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什哈德

馬什哈德波斯語转写:;中國古稱墨設)是伊朗第二大城市,亦是伊斯蘭教什葉派的聖城之一。它位於德黑蘭以東850公里,是礼萨呼罗珊省的首府。

馬什哈德
綽號:「天堂之城」
馬什哈德
馬什哈德於伊朗位置圖
坐标:36°18′25″N 59°36′15″E
國家 伊朗
省份礼萨呼罗珊省
馬什哈德縣
Mashhad-Sanabad-Toos818 AD (Martyrdom Of Imam Reza)
面积
  城市458 平方公里(177 平方英里)
  都會區3,946 平方公里(1,524 平方英里)
海拔985 米(3,232 英尺)
人口(2006[1]
  城市2,907,316人
  伊朗人口排名第2名
 Over 20 million pilgrims and tourists per year[2]
时区IRSTUTC+3:30
  夏时制IRDTUTC+4:30
網站http://www.Mashhad.ir

馬什哈德,建於公元823年。在波斯語,馬什哈德有「殉教之地」之意;原因是什葉派第八代阿里·里达伊瑪目曾在此被毒害。後人為了記念他,於是在此地建了一座麻札;而原來的一個小村落亦因此發展起來。自此以後,馬什哈德便成為了什葉派的一個聖城;每年更吸引超過二千萬的伊斯蘭信徒朝聖

城區圖

歷史

另請參閱:馬什哈德時間表

地名來源和早期歷史

馬什哈德 (Mashhad) 這個名字來自阿拉伯語,意思是麻札 (殉難者的陵寢)。[3][4] 什葉派穆斯林第八位伊瑪目阿里·里達(波斯文,伊瑪目禮薩(Imam Reza)) 死於此 (根據什葉派的說法,是殉難)。禮薩的聖陵建在那兒。[5]

阿契美尼德王朝皇帝大流士一世貝希斯敦銘文 (公元前520年) 中提到的帕提亞古城Patigrabanâ 可能位於今天的馬什哈德。[6]

在公元9世紀初 (回曆3世紀),馬什哈德 (Mashhad) 是一個叫 Sanabad 的小村莊,它與 圖斯(Tus) 相距24公里 (15英里)。大呼羅珊總督胡胡馬伊德·伊本·瓜塔巴(Humayd ibn Qahtaba) 擁有一個夏宮。 公元808年,當阿巴斯王朝哈里發 哈倫·拉希德(Harun al-Rashid)經過這兒去鎮壓拉菲·伊本·萊伊斯河中地區(Transoxania) 的叛亂時,他發病,並逝世了。他被葬在胡馬伊德·伊本·瓜塔巴的宮殿裡面。因此,這宮殿 (Dar al-Imarah,Royal Residence) 被稱為哈倫·拉希德的陵寢。 公元818年,阿里·里達 (Ali al-Ridha) 殉難於馬蒙 (Ma-mun) ,被安葬在哈倫·拉希德的陵墓旁。[7] 儘管馬什哈德擁有 圖斯(Tus) 的文化遺產(包括其人物 尼札姆·穆勒克(Nizam al-Mulk),安薩里(Al-Ghazali),阿瑪德 伽扎立菲爾多西(Ferdowsi),阿薩迪 圖西夏克 圖西),但較早的阿拉伯地理學家已正確地將 馬什哈德 (Mashhad) 和 圖斯(Tus) 識別為兩個獨立的城市,兩者相距約19公里(12英里)。

蒙古入侵:伊兒汗國

儘管有人認為阿里·里達事件之後,這座城市被稱為 Mashhad al-Ridha (阿里·里達的殉難地),但似乎馬什哈德 (Mashhad) 作為地名首次出現在中古時期阿拉伯旅行者Template:Link=en 的作品中,即出現在公元第10世紀中60年以後的時期。大約在14世紀中葉,伊本·白圖泰(Ibn Battuta)使用 “ 這個 Mashhad al-Rida 城鎮” 一詞。在中世紀末期,努坎(Nuqan)這個名字仍然在14世紀上半葉在伊爾汗國(Il-Khanids)統治下的硬幣上出現,但是這地方的名字似乎已經逐漸被al-Mashhad 或 Mashhad 所取代。

