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盲人輔導會

香港盲人輔導會The Hong Kong Society for the Blind)成立於1956年,是香港一個政府資助之志願機構,致力為視障人士提供更佳福利及服務:教育、復康、職業訓練、就業、醫療、住宿、社交及康樂服務。輔導會總部大樓位於九龍深水埗南昌街248號,設有兩幢視障人士綜合服務中心,分別為賽馬會視障人士綜合服務中心(東翼及西翼)。

賽馬會視障人士綜合服務中心
香港盲人輔導會工廠暨庇護工場

歷史

成立初期到六十年代

輔導會在成立初期主要是建立職業訓練中心,提供一些簡單的裝配工作訓練,例如籐織、造刷及掃把、穿膠花等。

六十年代初期是輔導會的發展期,計劃在馬頭角建立盲人工廠及在筲箕灣開設盲人中心。全亞洲首間盲人工廠於1963年3月揭幕,附設宿舍供年青的視障工人留宿。香港扶輪社捐助10萬港元興建筲箕灣「扶輪盲人中心」,於1965年落成開始運作,中心設有香港首個點字圖書館,中心亦有電話接線訓練。六十年代後期「扶輪盲人中心」增加兩層面積,成立先進的訓練學院,新增不同的課程,包括鋼琴調音按摩訓練及電話操作等。1969年政府免費批出一幅土地給輔導會,令計劃建立一所盲人老人院獲得落實,而建築費則獲得香港賽馬會九龍扶輪社承諾支持。

七十年代

七十年代是輔導會的鞏固期及評估未來的發展,規劃新方向和服務的目標。由香港生產力促進局及「皇家英聯邦盲人輔導會」(Royal Commonwealth Society for the Blind)的羅拔時先生(Mr. A.T. Roberts)對工作間及工廠的生產效率進行全面檢討。在檢討後的其中一項建議為輔導會需制定自身人員編制服務,以配合更進取的人員編制政策及由有推動力及受良好訓練的幹事執行。這段期間輔導會同時公告其對視障人士復康的理念,以期視障人士能夠重投社會。1973年12月「復康及訓練中心」啟用。在獲得「美國盲人基金會」(American Foundation for the Blind)的復康顧問麥格芙女士(Ms Susan McGrath)的協助,對視障人士提供全面的定位及流動性訓練(orientation & mobility training)、傳達技巧(communication skills)及日常生活技能(skills of daily living)的訓練課程。同時成立供應圖書館的錄音書(talking book)的製作錄音室。1978年「薄扶林職業訓練中心」(Pokfulam Vocational Training Centre)成立後提供一系列工業訓練及辦公室接待課程。1976年成立傳達部(Communication Department)以集中處理視障人士的資訊需求。更成立第二個錄音室及聘請凸字印製員製作中文參考及消閒點字書籍。

八十年代

八十年代是活躍的計劃、籌備及推行新服務的時期。八十年代早期落實建造一所視障人士綜合服務中心。用以舒緩日益增長的弱視人口的需要,由政府及公益金支持的首間弱視診所(Low Vision Clinic)於1984年開辦。1986年10月全新的視障人士綜合服務中心落成啟用,使輔導會能夠對視障人士進行「一站式」服務。期間推行的服務包括:普通眼科及弱視診所(General Eye and Low Vision Clinic)對公眾或弱視人士提供普通眼科及驗眼服務;為改善點字翻譯的效率,教育署指派輔導會成為生產全港視障人士的點字讀本的營辦機構,由此「中央點字印製中心」(Centralized Braille Production Centre)於1986年10月成立。同時一間為視障會員而設,擁有設備齊全的錄音書圖書館聯同6間製作高質錄音書的錄音室一併成立。製作《牛津高階英漢雙解詞典》(Oxford Advanced Learner's Dictionary)錄音版及《大陸簡明英漢辭典》(Continental's Concise English-Chinese Dictionary)點字版亦已完成;全新設計的訓練課程供復康及訓練中心使用,除以中心作為復康訓練基地,輔導會亦推出以社區為主的新訓練課程供部分未能到中心的視障人士在家接受訓練;首間視障弱智人土日間訓練服務及院舍成立。視障長者院舍亦在新院址開始運作;1989年推行經穴推拿按摩的先導計劃,由這計劃受訓的畢業生廣受歡迎。

