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大钊

李大钊1889年10月29日-1927年4月28日),字守常河北乐亭人,中国共产党主要创始人之一,中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者和共产主义者之一,是中国国民党第一届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之一,也是在国共第一次合作国民革命军北伐時期推翻北洋政府的主要角色之一,同時為共产国际的成员及其在中国的代理人。1927年,因裡通苏联颠覆中国政府被捕,後在北洋政府大元帥張作霖的統治下被判處絞刑

李大钊
个人资料
出生1889年10月6日
 大清直隶乐亭县
逝世1927年4月28日(1927歲-04歲-28)(37歲)
京兆地方
墓地 中华人民共和国北京市李大钊烈士陵园
国籍 中华民国
政党 中国共产党
其他政党中国社会党(1913年)
 中國國民黨(1923年-1927年)
配偶赵纫兰
儿女长子李葆华、长女李星华、次女李宴华
母校北洋法政专门学校
早稻田大学政治科
宗教信仰

生平

李大釗
李大釗所書對聯,改寫自明朝楊繼盛,現藏於首都博物館

早年

李大钊是遺腹子,出生时,李父已病亡六个月,李一岁半时母亲病故,由祖父将他抚养成人。1899年,十岁的李大钊与16岁的邻家姑娘赵纫兰结婚。1907年,李大钊考入天津北洋法政专门学校,1913年毕业。后赴日本东京留学,入早稻田大学政治本科。回国后,1918年1月经章士钊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推荐,担任北大图书馆主任。

1913年8月天津北洋法政专门学校毕业,在校期间与同学郭须静一起加入中国社会党,毕业后到北平参加中国社会党活动。同年,中国社会党领袖陈翼龙被杀,社会党被查封,李大钊逃离北平,避难于家乡乐亭县祥云岛,及後得到天津绅士孫洪伊的资助,赴日本留学。

入讀早稻田大学政治科後,开始接触社会主义思想,受茅原華山影響甚深。[1]1914年组织神州学会,进行反袁世凱活动。次年为反对日本“二十一条”,以留日学生总会名义发出《警告全国父老》通电,号召国人以“破釜沉舟之决心”誓死反抗。

1916年5月回中国,在北京创办《晨钟报》,任总编辑。旋辞职,任《甲寅日刊》编辑,推动新文化运动的发展。1918年任北京大学图书馆主任,其後擔任過经济系、历史等系教授,参与编辑《新青年》,並和陈独秀创办《每周评论》,推动共产主义。[2]

组建中共

1920年,和陈独秀酝酿组建中国共产党,发起组织马克思学说研究会。同年10月,和邓中夏高君宇何孟雄等一同建立北京共产主义小组。中共建党後,任二、三、四届中央委員。

1922年李大钊根据共产国际指示,赴上海会见孙中山;但1923年国民党北京地区党务负责人盧釗指稱李大釗为首鼠两端的骑墙人[3],指责李大釗假意国共合作张继亦持相似看法。1924年参与“国共合作”,出席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任国民党第一屆中央執委。李大钊曾在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演說:“本人原为苏联党员、第三国际共产党员……。”

李大钊代表中共立场,公开向北洋政府请愿,要求正式承认苏联政府,并且支持苏军驻兵外蒙古

逮捕及處決

1925年五卅运动爆发后,李大钊与赵世炎等人在北平组织5万余人的示威。李大钊因「假借共产学说,啸聚群众,屡肇事端」而被北洋政府下令通缉,遂逃入东交民巷蘇聯兵营。李大钊在热河主办的中共北方区委党校学习,在热河掀起了农民运动高潮。同年11月,李大钊在张家口主持召开农工兵大同盟成立大会,来自热河、察哈尔绥远各地的200多名代表与会。大会选举李大钊、韩麟符、赵世炎、李裕智、王仲青、陈镜湖、郑丕烈为大同盟执行委员,李大钊任书记,韩麟符、赵世炎任副书记。[4][5][6]1926年3月,李大钊领导并参加了北平“反对帝国主义北洋军阀”的三一八运动

1927年4月6日,在西方國家駐華公使團的授權下,张作霖派军警突袭搜查苏联大使馆,李大钊全家同时在苏联大使馆被捕,李大钊接受軍法審判。在此期間李大釗著有《獄中自述》。由於李大釗是北京大學教授,各方都有人試圖營救,張作霖面臨很大壓力,但是李大釗等人的罪行已經重到讓西方國家剝奪蘇聯外交豁免權。為此他給政府前方將領如張學良張宗昌孫傳芳等六位發電徵詢意見,除閻錫山沒有回復,其餘將領都主張立即正法。[7]南方的蒋介石发来密电,建议“速行处决,以免后患。”[8]