什葉派教徒開始前往這個陵墓朝聖。到9世紀末,在陵墓上方建造了一個圓頂,許多其他建築物和集市在陵墓周圍出現。在往後超過一千年的過程中,它已被破壞和重建了好幾次。[8] 然而,在公元1161年,烏古斯人 (Ghuzz Turks) 人佔領了這座城市,但他們並未對這個神聖區域掠奪。直到1220年蒙古人進行突襲,Mashad al-Ridha 才被認為是 “偉大的” 城市,這導致了大呼羅珊的許多大城市被毀,但由於馬什哈德(Mashhad)有阿里·里達(Ali Al-Rezza)和哈倫·拉希德(Harun)的陵墓存在,佔領的蒙古將領對這個城市的破壞相對並不嚴重,但是哈倫·拉希德的陵墓被盜。[9] 因此,其它城鎮大屠殺的倖存者遷移到馬什哈德。[10] 當旅行者伊本·白圖泰(Ibn Battuta)在1333年訪問該城鎮時,他報告說這是一個擁有豐沛果園,溪流和磨坊的大城鎮。高貴的陵墓頂蓋著一個優雅的圓頂建築,牆壁上裝飾著彩色的瓷磚。[4] 在馬什哈德(Mashhad)烹飪料理的最著名的菜式是 “ sholeh Mashhadi”(稱為 “ Sholeh Mashhadi” (شله مشهدی) 或 “ Sholeh”),其歷史可以追溯到蒙古入侵時代,當時人們認為它可以用人們手上任何可用的食物加入烹調 (主要成分是肉,穀物和豐富的香料),這道菜餚的名稱成為蒙古語單詞。[11][12]

薩那巴德-馬什哈德(Sanabad-Mashhad)的重要性似乎隨著其聖陵名氣的增加和圖斯 (Tus)的衰落而不斷增加,於1389年從帖木兒(Timur)的兒子米蘭沙 (Miran Shah) 給圖斯致命的一擊。當統治該圖斯的蒙古貴族反叛並試圖使自己獨立時,米蘭沙 (Miran Shah) 被他父親派遣去征討,經過圍困幾個月後,圖斯(Tus)遭到突破,整個城市被掠奪,留下一堆廢墟。有一萬人被屠殺。那些逃避了大屠殺的人遷移到 “聖陵” 那兒尋求庇護。此後,圖斯被廢棄,馬什哈德(Mashhad)成為該地區的首都。[需要引用]

後來,在帖木兒·沙哈魯 (Timurud Shahrukh Mirza) 統治期間,馬什哈德(Mashhad)成為該領域的主要城市之一。 1418年,他的妻子果哈莎德 (Goharshad)下令撥款建造了一座神殿旁的傑出清真寺,即Goharshad Mosque[10] 這座清真寺至今仍保持相對完好,其龐大的規模是15世紀該市地位的一個指標。

