-07-05] (中文(台灣)‎).
  9. 潘俊偉. . 《聯合報》. 2014-02-23 (中文(台灣)‎).
  10. 羅嘉薇. . 《聯合報》. 2007-03-26 (中文(台灣)‎).
  11. 李威儀. . 《聯合報》. 2010-10-20 (中文(台灣)‎).
  12. 林惠君. . 《中央日報》. 2008-11-06 [2019-07-05] (中文(台灣)‎).
  13. 林郁平. . 《中國時報》. 2013-07-18 [2019-07-05] (中文(台灣)‎).
  14. 黃昭勇. . 《聯合報》. 2018-09-11 [2019-07-05] (中文(台灣)‎).
  15. 楊絲貽. . 《青年日報》. 2019-04-23 [2019-07-14] (中文(台灣)‎).
  16. 鹿俊為. . 《自由時報》. 2019-07-05 [2019-07-06] (中文(台灣)‎).
  17. 周毓洵. . 《蘋果日報》. 2019-07-14 [2019-07-14] (中文(台灣)‎).

外部連結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