4月28日,李大钊等20名國共人員被以「和苏俄通謀,里通外国」为罪名绞刑處決,时年37岁。20名被處決者中,第一个受刑的就是李大钊,最后一名为张挹兰(女,国民党北京特别市党部妇女部长)。因刽子手缺乏经验,李大钊先后被绞了三次。[9]1927年4月29日的北京《晨报》报道了李大钊受刑详细过程:前日方传军法会审尚未正式开庭,而昨日下午党人20名已被绞杀决矣……当日看守所马路断绝交通,警戒极严。军法会审派定东北宪兵营长高继武为监刑官,在所内排一公案,各党人一一依判决名次点名,宣告执行,由执刑吏及兵警送往绞刑台。闻看守所中只有一架,故同时仅能执行二人,而每人约费时18分始绝命,计自2时至5时,20人始处刑完毕。首登绞刑者,为李大钊,闻李神色未变,从容就死。

《北洋画报》的报道说李大钊受刑时“二十分钟始绝”。据现场处刑人员回忆,李大钊受刑的时间可能是“二十分钟”的两倍,约有四十分钟。遗体的脖颈上勒有三道深深的血痕。

死后

苏联出版的李大钊邮票

死刑当天傍晚,赵纫兰母女三人被释放出狱回家。当晚她们还不知道消息。次日晨,李大钊的舅舅周玉春上街买报纸,看到了李大钊被处决的消息,哭着回到家中。《晨报》记者记述:“李妻闻耗,悲痛号泣,气绝复苏者数次,病乃愈加剧,以致卧床不走。小儿女绕榻环立,其孤苦伶仃之惨状,见者莫不泪下。”

1927年5月4日报道《李大钊遗族之悲惨》,李大钊被执行死刑六个小时后,他的妻子赵氏和两个女儿就被释放了。当赵氏听到李大钊被绞死的消息后,昏迷三天。李大钊“本遗腹子,既无兄弟、又无叔伯,现仅有乃舅周某代为照料家务。”李大钊有三子二女,最小的儿子还在襁褓之中,加上家里也穷,境况凄惨。虽然有章士钊夫人吴若男前去探望,但是因为有警察局的监视,李家人非常不自在,于是恳求新闻媒体能够代为怜悯,请求警署将监视者们撤去。看到李大钊妻儿的惨况,李大钊曾经教书的各学校都准备将拖欠的工资赶紧补上,“北大欠两年以上,其余各校亦在一年有余。”

李大钊被处决后,用一口薄皮棺材装殓后,寄放在宣武门外北头路西土地庙下斜街长椿寺内,并由警察看守。直到1933年夫人赵纫兰疾病缠身(一个月后病逝),家中儿女年龄幼小,既无钱也无人力举办丧事。赵纫兰带着儿女,登门拜见李大钊昔日同事沈尹默周作人胡适蒋梦麟等,请求北京大学代办安葬。蒋梦麟、沈尹默等北大13位教授每人捐款20元,为李大钊发起公葬。北大教授李四光、郑天挺每人捐10元,马寅初等每人捐20元,梁漱溟等每人捐50元。外地故友鲁迅捐50元,戴季陶捐100元,陈公博捐300元。国民党一些派系的要人也出钱捐助,如汪精卫一人就捐了1000元。善款都由北大会计科代收。1933年4月23日,在北平地下党组织的安排下,李大钊出殡公葬成了声势浩大的政治示威。送葬队伍最前面是用白纸黑字写的一副巨大挽联,上联是“为革命而奋斗,为革命而牺牲,死固无恨”,下联是“在压迫下生活,在压迫下呻吟,生者何堪”,横批是“李大钊先烈精神不死”!安葬在北平的万安公墓,蒋梦麟校长出面购置的墓地(并为烈士的夫人预购了穴地),墓碑则是刘半农撰写。[10]

1983年,万安公墓中闢出了李大钊烈士陵园,以供中国共产党党员宣誓和游人瞻仰。

绞死李大钊的绞刑架,是1919年时任北洋政府大总统黎元洪已下令废除斩首的行刑方式,并从意大利进口了一台绞架。1919年4月15日,袁世凯心腹洪述祖因谋杀宋教仁而被判死刑,成了中国司法史上死于绞刑的第一人。1947年被送入天安门广场东侧的北平国家博物馆(中国历史博物馆)展览大厅里,列为国家一级文物,编为0001号。

