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酷熱天氣警告

酷熱天氣警告(簡稱酷警英語:)是香港天氣酷熱或預料酷熱時(最高氣溫達33℃或以上),由香港天文台發出的警告信號。酷熱天氣警告系統獨立於其他氣象警告,例如火災危險警告一號三號熱帶氣旋警告信號黃色暴雨警告信號雷暴警告強烈季候風信號,這些警告可同時生效,但不會和與其相反的警告——寒冷天氣警告,以及霜凍警告同時生效。與八號或以上熱帶氣旋警告信號山泥傾瀉警告新界北部水浸特別報告,又或者紅色、黑色暴雨警告信號同時生效的機會甚微(但仍有可能),因為天氣惡劣時,溫度難以上升至酷熱程度。酷熱天氣警告制定於1999年12月,2000年5月29日首次生效。

酷熱天氣警告

發出酷熱天氣警告目的是及早提醒市民本港將會受到酷熱天氣影響,呼籲市民提高警惕,預防因酷熱而出現中暑、熱衰竭及曬傷。酷熱天氣警告發出後,信息會透過香港的電台電視台及天文台網頁向市民廣播。若有需要,天文台還會舉行新聞發佈會,提醒市民作出適當措施。若天氣持續酷熱,天文台會在警告生效期間,繼續發出特別報告提醒市民應注意的事項。

2014年5月末起,當氣溫未達33℃,未達到發出酷熱天氣警告的標準,但天氣相當炎熱或悶熱(天氣炎熱、非常潮濕、風勢微弱),有可能導致中暑或熱衰竭時,天文台則會在網站發出「特別天氣提示」,提醒市民採取與應對酷熱天氣相同的預防措施[1]

現行酷熱天氣警告系統

2000年5月29日(星期一)下午4時半首次發出,維持至2000年5月31日(星期三)下午4時45分(2天零45分鐘)。直至2020年8月26日,共發出了320次[2]。當香港市區或廣泛地區的最高氣溫預料升至33℃或以上便會發出。而33℃並非硬指標,天文台亦會考慮其它天氣因素(如相對濕度、風向及風速,以及2014年起公佈的「香港暑熱指數」)而發出警告。而天文台亦較常在上午6時45分發出警告。

酷熱天氣警告頻率及生效日數

年份 發出次數 生效日數 酷熱天氣[3]日數 熱夜[4]日數
2000年12301022
2001年1322916
2002年7181017
2003年8191420
2004年713619
2005年6131226
2006年37315
2007年9242523
2008年10221515
2009年15403028
2010年18341324
2011年12381921
2012年19422123
2013年12341710
2014年31563334
2015年21502837
2016年16513836
2017年25572941
2018年24573626
2019年30533346
2020年23674750


註:以上資料截至2020年9月7日。

酷熱天氣警告之最

  • 生效時間最長:2020年7月11日06:45至7月30日17:45,持續467小時(19日11小時)
  • 生效時間最短:2009年7月26日12:45至14:30,持續1小時45分鐘
  • 最多日數發出警告的年份:2020年,共有67日,打破2017年及2018年各有57日之舊紀錄。[2]
  • 最多次數發出警告的年份:2014年,共有31次[2]
  • 最少日數及次數發出警告的年份:2006年,只有7日3次[2]
  • 最早全年首次發出警告:2018年5月3日11:55至14:15,持續2小時20分鐘。
  • 最晚全年首次發出警告:2009年7月9日15:20至7月10日23:45,持續32小時25分鐘(1日8小時25分鐘)。
  • 最早全年最後發出警告:2006年7月24日06:00至7月25日19:30,持續37小時半(1日13小時半),亦是唯一一年沒有在8月發出此警告。
  • 最晚全年最後發出警告:2017年10月12日13:35至18:00,持續4小時25分鐘。
  • 最早全年首次錄得酷熱天氣[3]1956年4月27日,錄得33.4℃,亦是唯一一年在4月出現酷熱天氣。而酷熱天氣警告設立後則是2018年5月3日,錄得33.5℃
  • 最晚全年首次錄得酷熱天氣[3]1897年9月29日,錄得33.2℃。而酷熱天氣警告設立後則是2008年7月21日,錄得33.2℃
  • 最早全年最後錄得酷熱天氣[3]1898年5月30日,錄得33.1℃。而酷熱天氣警告設立後則是2006年7月25日,錄得33.9℃
  • 最晚全年最後錄得酷熱天氣[3]1939年10月16日,錄得33.2℃。而酷熱天氣警告設立後則是2017年10月3日,錄得33.5℃
  • 最早全年首次錄得熱夜[4]2012年5月3日,錄得28.0℃
  • 最晚全年首次錄得熱夜[4]1924年9月7日,錄得28.4℃。而酷熱天氣警告設立後則是2008年7月20日,錄得28.4℃
  • 最早全年最後錄得熱夜[4]1897年6月4日,錄得28.0℃。而酷熱天氣警告設立後則是2004年8月19日,錄得28.8℃
  • 最晚全年最後錄得熱夜[4]2017年10月11日,錄得28.3℃,亦是首次在10月出現熱夜。
  • 天文台總部錄得的最高氣溫紀錄:2017年8月22日下午2時,錄得36.6℃,打破2015年8月8日錄得36.3℃之舊紀錄,而當日濕地公園更錄得高達39℃,成為香港境內歷年最高氣溫紀錄。(超強颱風天鴿吹襲前夕)
  • 天文台總部錄得的「最高日最低氣溫」紀錄:1990年8月18日,錄得30.1℃。而酷熱天氣警告設立後則是2015年8月8日,錄得30.0℃
  • 天文台總部錄得的最高日平均氣溫紀錄:2015年8月8日,錄得32.4℃
  • 天文台總部錄得的最高氣溫但沒有發出酷熱天氣警告紀錄:2007年7月7日,錄得33.7℃
  • 最多酷熱天氣日數的年份[3]2020年,共有47日,打破2016年共有38日之舊紀錄。
  • 最少酷熱天氣日數的年份[3]1885至1887年、1904至1905年、1909至1910年、1917至1918年及1932年完全沒有酷熱天氣日數。而酷熱天氣警告設立後則是2006年,只有3日
  • 最長連續酷熱天氣日數紀錄[3]:1978年7月4日至7月22日,共持續19日。而酷熱天氣警告設立後則是2009年8月23日至9月8日,共持續17日
  • 最多熱夜日數的年份[4]2020年,共有50日,打破2019年共有46日之舊紀錄。
  • 最少熱夜日數的年份[4]1884至1887年、1890至1895年、1898年、1900年、1904至1908年、1910年、1913年、1916至1918年、1921年、1935年、1950至1951年、1953年、1955年、1957年及1975年完全沒有熱夜日數。而酷熱天氣警告設立後則是2013年,只有10日
  • 最長連續熱夜日數紀錄[4]:2020年6月19日至7月1日,共持續13日