九十年代

賽馬會屯門盲人安老院

九十年代輔導會除持續發展及改進服務外,亦將服務延伸到鄰近地區,特別是中國,分享對視障人士的知識及經驗,從而協助及推廣對視障人士的服務。普通眼科及弱視診所的每年應診於1995/96年度達到30,934人次,眼科及驗眼需求激增三倍。視障弱智人土日間訓練服務及院舍宿位由40增加到50個。

新增服務:
  1. 職業介紹 — 於1991年成立,成功協助視障人土尋找合適工作及提供求職技巧訓練。
  2. 按摩保健治療中心 — 於1992年4月成立,可提供視障按摩師就業機會,亦可供按摩學徒進行訓練。
  3. 技術及諮詢服務中心 — 於1992年成立, 中心展示及提供最新視障支援技術的應用訓練。
  4. 三級制經穴推拿及按摩訓練計劃 — 於1995年與南京大學中醫院合作開始首個三級制計劃,畢業生獲發中國政府承認的文憑。
  5. 賽馬會屯門盲人安老院 — 於1996年1月落成啟用,可容252名視障長者。
與其他團體合作:

這時期輔導會將服務伸延到鄰近地區,共同協作、分享機會及援助所需。

  1. 中國防盲運動 — 1989年到1990年間,輔導會成功協助中國殘疾人聯合會(China Disabled Persons' Federation,簡稱CDPF)籌募1800萬港元,資助有需要人士進行白内障手術,令到8,776名病人重見光明。
  2. 培訓中國防盲治盲工作人員 — 1991年到1993年間,開辦4個為CDPF而設的全國視障人士復康及低視力復康工作人員訓練課程。
  3. 光明工程 — 於1994年與快活谷獅子會(Lions Club of Happy Valley)合辦光明工程,為此共籌得580萬港元。光明工程協助香港及亞洲地區的防盲運動,同時協助中國的防盲、教育、復康及職業訓練計劃。
  4. 中國點字印製社(China Braille Production Agency,簡稱CBPA)設備現代化 — 1995年輔導會協助CBPA獲取由德國EZE & CBM提供一筆400萬港元的捐款為其點字生產電腦設施更新,CBPA為全中國870萬名視障人士製作點字書籍,於1996年更新完成後產能提升兩倍。
  5. 《復明扶貧》中國流動眼科手術車計劃 — 全中國約有870萬名視障人士,其中400萬為白內障患者,可在進行簡單切除手術後復明。但大部分病人居於偏遠而缺乏醫療設施的地區,為解決這問題,輔導會獲得何英傑先生捐贈300萬港元建造流動眼科手術車《復明一號》。1995年12月《復明一號》在廣東開始進行測試,4名香港眼科專家匯同當地眼科醫生在5個貧困地區施行201宗白內障切除手術。1996年1月移師山西並作永久逗留。
  6. 成立眼庫(Eye Banks) — 輔導會聯同光明工程於1996年4月在廣州市第一人民醫院成立眼庫,獲得美國一個眼庫承諾成立的首年每個月捐贈兩個角膜。光明工程協助籌募移植角膜所需器材的費用,並建立眼庫的管理及醫療標準。

進入二十一世紀

整固及改善現有服務

由於多項新增服務導致南昌街綜合中心不敷應用,在總部傍邊加建新翼,於1998年落成。

發展中港兩地防盲計劃
  • 香港:
    在新護眼中心成立後,實行全面防盲計劃,
  1. 提供社區教育,包括展覽及研討會,印製教育小冊等;
  2. 提供免費視力檢查給長者及其他目標團體;
  3. 免費藥物供有需要的弱視病人;
  4. 資助經濟困難病人進行眼科手術;
  5. 資助視力有缺陷的小一學生驗眼;及
  6. 資助綜授受助人士驗眼及眼科服務。
  • 中國:
  1. 增加流動眼科手術車以協助中國各省偏遠地區白內障患者進行切除手術,香港的眼科專家定期出訪與當地同袍合作施手術;
  2. 以在廣東的經驗在其實省份設立眼庫,建立聯網制度以使可供移植的角膜資訊流通全國;
  3. 在香港印製單張推廣中國防盲運動;
  4. 成立地區性防盲中心,組織討論會讓鄰近地區人員交流經驗;
  5. 成立地區性經穴推拿及按摩訓練及研究;
  6. 成立地區性就業訓練中心。