曾共同决定判处李大钊等20人死刑的特别法庭法官京师高等审判厅推事王振南,1955年12月被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反革命罪逮捕,1957年12月13日由上海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判处死刑。[11]据汪祖泽记述:“王即擢任此缺,虽是荐任职,但因该法院设在租界,生活程度较高,除支付荐任最高级月薪四百元,另给特别办公费四百元,虽简任官亦无如此待遇优厚,藉此为处死李大钊之报酬。王振南向任推事何以忽转任检察官,其中显有特别原因,且此缺如此优厚,人多觐觎。数年后,罗文干任南京司法部长,郑天锡任次长,闻有觐觎上海特区此缺,求于郑次长,郑答以王振南为蒋委员长之人,不能任便更动。足见王振南之得此优缺,实因仰承上峰意旨杀害李大钊所致”。

纪念地

家庭

  • 夫人赵纫兰,1884年出生于河北省乐亭县大黑坨村。是一位普通的农村妇女,没有文化知识,不到16周岁的赵纫兰与10周岁的李大钊结为夫妻。李大钊死后,赵纫兰以坚韧不拔的精神,培养教育子女投身革命。1933年5月28日去世。河北省委于1936年6月追认她为中国共产党党员。
  • 长子李葆华,1909年出生。1927年李大钊被捕后,周作人沈尹默将李葆华掩护在沈尹默的弟弟沈士远家,后又转移至周作人家。1927年4月28日,李大钊被绞杀的消息见报后,周作人、沈尹默都在考虑如何将噩耗告诉年仅18岁的李葆华。他们把李葆华叫到房间里,把报纸给他看。周作人记录了当时的情景:周与沈尹默商量好,用“令尊为主义而牺牲,本是预先有觉悟的”的话来安慰李葆华。但接下来李葆华的反应却让周、沈二位先生感到“及至说了,乃等于没有说,因为他的镇定有觉悟,远在说话人之上。听了之后又仔细看报,默然退下”。在进步人士帮助下到日本东京高等师范学校学习。1931年5月入党,九一八事变后归国,1932-1937年在平西、冀东从事地下工作,化名杨震、赵振声。1936年5月调任北平市委书记,1937年1月调北方局工作。抗战时期与解放战争时期任晋察冀分局组织部长。1949年任北平市委第二副书记、军管会九名成员之一。1949年2月4日公布“赵振声”是李大钊长子,并恢复了李葆华的原名。建国初任水利部党组书记、第一副部长。后任安徽省委第一书记、贵州省委第二书记、中国人民银行行长。
    • 长媳田映萱:1919年9月18日出生,河北省完县(今顺平县)蒲阳镇北街村人。晋察冀著名“抗日三姐妹”之一。中共七大正式代表。后任北京市纺织局副局长,安徽省轻工业厅副厅长、中共安徽省委监察委员会副书记,纺织工业部科学研究院副院长等职。
    • 长孙李青:1943年生于延安。曾任浙江省政协副主席、中共浙江省委统战部部长等职。
    • 长孙女李乐群,1945年生。毕业于安徽医科大学,医务工作者。
    • 李宏塔:1949年5月生。曾任共青团安徽省委副书记、安徽省民政厅厅长、安徽省政协副主席等职。
    • 李亚中:1954年生。水利部水文局主任工程师。
  • 长女李星华,1911年11月21日出生。九岁时随家人去北京定居。李大钊在1927年被逮捕时,随父母和妹妹一起入狱被关押23天。李大钊就义后,京师警察厅勒令遗属限期离京。1927年5月10日,全家回到大黑坨村。李星华从此辍学,在农村照料重病的母亲和年幼的弟弟妹妹。1931年,李星华带着弟弟和妹妹回到北平复学。193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从事地下革命工作。1937年在中法大学毕业。1940年7月初带弟弟妹妹赴延安,进入鲁艺文学系学习,之后就长期在延安中学教书。因为文采不错,开始发表作品,成为女作家,代表作品《白族民间故事传说集》和《回忆我的父亲李大钊》。《十六年前的回忆》(发表于1943年的《解放日报》)从1949年起就一直选入小学语文教科书。1950年,李星华从延安回到北京,到北京师大女附中担任语文老师和班主任。一进北京城开始,李星华和丈夫着手做的重大事是收集李大钊的著作和遗物。寻回了一些有价值的东西,如“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的条幅和一些珍贵的照片等。1979年11月27日病逝。