爭議

近來,天文台較少預測香港氣溫升至33℃或以上,而預測升至32℃,最後天文台及本港廣泛地區氣溫升至33℃或以上,逼使天文台在上午較後時間、中午,甚至下午初段急忙發出酷熱天氣警告,又或者不發出。根據天文台警告及信號資料庫以及每日數據摘錄顯示,此情況在2007年6月至7月份最常出現,6月份當中包括4、20、22、23、24及26日的最高氣溫分別升至33.2℃、33.3℃、33.5℃、33.0℃、33.2℃及33.5℃;而7月份亦包括7、8、9及22日的最高氣溫分別升至33.7℃、33.1℃、33.4℃及33.1℃。類似情況在2009年8月24日、2011年5月11日、2014年9月20日、2016年6月29日、2019年6月30日、2019年7月24日 、2020年7月2日及2020年9月7日再次出現,天文台已氣溫升至33℃以上但沒有發出酷熱天氣警告。

2011年5月10日,天文台氣溫升至32.9℃,但天文台沒有發出酷熱天氣警告。當日長洲太平清醮有2人中暑不適。同樣情況在翌日(2011年5月11日)再次出現,天文台氣溫已升至33℃,但天文台仍然不發出酷熱天氣警告。天文台在2011年5月12日上午9時半才發出酷熱天氣警告,當日下午4時20分便告取消,氣溫只升至32.5℃。[2]

2011年6月9日,一股偏南氣流影響香港,天文台當時只預測氣溫升至32℃。但天文台氣溫在中午時份已升至33℃,天文台在上午11時45分緊急發出酷熱天氣警告。最終,天文台氣溫在當天升至34.5℃,為6月第三高紀錄。[2]當天的酷熱天氣警告更因此緊急於當晚通宵維持,至翌日(6月10日)傍晚6時才取消。

2014年5月25日下午,在副熱帶高壓支配下,本港普遍地區天氣酷熱,天文台總部氣溫升至32.6℃,達酷熱程度;同時全港31個可測度氣溫的自動氣象站,有15個氣溫升至酷熱水平,不過天文台沒有立即發出酷熱天氣警告,只維持「特別天氣提示」了事。直至翌日(5月26日)早上6時45分,天文台才發出酷熱天氣警告,當晚7時正取消。5月27日,副熱帶高壓脊有跡象稍作減弱,天文台當時只預測氣溫升至32℃;但本港多處地區氣溫在中午時份仍然升至33℃或以上,天文台總部氣溫亦達32.7℃,天文台在下午2時10分被逼再度發出酷熱天氣警告,維持僅4小時20分鐘,在下午6時半取消。[2]

參考

  1. 香港天文台. . 2014-05-30 [2020年6月4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年4月6日).
  2. 香港天文台. . 2016-01-11.
  3. 以天文台日最高氣溫≥33.0℃為準。參考:香港天文台. . 2020-04-06.
  4. 以天文台日最低氣溫≥28.0℃為準。參考:香港天文台. . 2020-02-29.

相關條目

外部連結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