組織架構

委員會成員

主席 羅德賢女士

副主席 司徒澤樺先生

義務司庫 吳永鏗先生

義務法律顧問 陳健生先生

義務醫務顧問 許少萍醫生

委員會成員 巴列圖先生 莊陳有先生 何誌健醫生 何雪芬女士 江麗雲女士 關品方博士 林彩珠女士 林衛邦先生

特邀委員 黎文良先生 林仲恩先生

當然委員 譚靜儀女士

服務

香港盲人輔導會服務分為四個科,包括「財務及行政科」、「復康科」、「研究及發展科」及「院舍服務科」。

財務及行政科

財務及行政科包括會計部、行政部、盲人工廠、輔助儀器服務及暢道科技服務中心。

  • 會計部及行政部
  • 盲人工廠:是香港唯一的盲人工廠。成立於1963年,為視障及傷殘工友提供庇護式就業,同時亦為未來公開就業提供訓練。工廠包括紙品部、車衣部、文件帶部及庇護工場。
  • 暢道科技服務中心:獲香港社會福利署的「創業展才能基金」資助,於2004年12月16日開設,以提供「一站式」無障礙通道設施為目標。服務範圍包括顧問服務、設計、生產及安裝。提供各類盲人引路徑用地磚、設計及安裝盲人引路徑、觸摸地圖連發聲裝置、點字及觸摸資訊標示等。
  • 輔助儀器服務

復康科

復康科包括復康中心、中央點字製作中心及訊息無障礙中心。

  • 復康中心
  • 中央點字製作中心
  • 社區支援及康樂服務
  • 訊息無障礙中心
  • 義工發展服務

研究及發展科

位於總部附近名都廣場的視障兒童家長資源中心

研究及發展科包括普通眼科及低視能中心、視障兒童家長資源中心、顧問服務、職業發展訓練及公眾教育中心。

  • 顧問服務部
  • 普通眼科及低視能中心
  • 視障兒童家長資源中心:獲得郭炳聯夫人、郭顥澧先生、恩光之友會及半島扶輪社贊助,由香港盲人輔導會主辦之全港首間視障兒童家長資源中心,於1998年8月13日正式成立,中心於2001年獲得香港政府有限度之資助,作為部份活動項目之支出。2008年4月1日中心正式得到「香港賽馬會社區資助計劃」資助,為期三年,遂改名為「香港賽馬會社區資助計劃 - 視障兒童家長資源中心」。
  • 職業發展及公眾教育中心
  • 低視能資源中心

院舍服務科

院舍服務科屬下有六間院舍,並設有按摩保健治療中心及視聽弱能人土復康訓練計劃。

  • 視障長者院舍服務
  • 視障弱智人土院舍及日間訓練服務
  • 按摩保健治療中心
  • 視聽障人士資源中心
  • 視障人士社區支援及暫託服務

爭議

曹莉莉女士除了擔任香港盲人輔導會的院舍服務委員會、視聽障人士復康計劃顧問委員會及視障人士家庭資源中心顧問委員會的委員[1]外,同時擔任香港聾人福利促進會的執行委員,有聾人會員投訴曹莉莉違反會章,總任期超出會章附例所訂的30年上限,屬非法當選,又指在會員大會上提出質疑時受到打壓,阻止該會員發表反對意見,感到被歧視,及被剝奪發言權利。曹莉莉回應稱,會章對委員任期並無限制,當選委員均符合資格,惟未有解釋詳情[2][3]

參考文獻

  1. (PDF).
  2. . 獨立媒體. 2020-12-22 [2021-02-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2-12) (中文(香港)‎).
  3. . 獨立媒體. 2021-02-08 [2021-02-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2-12) (中文(香港)‎).

外部連結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