薩非王朝

薩非王朝的創始人伊斯瑪儀一世(Shah Ismail I)在忽辛·拜哈拉 (Husayn Bayqarah))逝世和帖木兒帝國衰敗之後征服了馬什哈德(Mashhad)。後來,他在阿巴斯一世 (Shah Abbas I) 統治期間被烏茲別克人俘虜。在公元16世紀,烏茲別克人 (Özbegs ,Uzbeks) 的多次突襲使該城鎮遭受了巨大損失。 1507年,它被 穆罕默德·昔班尼 (Shaybani) 或稱 (Shabani Khan) 的軍隊佔領。二十年後,塔赫瑪斯普一世(Shah Tahmasp I))在1528年再次成功地將敵人趕出了馬什哈德。但是,在1544年,烏茲別克人 (Özbegs) 再次成功地進入了城鎮並掠奪和屠殺當地的人。對於馬什哈德來說,1589年是災難性的一年。經過四個月的包圍,阿卜杜拉汗二世(Shaybanid 'Abd al-Mu'min) 迫使馬什哈德鎮投降。阿巴斯一世 (Shah Abbas I) 從1585年起住在馬什哈德,直到1587年他在加茲溫 (Qazwin))正式登基,直到1598年才從烏茲別克人手中奪回馬什哈德。阿巴斯一世與烏茲別克人在赫拉特(Herat)附近進行了一場艱苦的戰鬥,並設法將烏茲別克人趕到阿姆河 (Oxus River) 以東。阿巴斯一世想鼓勵伊朗人前往馬什哈德朝聖。據說他曾經從伊斯法罕步行到馬什哈德。在薩非王朝時期,馬什哈德獲得了更多的宗教認可,成為大呼羅珊最重要的城市,因為除了伊瑪目禮薩聖陵 (Imam Reza shrine) 以外還建造了數座伊斯蘭學校和其他建築物。除了具有宗教意義外,馬什哈德還發揮了重要的政治作用。薩非王朝紅色什葉派主義與黑色什葉派主義書中曾被批評,關於整個歷史上什葉派宗教被認為是雙重方面的。之前黑色什葉派並不存在,這個主義是在伊斯瑪儀一世(Shah Ismail)擊敗奧斯曼帝國領導人塞利姆一世 之後形成的。黑色什葉派是後薩非王朝時期的產物。 公元1722年,在塔赫瑪斯普二世 (Tahmasp II) 的統治下,阿卜達里 (Abdalis) 阿富汗人入侵大呼羅珊(Hhorasan),並佔領了馬什哈德 (Mashhad)。三年後,波斯人在圍困了它兩個月,並於1726年重新佔領了這座城市。

阿夫沙爾王朝

在1736年至1747年伊朗統治者納迪爾沙 (Nader Shah) 的統治下,馬什哈德 (Mashad))經歷了城市有史以來最繁榮的時期,納迪爾沙也是伊瑪目禮薩聖陵 (Imam Reza) 的贊助者,他將這座城市作為首都。在波斯人衰落的時期,在精力充沛的阿富汗領導人艾哈邁德沙·杜蘭尼 (Ahmad Shah Durrani) 的領導下,納迪爾沙王國的整個東部幾乎都落入了外國統治者之手。艾哈邁德沙·杜蘭尼(Ahmad)在 1753 年進行了長達 8 個月的圍攻之後,擊敗了波斯人並佔領了馬什哈德(Mashhad)。艾哈邁德沙·杜蘭尼(Ahmad Shah)和他的繼任者{link-en|帖木兒·沙·杜蘭尼|Timur Shah}}允許沙魯克·阿夫沙爾 (Shah Rukh))擁有大呼羅珊 (Khurasan),作為他們的附庸國,讓大呼羅珊成為他們和波斯之間的一個緩衝國。但是,這兩個阿富汗統治者才是該市的真正統治者,他們都曾在馬什哈德鑄造錢幣。除此之外,盲眼的國王沙魯克·阿夫沙爾 (Shah Rukh) 對大呼羅珊的統治,雖然在中間有短暫間斷的情況下,仍然延續了近半個世紀,沒有任何特別的事件發生。{link-en|帖木兒·沙·杜蘭尼|Timur Shah}} 在(1792年)去世後,卡扎爾王朝 (Qajar dynasty) 的創始人阿迦·穆罕默德·汗 (Agha Mohammad Khan Qajar))成功佔領了沙魯克·阿夫沙爾 (Shah Rukh) 的領土,並於1795年將其處死,從而結束了大呼羅珊 與波斯其他地區的分離。

卡扎爾王朝


一些人認為,馬什哈德(Mashhad)由沙魯克·阿夫沙爾(Shahrukh Afshar)統治,在桑德王朝 (Zand dynasty) 的時代一直是阿夫沙爾王朝 (Afsharid dynasty) 的首都,[13] 直到阿迦·穆罕默德·汗(Agha Mohammad Khan Qajar) 於1796年征服了當時大呼羅珊地區。[14]

1912年伊瑪目禮薩聖陵遭受砲擊[人物和事實需要查證]

