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頓教授與惡魔之箱

雷頓教授與惡魔之箱》(,英語:)是一款由LEVEL-5開發的任天堂DS用冒險遊戲,於2007年11月29日發售,是《雷頓教授系列》的第2作。此遊戲與過去作品一樣,主角都由大泉洋堀北真希配音。[1]

雷頓教授與惡魔之箱

假名
類型 解謎幻想冒險
遊戲
遊戲類型 益智冒险游戏
使用平台 NDS
開發團隊 LEVEL-5
發行商 LEVEL-5(仅日本)
任天堂
製作人 日野晃博
音樂 西浦智仁
遊戲人數 1人遊戲
發售日
  • 日本:2007年11月29日
  • 北美:2009年8月24日
  • 澳洲:2009年9月24日
  • 欧洲:2009年9月25日
對象年齡 日本-CERO:A
動漫主題-電子遊戲主題-ACG專題-模板說明

故事

從雷頓教授的恩師受到一封信,信內寫著有關一個打開的人必定死亡的傳說秘寶「惡魔之箱()」。擔心的雷頓教授帶同路克找尋師傅,但到達後發現師傅遭人殺害。二人為了解開謎題,而乘搭摩倫特利快車。[2]

角色

雷頓教授(大泉洋
本名為艾爾夏魯・雷頓,有名的考古學家及不思議研究專家。
少年路克(聲:堀北真希
雷頓教授的助手,擁有與動物說話的能力。
阿羅瑪(聲:能登麻美子
前作不思議城鎮大富豪的女兒,現與雷頓與路克同住。偷偷跟隨雷頓與路克乘搭同一列車。
安德魯・施若德博士
雷頓教授的恩師亦是考古學家,在「惡魔之箱」的研究中被人殺害。
安德森(聲:大澤隆夫
謎一般的青年,傳聞他的真正身份是吸血鬼
卡蒂雅(聲:大後壽壽花
雷頓教授在列車中相識的少女,好像正在旅行。
薩姆(聲:安田顯
摩倫特利快車的車長,穿著不合時代的搖滾服裝。
羅斯夫人(聲:Salyu
肥胖身形的富有夫人,常炫耀身上值錢的寶石。
哈姆(聲:柳原哲也
肥胖身形的黃金鼠。與雷頓共同行動,希望減肥成瘦長的黃金鼠為目標。
克洛伊(聲:平井善之
在安東尼的怪城堡工作的管家。
神秘婆婆
與前作同樣。讓雷頓讓了集中解謎的神祕老婆婆。

同時收錄的軟件

於2007年9月舉行的「東京電玩展2007」LEVEL-5的攤位中,發放場內限製版任天堂DS軟件「LEVEL-5 Premium Silver」。但因為常領取軟件的人太多以及系統故障,不是所有人都能下載軟件,所以出現有人在網上以高價轉賣軟件。為了解決該事件,於10月17日發表收錄LEVEL-5 Premium Silver中的《雷頓教授與倫敦的假日》(,雷頓教授的特別編)及《閃電十一人》()體驗版的DS卡。[3]

發佈

《雷頓教授與惡魔之箱》在前作發佈後九個月的2007年11月29日在日本發佈。在此之後,任天堂開始製作遊戲的國際版,並且於2009年發佈。[4][5]於2009年3月,在游戏开发者大会上,日野晃博正式宣佈「Professor Layton and the Diabolical Box」為國際版的正式名稱。[6]在會議後的記者採訪中,晃博聲稱此遊戲的本地化工作將於六個月內完成。[6]

此遊戲分別於2009年8月24日、2009年9月24日及2009年9月25日在北美、澳洲及歐洲發佈。而PAL區版本則於同年9月以「雷頓教授與潘多拉盒子」之名發佈。[7]截至2011年11月,此遊戲是英國史上銷售速度最快的任天堂DS遊戲。[8][9]

評價

评价
汇总得分
汇总媒体得分
GameRankings85%[10]
Metacritic84%[11]
评论得分
媒体得分
1UP.comA+[12]
Edge7/10[13]
Eurogamer8/10[14]
Game Informer8.25/10[15]
GameSpot8.5/10[16]
GameSpy4.5/5[17]
IGN8.5/10[18]
任天堂力量8/10[19]
VideoGamer.com8/10[20]
奖项
媒体奖项
英國任天堂官方雜誌金獎獎章
IGN編輯選擇獎

《雷頓教授與惡魔之箱》獲得的評價多為正面的。GamerankingsMetacritic分別得出此遊戲的分數為85%和84/100分。[10][11]

英國任天堂官方雜誌給予此遊戲92%的得分,並頒予金獎獎章。他們稱讚此遊戲的謎題數量、動畫場景和配音,但就批評遊戲內容的重複性太高。他們更把此遊戲稱為「一個偉大的續集」。IGNGameSpot均給予此遊戲8.5分,而IGN更授予此遊戲編輯選擇獎,並把它評為2010年第11好任天堂DS遊戲。[21] Gametrailers則授予此遊戲2009年最好的益智遊戲獎。[22]

銷售

根據《Fami通》,截至2008年7月9日,此遊戲已經在日本售出了815,369套遊戲。[23][24]截至2009年9月,此遊戲已於西方國家售出了逾126萬套遊戲。[25]

參考文獻

  1. Bramwell, Tom. . Eurogamer. 2009-07-15 [2011-10-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10-25).
  2. . Nintendo.com. Nintendo of America. [2011-10-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9-26).
  3. Level 5 Premium Silver
  4. Kohler, Chris. . GameLife (Wired). 2008-02-09 [2011-11-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08-22).
  5. . Kotaku. 2008 [2011-11-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04-15).
  6. Kohler, Chris. . GameLife (Wired). 2009-03-25 [2011-11-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08-13).
  7. Bramwell, Tom. . EuroGamer. 2009 [2011-11-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10-25).
  8. Orry, Tom. . Videogamer. Pro-G Media. 2011 [2011-11-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9-14).
  9. East, Thomas. . Official Nintendo Magazine. Future Publishing Ltd. 2011 [2011-11-14].
  10. . Game Rankings. [2010-01-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01-03).
  11. . Metacritic. [2010-01-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08-24).
  12. Haywald, Justin. . 1UP. 2009 [2011-01-12].
  13. . Edge Magazine. 2009, 207: 104.
  14. Walker, John. . EuroGamer. 2009 [2011-11-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9-08).
  15. . Game Informer. 2009 [2011-11-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7-10).
  16. Anderson, Lark. . Gamespot. 2009 [2011-01-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11-07).
  17. Gallegos, Anthony. . Gamespy. 2009 [2011-11-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11-15).
  18. Harris, Craig. . IGN. 2009 [2011-01-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08-15).
  19. Hoffman, Chris. . Nintendo Power. 2009, 246: 89.
  20. Kelly, Neon. . Videogamer.com. 2009 [2011-11-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年9月7日).
  21. IGN.com. . 2010-11-19 [2011-01-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1-09).
  22. GameTrailers.com. . 2009-12-21 [2010-06-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02-13).
  23. 《Fami通》1020期
  24. . Japan Game Charts. 2008-07-30 [2008-08-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08-08).
  25. (PDF). Nintendo. 2009-10-30 [2009-10-30].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11-06-29).

外部連結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