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博生

陈博生1891年11月5日-1957年8月13日),譜名溥贤,字明溥,號博生,笔名渊泉福建闽侯人,中国记者、政治人物。他是五四运动前后将马克思主义介绍入中国的重要人物。

制憲國民大會代表陳博生
陳博生
个人资料
譜名溥贤,字明溥,號博生
號博生
别名笔名渊泉
出生1891年11月5日(光緒十七年十月初四日)
逝世1957年8月13日
配偶鄭氏(舉人安徽政務廳鄭孝檉女)[1]、陳淑貞
儿女子陳體源、陳體立
父母陳伯謙,母吳氏
亲属姊陳醒華(子林徵祁

生平[2]

早年,陈溥贤留学日本早稻田大学学习政治经济学。在日本期间,他和李大钊均为留日学生总会文事委员会委员,并且均为1916年春设立的中国经济财政学会责任委员(责任委员共有六位)。民國成立后,任国会众议院任秘书。毕业后,他在欧洲和美国游学。1916年前后,他归国,和李大钊一起进入了《晨钟报》(为《晨报》前身)社任编辑,后任《晨报》主笔。1918年底,他作为《晨报》特派员赴日本,观察巴黎和会前日本朝野态度,采访吉野作造等人的“黎明会”和日本社会主义思想及工人运动的状况。[3][4]

五四运动前夕,陈溥贤归国,从1919年4月起以“渊泉”为笔名撰写文章介绍日本社会主义思潮以及马克思主义。1919年5月,他任《晨报》总编。1919年7月至8月,他再次以特派员身份赴日本东京进行采访报道。1920年底,他作为《晨报》驻英国特派员赴英国,他也因此而成为中国报界首位驻欧洲特派员。1922年他归国,在北京《晨报》继续任职。1924年,他因为抨击冯玉祥所部国民军而遭到冯玉祥所部缉捕。1928年,《晨报》停刊,他随张学良中国东北,此后任《民言报》主笔、东北边防军司令长官公署顾问等职。1928年6月游学欧洲,入英国伦敦政治经济学院学习。1930年,他任北平晨报》社社长。[3][4]1930年1月30日,中国民权保障同盟会北平分会成立,胡适成舍我陈博生徐旭生许德珩任叔永蒋梦麟李济之马幼渔当选执行委员。[5]

后来他加入了中国国民党中央通讯社,1936年5月任该社驻日本东京特派员(刘尊棋为助手)。抗日战争爆发后,他回国,任中央通讯社总编辑。[6]1938年到1948年,他任国民参政会参政员。1940年12月,他改任《中央日报》(重庆版)社长兼主笔。1942年后,他仍任中央通讯社总编辑。[7]抗日战争胜利后,他代表中央通讯社参加了在东京湾密苏里号军舰上举行的受降仪式[6]

1946年,他任制宪国民大会代表。1948年后,他任中华民国立法委员[3][4]1949年,他随中央通讯社撤往台湾。1950年6月,他辞去中央通讯社总编辑职务。[6]

1957年8月13日,他在台湾逝世,蔣總統提頌黨論流徽輓詞,以哀悼念。。[3][4]

著作

陳溥賢当记者和主笔时在各报刊登的文章非常多。以下部分文章经学者石川禎浩考证,认为均是陳溥賢的著作:[4]

  • 渊泉,日本贵族院旁听记,晨报1919年2月8日
  • 渊泉 译,近世社会主义鼻祖马克思之奋斗生涯,晨报副刊1919年4月(原著为河上肇,马克思的《资本论》,载 社会问题管见, 1918年)。
  • 渊泉 译,马克思的唯物史观,晨报副刊1919年5月(原著为河上肇,马克思的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其二,载 社会问题研究第2号,1919年2月)
  • 食力 译,劳动与资本,晨报副刊1919年5月(原著为马克思《雇佣劳动与资本》,根据河上肇的日译本《劳动与资本》转译。马克思著,河上肇译,劳动与资本,载 社会问题研究第4号)
  • 渊泉 译,马氏资本论释义,晨报副刊1919年6月-11月(原著为考茨基卡尔·马克思的经济学说》,根据高畠素之的日译本《马克思资本论解说》转译。马克思著,高畠素之译,马克思资本论解说,1919年5月)
  • (无译者署名),马氏唯物史观的批评,晨报副刊1919年7月(原著为贺川丰彦,唯心的经济史观之意义,改造1919年7月号)
  • (无译者署名),马氏唯物史观概要,晨报副刊1919年7月(原著为堺利彦,唯物史观概要,社会主义研究第1卷第1号,1919年4月
  • 陈溥贤,英国下院旁听记,晨报1921年6月2日起连载

他还有若干专著,比如:

  • 考茨基著,陈溥贤译,马克思经济学说,上海:商务印书馆,1920年9月
  • 陈博生,国家总动员方案与日本政局之动向,1938年
  • 陈博生,敵情研究,中央訓練團, 1939年

参考文献

  1. 「同里陳博生娶鄭氏,稚星丈之女也,操持家政,聽夕靡寧。感疫驟卒,遺子女皆幼。有淩侮其子女者,鄭即附魂訶責之,舉室肅然,如夫人在時。里党有陳太太者,目能視鬼,博生邀以至。陳言鄭魂恒在室,或坐或立,或掠鬢,或支頤,能一一指述之。一日新寒,見其鬼猶著稀衣,蓋歿時方炎夏也。聞於博生,檢其生前衣盡焚之。次日複見,則已易冬服矣。鄭之弟志和恒來視諸甥,每就坐,必低呼日:“姊暫讓,恐侵之也。”如是者二三年,後不知如何。世人之營營擾擾者,歿則休焉,若鄭者,歿猶未休也。」。《洞靈小志續志補志》,東方出版社,2010.04,第123頁
  2. 「陳博生先生傳略」,《國史館現藏民國人物傳記史料彙編》第17輯,第339頁
  3. 石川祯浩,五四时期李大钊的思想与茅原华山、陈溥贤,王捷译,田子渝校,载 文史哲1993年第5期
  4. 石川祯浩 著、袁广泉 译,中国共产党成立史,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
  5. 陈淑渝,中国民权保障同盟,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79年,第33页
  6. 刘国铭主编,中国国民党百年人物全书(下),北京:团结出版社,2005年,第1411页
  7. 《中国共产党成立史》作其1940年至1950年任中央通讯社主笔。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