1911年,在阿富汗赫拉特(Herat)的優素福汗(Yusuf Khan)在馬什哈德(Mashhad)宣布獨立,稱呼自己為為穆罕默德·阿里·沙 (Muhammad Ali Shah),並聚集了一大批反對憲政革命的反動派,並持續了一段時間。這給了帝俄藉口進行干預,1912年3月29日砲轟了這座城市。這次砲轟炸死了數位民眾和朝聖者;這種破壞穆斯林聖殿的行動給所有伊斯蘭國家帶來了巨大震撼。 1912年3月29日,伊瑪目禮薩聖陵(Imam Reza)被帝俄砲火轟擊,造成包括金色圓頂在內的一些破壞,在什葉派穆斯林世界和英屬印度引起了廣泛和持續的不滿。這次砲擊是由達比沙親王 (格魯吉亞王子,他是馬什哈德的帝俄領事) 和拉德科將軍 (保加利亞人,該城市的俄國哥薩克人的指揮官) 策劃的。[23] 優素福汗最終被波斯人俘虜並被處決。

禮薩汗 (Reza Shah) 領導下的現代化

禮薩汗 (Reza Shah) (1925-1941) 統治下,城市的現代化發展加速了。禮薩汗 (Shah Reza) 醫院 (現隸屬於巴斯基 (Basij) 組織的 禮薩汗 醫院) 成立於1934年; 1935年,阿布庫的製糖廠;以及1939年的馬什哈德醫學院(Mashhad Medicine)相繼成立。該市的第一座電站於1936年建立,1939年,第一座城市交通服務開始運作,初期擁有兩輛公共汽車。同年進行了第一次人口普查,調查結果有76,471名居民。[15]

1935年伊瑪目禮薩聖陵暴亂

主條目:伊瑪目禮薩聖陵暴亂

1935年,在馬什哈德(Mashhad)伊瑪目禮薩聖陵中爆發了對現代化,反宗教政策的強烈抗爭。呼應一位神職人員譴責國王的異端創新,腐敗和沈重的消費稅,許多集市和村民避入了聖陵,高呼口號,如 “國王是新的耶齊德一世 (阿拉伯帝國倭馬亞王朝的第二位哈里發,什葉派穆斯林譴責他導致默罕默德外孫伊瑪目侯賽因·伊本·阿里在卡爾巴拉戰役被戮)”。四天之內,當地警察和軍隊拒絕破壞聖陵,當軍隊從阿塞拜疆抵達並衝進聖陵,才結束了僵局,[16] 這次行動造成數十人喪生和數百人受傷,標誌著什葉派神職人員與國王之間的公開決裂。[17] 根據一些 馬什哈德 歷史學家的說法,哥哈十得清真寺 (伊瑪目禮薩聖陵區內的清真寺)暴動發生於1935年,是對禮薩汗 (Reza Shah) 頒布自1936年1月8日起的禁止所有面紗 (包括頭巾和查多)的法令所引起的暴亂。

1941年至1979年的改革

在1941年英蘇入侵伊朗後,由於周圍鄉村地區相對不安全,1948年的旱災以及1949年成立了馬什哈德大學,馬什哈德的人口因此增長了。與此同時,公共交通工具增加到77輛公共汽車和200輛出租車,1957年建立了鐵路與首都德黑蘭連接。1956年的人口普查反映出人口數目為241,989人。在接下來的幾年中,由於伊朗石油收入的增加,封建社會模式的衰落,1963年的土地改革,城市機場的建立,新工廠的建立以及保健衛生系統的發展,人口繼續增加。 1966年,人口達到409,616人,1976年為667,770人。城市的擴展範圍從16平方公里擴大到33平方公里(從170,000,000平方英尺擴大到360,000,000平方英尺)。

1965年,伊朗建築師和城市設計師大流許勃博 提出了一項針對伊瑪目禮薩聖陵(Imam Reza)周圍環境的重要城市更新發展項目,以取代包圍歷史古蹟的殘舊貧民窟。該項目於1968年獲得正式批准。1977年,周邊地區被拆除,為該項目的執行掃除了障礙。為了遷移被拆遷的商家,大流許勃博 在 Meydan-e Ab 廣場(波斯語 میدان آب")中設計並建造了一個新的市集。[15] 伊斯蘭革命後,這個城市更新項目被放棄。

