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尔城墙

漢陽都城韓語:韩语汉字:漢陽都城/서울城郭),是一系列由石頭,木材和其他材料製成的城牆,旨在保護漢城免受入侵者侵害。城牆建於1396年朝鮮王朝時期,圍繞漢陽(韓語:,首爾的舊名)捍衛著城市的邊界,當時被稱為漢城(韓語:)。城牆沿著首爾四大山脈-北岳山、駱山、南山和仁王山的山脊,長約18.6公里。目前,長約12公里的城牆被指定為歷史遺跡10號(1963年),城牆的城門,水閘和信號火山都得到相應地保護。城牆的某些部分獲得廣泛恢復,因為城市曾經遭受持續的破壞甚至徹底摧毀。[1]

漢陽都城 (首爾城牆)
名稱
諺文
汉字
文观部式
马-赖式

城堡狀建築

1395年,太祖建立朝鮮王朝5年後,太祖下令成立都城築造都監[都城築造都監 (hangul: 도성축조도감)],負責建立城牆以保衛漢城。他命令鄭道傳尋找並測量一個適合建立都城的地點。

1396年1月1日(農曆),朝鮮太祖舉行了開創性的典禮。 共兩千七百四十四名青年人被服役兩年以上,並在山區北岳山駱山南山仁王山。城牆上有八門,所有這些建築始建於1396年至1398年間。

特點

首爾市城牆公園和駱山公園的漢陽都城

建於14世紀後期的原始城牆以中等大小的石塊組成,由泥土組合在一起。在十五世紀中期的世宗大王統治期間,對城牆進行了大規模的翻新,包括用矩形石塊更換土牆部分。[1] 肅宗在1704年的重大修復中,使用大型均勻的石板重建了城牆,標誌著漢陽都城最後獨特的特徵。[2]

由於首爾東部地區的海拔比其他地區為低,更容易受到敵人襲擊。因此,在門外添加了監視點來加強漢城防禦。在這個區域之間,興仁之門和光熙門之間的一部分城壁被延伸到長方形的外面。 信號火堆,是防禦系統另一個組成部分,成立於1394年,一直運行到1894年。全國各地的信號從一個土堆到另一個,晚上使用煙霧和火,傳送收到南山頂端的燈塔之後,直接轉達皇宮。

城門

首爾崇禮門

正門四座,分别為興仁之門(東)、 敦義門(西)、崇禮門(南)和肅靖門(北);四個小門位處正門之間,分别為昭義門(西南)、彰義門(西北)、 惠化門(東北)和光熙門(東南)。

目前,以下的城門將以原有形式保存或曾經歷恢復工作:崇禮門(南門)和興仁之門(東門)分別被指定為國寶1號和寶物1號。[1]

現狀

漢陽都城,這顯示了首爾政府對其恢復的努力

漢陽都城在30多年來,由於城市規劃和引進地下鐵路,許多地方遭到破壞。不過,城牆的重要部分仍然存在。保存最完好的部分是山牆。在北岳山上自肅靖門至彰義門約2.3公里長的牆段,由於靠近青瓦台而被指定為軍事區,因此對其進行了限制,直到2006年才向公眾開放。多年來,該地區周邊的改建或建築稀少,自然環境相對完整。[3]

圖片集

维基共享资源中相关的多媒体资源:首尔城墙

參見

  • 首爾八門

參考文獻

  1. (英文)UNESCO. . UNESCO (UNESCO). 2014-08-15.
  2. (英文)Discovering Korea. . Discovering Korea (Discovering Korea). 2014-07-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8-10).
  3. (英文)Visit Korea. . Visit Korea (Visit Korea). 2014-07-30.

外部連結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