颱風瑪琪 (1973年)

颱風瑪琪英語:,國際編號:7314聯合颱風警報中心16W菲律賓大氣地球物理和天文服務管理局Ibiang)是1973年太平洋颱風季第14個被命名的熱帶氣旋。中央气象台表示此台风是1949年以来登陆中国的最强台风之一,登陆风速达到每秒60米,造成海南超過900人死亡。[1]

颱風瑪琪
(英文)
9月13日的颱風瑪琪
路徑圖
颱風瑪琪的路徑圖
二分鐘平均風速
超强台风 CMA215 km/h
(60 m/s
一分鐘平均風速
颱風 JTWC150 km/h
(80 kt
中度颱風CWB155 km/h
(43 m/s
概況
形成日期1973年9月10日
消散日期1973年9月15日
最低氣壓965 hPa
影響
死傷人數903死5759伤[1]
影響地區菲律賓英屬香港葡屬澳門、中國大陸、北越老撾緬甸
備註美国联合台风警报中心及台湾中央气象局在台风离开其责任范围后没有再次更新其风速资料
1973年太平洋颱風季的一部分

發展過程

DMSP衛星於9月13日拍下的颱風瑪琪(位於圖中最右側的螺旋狀雲團)

1973年9月10日,一个热带低气压在菲律宾以东海域形成,稍后即移近吕宋以东海域,并于9月11日稍后以热带低气压强度登陆吕宋,移入南海,命名为玛琪。9月12日,美軍偵察機在附近侦测到飓风,升格其为台风。由于进入中国领空,在9月13日不久,美軍停止了偵察,最后偵察风速为80节,而据偵察機和船舶资料显示,其环流十分细小,只有不足150英里[2]。在9月14日,于海南琼海博鳌镇登陆 ,不久横过北部湾,在9月15日再在越南北部登陆 ,并在越南北部消散。[3]

影響

海南

由于玛琪环流极小,而且在登陆海南省前爆发增强,破坏力强,加上预报不足,造成海南省严重伤亡。

9月13日时,海南省仍然未受到玛琪的环流影响,天气闷热 。而当时海南日报在版面的天气预告只显示为明日风力7至8级,预告力度不足。到了夜晚,仍然未有台风来到的迹象。

据中央气象台资料显示,玛琪于9月14日凌晨4时40分登陆海南区琼海博鳌镇,登陆时其中心风力达到60米每秒,气压925百帕[4]。在登陆时,琼海狂风大作,琼海的房屋几乎被完全摧毁,光是琼海就已經造成771人死亡。

海南行政区革命委员会当天向广东省委上报的“灾情报告”显示,房屋倒塌和揭顶的达90% ,定安、屯昌、昌江等县也有部分公社遭受不同程度的破坏。[1]而据琼海档案馆资料显示,是次台风共摧毁民房206610间,其中全倒90632间,半倒29946间,房顶损坏86032间;耕牛死亡397头;猪死亡535只;水稻损失4成左右;秋茨损失4万(占当年全县种植面积的56%);甘蔗损失1.6万亩(占当年会县种植面积40%);橡胶损失(连腰折断)7万亩约232万株(占当年全县种植面积70%);全县胡椒树受损失计约1.7万亩,约99.7万株;林业损失12万亩。台风中心所经过的各县农场橡胶树80%折断,损失尤为惨重。全海南岛损失折合人民币无法计算。[5]

在登陆点北侧的琼海气象站数据显示,其于9月14日4时12分至22分录得十分钟平均风速48米每秒(风速计稍后被毁,最大风速无法得出),于4时40分录得937.8百帕的海平面气压。中央气象台按气压梯度力计算评玛琪登陆时中心风力达到60米每秒,气压925百帕。[6]

瑪琪在海南省造成903人死亡,5759人受伤。[1]

英屬香港

熱帶氣旋警告使用紀錄

皇家香港天文台 熱帶氣旋警告信號
上一熱帶氣旋 一號戒備信號
    1973-09-12 17:30-1973-09-14 07:00
下一熱帶氣旋
強烈熱帶風暴露爾斯 超強颱風娜拉

外部链接

參見

環流面積小且威力極強,但其強度被JTWC所低估的熱帶氣旋:

參考資料

  1. . 海南日报. 2009年11月6日.
  2. (PDF). U.S. Naval Observatory.
  3. . Digital Typhoon.
  4. . CMA.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7-14).
  5. . 《灾害学》1992年01期.
  6. . 上海人民出版社.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06).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