1994年伊瑪目禮薩聖陵爆炸

1994年6月20日,一枚炸彈在伊瑪目禮薩聖陵的禮拜堂爆炸[18]。這個在6月20日阿舒拉節的炸彈爆炸炸死至少25人。[19] 據信,俾路支解放軍恐怖分子 (Baluch terrorist) 拉姆齊·優素福,此人由遜尼派穆斯林轉信奉瓦哈比派,是背後的陰謀者,他是1993年世界貿易中心爆炸案的主要肇事者之一。 。[20] 但是,官方媒體指責的是梅赫迪·納赫維(Mehdi Nahvi),此人推定為馬克思基本教義派的伊朗人民聖戰者組織的一員 ( the People's Mujahedin of Iran (MKO)),其作用是為防止分離主義暴力行為。

伊斯蘭革命後的馬什哈德

在1998年和2003年,德黑蘭出現了學生騷亂之後,馬什哈德也發生同樣的事件。 2020年5月30日,部分市民为乔治·佛洛伊德之死烛光集会。

地理

該城市位於北緯36.20度和東經59.35度,位於土庫曼斯坦附近的 卡沙佛得 河谷中,在 Template:Lin-en合扎 馬斯吉 山脈Hezar Masjed Mountains 兩個山脈之間。這座城市得益於山脈的臨近,冬天涼爽,春天宜人,夏天溫和。[需要引用]距土庫曼斯坦首都阿什哈巴德 (Ashgabat))僅250公里 (160英里)。

該城市是馬什哈德縣 (或稱馬什哈德的縣 (伊朗)(Shahrestan)),以及馬什哈德較小的地區 (區 (伊朗) (Bakhsh)) 的行政中心。該城市本身,不包括區 (伊朗)縣 (伊朗)周圍的部分地區,被分為13個較小的行政單位,總人口超過300萬。[21]


氣候

馬什哈德的草原氣候(柯本Köppen氣候分類法中的 BSk 類型 )具有炎熱的夏天和涼爽的冬天。這座城市每年只有大約250毫米 (9.8英寸) 的降雨量,其中偶爾會降雪。馬什哈德 (Mashhad) 也有較潮濕和較乾燥的時期,大部分年降雨量在12月至5月之間。夏季通常炎熱乾燥,高溫有時會超過35°C(95°F)。冬季通常涼爽到寒冷,並且有些潮濕,夜間的低點通常會降至冰點以下。馬什哈德 (Mashhad) 每年平均享受超過2900小時的日照。

馬什哈德 (1951-2005)气候平均数据
月份 1月 2月 3月 4月 5月 6月 7月 8月 9月 10月 11月 12月 全年
平均高温℃(℉) 7.2
(45)
9.2
(48.6)
13.9
(57)
20.8
(69.4)
26.6
(79.9)
32.2
(90)
34.4
(93.9)
33.0
(91.4)
28.9
(84)
22.3
(72.1)
15.4
(59.7)
9.7
(49.5)
21.1
(70)
平均低温℃(℉) −3.8
(25.2)
−2.1
(28.2)
2.6
(36.7)
8.2
(46.8)
12.2
(54)
16.2
(61.2)
18.5
(65.3)
16.2
(61.2)
11.5
(52.7)
6.1
(43)
1.7
(35.1)
−1.9
(28.6)
7.1
(44.8)
平均降水㎜(英寸) 33.0
(1.299)
35.2
(1.386)
55.6
(2.189)
46.3
(1.823)
27.6
(1.087)
4.2
(0.165)
1.1
(0.043)
0.8
(0.031)
1.7
(0.067)
8.6
(0.339)
16.4
(0.646)
24.7
(0.972)
255.2
(10.047)
每月平均日照时数 149.1 147.3 161.2 198.6 279.2 341.7 366.1 358.7 304.5 247.4 187.5 151.1 2,892.4
来源:国家气象局

人口學資料

每年有超過2000萬的朝聖者訪問這座城市。[22] [23]