  • 次女李炎华:1919年出生,性情温和,做事认真,学习刻苦。1931年夏在李大钊生前友人帮助下回到北京就学。1936年入党。卢沟桥事变后,李炎华回到冀东故乡,参加抗日斗争。冀东暴动失败后与党组织失去了联系,在家乡大黑坨小学担任多年的教师。几经周折来到冀东根据地,在遵化地区冀东建国学院工作,后调北京。1966年去世,年仅47岁。
    • 丈夫侯辅廷,辽宁锦西人。1936年与李炎华一起入党。1936年11月二人到山西太原参加了军政训练班。1936年底在太原结婚。1938年冀东抗日暴动中任抗日联军第十总队政治主任。1945年5月海滨剧社成立后,任海滨剧社负责人。
    • 儿子:李军(1939-1996),北京矿业学院毕业。曾任成都煤炭干部进修学院院长、党委书记。
    • 女儿:李爱兰,在航天工业部工作。
  • 次子李光华:1922年在北京出生。母亲去世后得到哥哥姐姐与党组织的照顾,平安长大。1930年到香山慈幼院读书,一位叫袁拙农(河北深泽县人地下党员)的老师经常向学生们宣传中共。有一次袁拙农在课堂上讲到革命领袖的牺牲时,李光华抑制不住多年来压抑着的思念,在课堂上抽泣起来。袁拙农也许早就知道他的身世,走到他的身边,抚摸着他的肩膀说:“不要难过,要坚强。”1938年参加冀东抗日大暴动,作战头部严重受伤。被长姐带去北京转赴延安。解放战争初期从延安赴冀东工作,后任乐亭县委宣传部长、唐山纺织厂厂长、唐山钢铁厂党委书记。1959年10月调入中调部。后任中国科学院电子研究所党委书记等职务。2012年2月去世。
    • 夫人李永兰1948年入党。曾任唐山市委宣传部副部长。
    • 长子:李建生。清华大学工程物理系、化学工程系毕业。先后在国家物资总局化工建材局、中国化工轻工总公司工作。曾任中国化工轻工物资流通协会秘书长、副会长。
    • 次子:李建明
    • 女儿:李虹。中共中央党校图书馆研究员。著有《九十年的记忆与传承——记烈士李大钊后人的足迹》。
  • 三女李钟华:三岁时因为医生的误诊而夭折。
  • 三子李欣华:1926年在河北的大黑坨出生,在李大钊去世前父子没有见过面。1933年母亲病故时他只有5岁。后在党组织和友人的帮助下,接到北京读书。1940年跟随哥哥姐姐到延安并在这里长大。1946年9月学业未竟便回到乐亭县老家开始了教书生涯。后又到晋察冀边区职业中学、阜平的华北育才中学任教并入党。1948年12月奉调北平市军管会参加对学校接管工作。工作结束后,他放弃了在市府机关工作的机会仍选择教书这一职业,先后在北京八中、九中任教。1954年志愿到门头沟的山区从事基层教育工作,担任代数课教师,后任大峪中学校长、门头沟师范学校校长、党委书记兼教师进修学校校长,扎根山区,一干32年,直到1986年离休。1989年病逝。虽为革命烈士后代,但始终以平民自持而决无任何特权,从不谈及其父光辉历史。只是每年清明节学校组织师生员工去烈士陵园进行革命传统教育时,他才号召大家学习革命先辈不怕牺牲、革命到底的精神。对烈士的称呼也只是李大钊同志。
    • 妻子史俊卿
    • 女儿李小玲,北京大钊天涯时代文化传播中心董事长。

参考文献

  1. 王遠義:〈李大釗到馬克思主義之路〉,《人文及社會科學集刊》第13卷第4期(臺北:2001),頁477-513。
  2. . 中华英烈网. [2019-07-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7-16).
  3. 李大钊:国民党右派痛恨的人
  4. 韩麟符追烈始末,塞外赤峰,2013-12-05
  5. 胡广志,北方英杰韩麟符(二),建平新闻网,2015-11-20
  6. . [2018-03-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8-15).
  7. 张作霖杀害共产党创始人李大钊的复杂内幕(2) 存檔,存档日期2013-12-30.
  8. 李大钊遇害之谜 (2)
  9. 大象公会. . 百度百家. 2014年2月24日.
  10. 李大钊纪念馆
  11. http://www.lssdjt.com/d/19571213.htm

研究書目

外部链接

维基文库中该作者的作品:
李大釗
维基语录上的相关摘錄: 李大钊
维基共享资源中相关的多媒体资源:李大钊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