族群

馬什哈迪人絕大多數是波斯人,佔該市人口的大部分。其他種族包括最近從北呼羅珊省移居該市的庫爾德人土庫曼人。還有一個重要的說非阿拉伯語的阿拉伯人後裔的社區,他們保留了獨特的阿拉伯文化,美食和宗教習俗。來自馬什哈德 (Mashhad) 貌似東亞人的是哈扎拉人土庫曼人維吾爾族後裔的伊朗人,或者實際上是包括波斯人在內的所有其他種族的結合,因為該地區已經廣泛實行種族混合。在非伊朗人中,有許多來自阿富汗伊拉克巴基斯坦的移民。

族群 波斯人 92.5% 呼羅珊哈扎拉波斯人 7.0% 呼羅珊 土耳其人 .05% 呼羅珊庫爾德人 .05% 阿拉伯人 0.1% 其他 0.5%

族群
波斯人
 
92.5%
呼羅珊哈扎拉波斯人
 
7.0%
呼羅珊土耳其人
 
.05%
呼羅珊庫爾德人
 
.05%
阿拉伯人
 
0%
其他
 
0.5%

來自阿富汗的人口

這個城市和四周鄰近地區有文化聯結,[24] 呼羅珊阿富汗之間的人口流動已有悠久的歷史。[25]呼羅珊省的其他地區一樣,由於近年來有來自阿富汗的難民湧入,因此有一個阿富汗人社區。馬什哈德的人口爆炸仍在繼續,隨著阿富汗在1978年共產主義革命的發生,馬什哈德增加了約296 000阿富汗難民。在許多情況下,他們不再是難民,而應被稱為當地人 (伊朗內政部估計,伊朗的阿富汗人總數現在約為300萬)。[40] [41]考慮到1978年阿富汗共產主義革命後有296000名阿富汗難民到馬什哈德 (整個伊朗有250萬阿富汗人),馬什哈德(Mashhad)的阿富汗人人數不會少於296,000人,因此在馬什哈德的阿富汗人佔整個伊朗阿富汗人數目的比率超過10.8%)。阿富汗難民中有90%來自阿富汗的赫拉特法拉尼姆魯茲省,他們說的語言是波斯語(Dari Farsi)並熟悉馬什哈德(Mashhad)的文化。甚至在伊朗與阿富汗之間的政治分國界之前,來自阿富汗赫拉特省法拉省的說波斯語的居民就與伊朗呼羅珊地區(尤其是馬什哈德省)有親屬關係,以及種族,宗教或經濟關係,馬什哈德當地人的方言和赫拉特方言類似)。根據禮薩呼羅珊省(Khorasan Razavi)國民和移民總局的統計,居住在呼羅珊(Khorasan)的有142,000名是註冊阿富汗公民,其中95%確定住在馬什哈德 (Mashhad)。阿富汗移民在這座城市中有幾個社區,特別是在馬什哈德東北的新城區,戈爾沙赫爾(Golshahr)是阿富汗移民居住的地區之一。

宗教

另見:伊瑪目禮薩聖陵

如今,在馬什哈德的聖陵及其博物館擁有伊朗最廣泛的文化和藝術寶庫之一,尤其是手抄本和繪畫。有一些重要的神學流派與第八伊瑪目的聖陵 (伊瑪目禮薩聖陵)有關。

馬什哈德 (Mashhad) 是世界第二大聖城,每年吸引超過2000萬遊客和朝聖者,其中許多人向伊瑪目禮薩聖陵 (第八什葉派伊瑪目)致敬。自中世紀以來,它就一直吸引著旅行者。[2] 因此,即使完成對麥加朝聖的人獲得了哈只 (Haji) 的頭銜,對馬什哈德 (尤其是對伊瑪目禮薩聖陵) 進行朝聖的人也被稱為馬什蒂 (Mashtee),該頭銜也被當地居民使用。作為一個重要問題的是如今,新遊客在馬什哈德被允許停留的時間已大幅減少至只有2天,他們在完成朝聖和在市場購物後必須立即結束旅程。[26] 馬什哈德 (Mashhad) 大約有3000-5000個未經核准的住宅單元,[27] 這數據在全球也算是很特殊統計數據,這種住宅單元已經在這個城市引起了各種問題。[引用文獻]

儘管主要由穆斯林居住,但過去在馬什哈德(Mashhad)有一些宗教少數群體,主要是猶太人,他們在1839年阿拉赫達德事件中 ,伊朗政府對馬什哈迪猶太人Mashhadi Jews 發動了強行他們皈依伊斯蘭教。[28] 這些人被稱為Jadid al-Islam (“伊斯蘭的新來者”) 。在表面,他們採用了伊斯蘭的生活方式,但經常秘密地保留自己的信仰和傳統。


經濟

馬什哈德(Mashhad)是伊朗第二大汽車生產中心。該市的經濟主要以乾果,鹽焗堅果,番紅花,伊朗糖果(如加茲 ,波斯牛軋糖) 和蘇安 ,番紅花脆太妃糖)),寶石(如瑪瑙,綠松石),做工繁複,鑲有紅寶石和祖母綠的銀製珠寶,十八克拉的金飾,香水,宗教紀念品,風衣,圍巾,手工羊毛織物 (特綿),地毯和小地毯。

根據著作和文件,該城市現有的最古老的地毯是在阿拔斯一世 統治時期出產。此外,還有一種地毯,稱為為 馬什哈德 Turkbâf,顧名思義,該地毯是由19世紀從大不里士移居至馬什哈德的工匠用土耳其結手工編織而成的。該市其他主要產業包括營養品產業,服裝,皮革,紡織,化工,鋼鐵和非金屬礦產產業,建材產業,手工業和金屬產業。

馬什哈德擁有伊朗全國55%以上的酒店,是該國旅遊業的樞紐。宗教聖陵是吸引外國遊客最有魅力的景點。每年,來自伊朗的2000至3000萬朝聖者以及來自世界其他地方的200萬朝聖者和遊客。[29] 馬什哈德(Mashhad)是該地區皮革產品的主要生產地。

失業,貧困,毒品,偷竊和性剝削是城市最重要的社會問題。[30]

到2014年,馬什哈德的離婚率提高了35%。[31][32] 2013年,呼羅珊地區和馬什哈德在全國暴力事件中排名第二。[33]

語言

馬什哈德人主要使用的是波斯語,帶有馬什哈迪當地特有多種變化的口音,有時這可以證明它算是一種方言。 馬什哈德波斯方言的某些語氣和重音與標準波斯語有些不同。[34]

例如,馬什哈德方言與達利語 (Dari Persian也稱阿富汗波斯語)共享詞彙和語音。同樣,阿富汗西部赫拉特的方言與馬什哈德的波斯方言非常相似,類似於呼羅珊省的波斯方言,特別是和馬什哈德語相近。哈扎拉語是生活在馬什哈德流亡社區的哈扎拉人所說的另一種方言。[35]

如今,馬什哈德的年輕人很少使用 馬什哈德方言,他們中的大多數人都認為這是一種侮辱。人們認為這與伊朗伊斯蘭共和國廣播電台(IRIB)的負面宣傳有關。[36]

文化

長期以來,馬什哈德(Mashhad)一直是世俗和宗教學習的中心,一直是伊斯蘭藝術和科學以及表達虔誠和朝聖的中心。馬什哈德 (Mashhad))是一個教育中心,有相當數量的伊斯蘭學校 ((madrasas,但其中大多數的設立都可以追溯到薩非王朝較晚的那段時期)。[需要引文]現在,馬什哈德的神學院數量為39個,估計有2300個神學院學生。[37] 以伊朗偉大詩人的名字菲爾多西命名的馬什哈德 (Mashhad) 費爾多西大學位於這裡,被視為吸引外國學生的名列第三的院校,這些學生主要來自阿富汗,黎巴嫩,敘利亞,也門,巴林,中亞共和國。 以大阿亞圖拉阿爾-柯伊 重新命名的 伊斯蘭學校 (Madrassa) 最初建於17世紀,最近換上了現代設施,是該市最重要的傳統宗教學習中心。拉扎維伊斯蘭科學大學 (Razavi University of Islamic Sciences) 成立於1984年,位於聖陵建築群內的市中心。馬什哈德(Mashhad)傳統宗教教育的威望吸引了國際上稱為 Talabeh 或稱 穆拉“ Mollah” 的學生前來學習。

馬什哈德 (Mashhad) 也是中東最古老的圖書館之一的所在,目前稱為阿斯坦·庫茲·拉扎維中央圖書館,已有六個多世紀的歷史。中央圖書館有大約600萬份歷史文獻。博物館還收藏著超過70,000種來自不同歷史時期的珍貴手稿 作為阿斯坦·庫茲·拉扎維(Astan-e Quds Razavi) 建築群的一部分的 阿斯坦·庫茲·拉扎維中央博物館 收藏著伊斯蘭藝術和歷史文物。 1976年,由伊朗著名建築師 大流許勃博 設計和建造了一座新大樓,以容納博物館和古代手稿。

參考文獻

  1. Statistical Centre of Iran, 2006 Population and Housing Census, Administrative units of Razavi Khorasan and their populations. (excel-file, in Persian)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Retrieved 2008-07-05.
  2. . sacredsites.com. [2006-03-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11-27).
  3. E.J. Brill's First Encyclopaedia of Islam 1913–1936 p. 127
  4. The Shias: A Short Gistory, Heinz Halm, p. 26
  5. . persiatours.com.
  6. . livius.org. [7 January 2018].
  7. Zabeth (1999) pp. 12–13.
  8. Zabeth (1999) pp. 13–16.
  9. موسوي 1370, p. 40
  10. Zabeth (1999) pp. 14–15.
  11. . [22 December 2016]. (原始内容存档于11 May 2017).
  12. . salariyan.blogfa.com.
  13. نوایی، عبدالحسین. کریم خان زند
  14. Ghani, Cyrus. . I.B.Tauris. 6 January 2001: 9 [4 November 2012]. ISBN 978-1-86064-629-4.
  15. . Portal de la Universidad de Ciencias Médicas de Mashhad. [27 October 20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9 October 2013) (波斯语).
  16. Ervand, History of Modern Iran, (2008), p.94
  17. Bakhash, Shaul, Reign of the Ayatollahs: Iran and the Islamic Revolution by Shaul, Bakhash, Basic Books, 1984, p. 22.
  18. . Tvnews.vanderbilt.edu. 20 June 1994 [19 June 20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7-20).
  19. . 25 June 1994 [19 June 2009]. (原始内容存档于16 October 2012).
  20. . Historycommons.org. [25 March 20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7-20).
  21. (PDF). [27 February 2008].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3 July 2014).
  22. https://financialtribune.com/articles/travel/171/mashhad-a-hub-of-tourism-and-pilgrimage
  23. https://financialtribune.com/articles/travel/68605/mashhad-more-than-a-religious-destination
  24. Iran Foreign Policy & Government Guide (World Business Law Handbook Library), Usa Ibp, Intl Business Pubn., 2006, p. 149
  25. Glazebrook & Abbasi-Shavazi 2007,第189页
  26. http://news.mashhad.ir/news/47876-ماندگاری-زائران-مشهد-نصف-اقامت-مسافران-یزد-کاشان-کاهش-یافت.html
  27. http://www.farsnews.com/newstext.php?nn=13910923000693
  28. The double lives of Mashhadi Jews, The Jerusalem Post, 12 augustus 2007.
  29. correspondent, Tehran Bureau. . The Guardian. 7 May 2015.
  30. . irandehkadeh.com.
  31. . پایگاه خبری تحلیلی قاصد نیوز. [31 December 2016].
  32. . سلامت نیوز. [31 December 2016].
  33. . پایگاه خبری تحلیلی قاصد نیوز. [31 December 2016].
  34. . 23 August 2008.
  35. Area Handbook for Afghanistan, page 77, Harvey Henry Smith, American University (Washington, D.C.) Foreign Area Studies
  36. . shahrara.com. [2019-11-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04).
  37. مرکز مدیریت حوزهٔ علمیهٔ خراسان، کارنمای عملکرد سال ۱۳۸۶ مرکز مدیریت حوزهٔ علمیهٔ خراسان، ج ۱، ص ۹–۱۱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