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兒汗國

伊兒汗國蒙古语西里尔字母;拉丁转写:Hülegü-yn Ulus波斯语阿塞拜疆语Hülakülər dövləti英语Ilkhanate),1256年-1357年,又译伊利汗国伊尔汗国,是蒙古四大汗國之一,由成吉思汗之孫、拖雷的第六子旭烈兀及其子阿八哈與他的後人统治。

伊兒汗國
1256年-1335年
伊兒汗國國旗 (其官方印章粗略位於正中心)
伊兒汗國最大勢力範圍(1265年)
地位汗國
蒙古帝國 繼承國之一
首都馬拉蓋
(1256年-1265年)
大不里士
(1256年-1306年)
蘇丹尼耶
(1306年-1335年)
常用语言波斯語[1]
中古蒙古語[1]
宗教薩滿教佛教
(1256年-1295年)
伊斯蘭教
(1295年-1335年)
政府汗國
大汗 
 1256年-1265年
旭烈兀
 1316年-1335年
不賽因
立法机构忽里勒台
历史 
 建立
1256年
 终结
1335年
面积
1310 est.[2]3,750,000平方公里
先前国
继承国
蒙古帝國
花剌子模王朝
阿拔斯王朝
莫扎法爾王朝
卡爾提德王朝
艾里特納侯國
丘拜尼王朝
因賈王朝
札剌亦兒王朝
馬木留克王朝
Sarbadars
今属于 伊朗
 阿塞拜疆
 亞美尼亞
 阿富汗
 土耳其
 
 巴基斯坦
 伊拉克
 
 叙利亚
 
 俄羅斯
分裂後的伊儿汗国(1337年)

伊兒汗國也是當初忽必烈阿里不哥爭位時,四大汗国中最早支持忽必烈並承認其汗位的汗國,其他三個汗國在1303年元成宗時也承認元朝是帝國共主的地位。“伊兒”是蒙古語,意思大約等於“从属”,“伊儿汗”即“从属的汗”。伊兒汗國的位置大約在今日中亞南部至西亞一带,首都最先在蔑剌哈(今伊朗的马拉盖),后為大不里士苏丹尼耶(今伊朗西北部)。

历史

蒙古帝国西征时期

主条目:旭烈兀西征

1231年,窝阔台遣大将綽兒馬罕统诸部军三万西侵,攻灭在波斯西部复国的花剌子模帝國,征服和招降了波斯大部分地区。其后,谷儿只(格鲁吉亚王國)、亚美尼亚、鲁迷等国也先后归附蒙古。窝阔台命綽兒馬罕领所部军队镇戍波斯,并设置了管辖阿姆河以西波斯各省的行政机构。

1251年蒙哥即位后,置阿姆河等处行中书省,以阿儿浑为行省长官,设治于呼罗珊图斯城(今伊朗马什哈德附近)。蒙古军在1219年—1221年间侵略并摧毁花剌子模帝國后,一直没有民政机构,而是由将军在阿塞拜疆的木干草原以及大不里士一带统治。

1256年,旭烈兀军攻灭盘踞马拶答尔(今伊朗马赞德兰省)诸山国。1258年攻陷巴格达,杀末代哈里发,灭黑衣大食(即阿拔斯王朝),巴格達陷落后,屠城多日,杀近十萬餘人,城中屍臭味令蒙古軍在城外駐紮。

1259年,入侵敘利亞。次年春,蒙哥卒于四川,怯的不花继续征进,自率其余军队退回波斯。九月,怯的不花军在阿音札鲁特密斯儿(埃及)苏丹忽秃思军击溃,蒙古所占叙利亚诸城尽失。

建立

1260年,忽必烈大汗位,与幼弟阿里不哥发生了汗位之争。旭烈兀向争位双方派出使者,表示拥护忽必烈为大汗,指责阿里不哥。忽必烈遣使传旨,将阿姆河以西直到埃及边境的波斯国土和该地蒙古、阿拉伯军民划归旭烈兀统治。于是,原由大汗政府直接管辖的波斯地区,实际上成为旭烈兀的领地,从而建立了又一个王朝。其领土东起阿姆河印度河,西方包含小亚细亚大部分地区,南抵波斯湾,北至高加索山。旭烈兀以蔑剌哈(今伊朗东阿塞拜疆省马腊格)为首都,设宰相以掌管全国政务,任命了各省长官,命长子阿八哈领汗国东部呼罗珊等省地。[3]

发展

1265年旭烈兀卒,阿八哈嗣位。阿八哈未得大汗许可,只权摄国政,同时遣使报丧,忽必烈派使者持诏立之为汗。阿八哈即位后,始定都于大不里士,以蔑剌哈为陪都。忽必烈大举入侵南宋,征工匠于阿八哈,回回炮技术因而传入中原。

1271年伊兒汗阿八哈參與第九次十字軍東征英格蘭王國安茹王朝十字軍入侵埃及馬木留克王朝,目標是光復聖地耶路撒冷,伊兒汗國及其属國奇里乞亞亞美尼亞王國由敍利亞進攻,最後因蒙古-亞美尼亞聯軍被擊退、十字軍內訌及發起人愛德華一世回英格蘭繼位而無功而返。1277年服從於伊兒汗國的安那托利亞的國家及羅姆蘇丹國受埃及馬木留克支持而發生叛亂,阿八哈認為是羅姆蘇丹國權臣佩瓦內·穆爾因丁·蘇萊曼引起的,於是處死了他並強迫羅姆的國民吃下佩瓦內的血肉。

1281年伊兒汗國聯同兩個屬國喬治亞王國及亞美尼亞進攻馬木留克,第二次霍姆斯戰役爆發。隔年阿八哈卒,弟贴古迭儿继立,1284年3月羅姆蘇丹國的蘇丹凱霍斯魯三世向其宗主國伊兒汗國發動叛亂,被貼古迭兒逮捕後處死。

1284年,阿八哈子阿鲁浑声言其父尝受大汗册命,汗位应当属己,于是在权臣不花支持下起兵推翻其叔貼古迭兒並處死了他,并遣使入元奏报。忽必烈命他继承汗位,并授不花为宰相

1284年元朝使臣孛罗到达,阿鲁浑将他留在汗廷参议政事。阿八哈、阿鲁浑父子为夺取叙利亚之地,采取与欧洲基督教国家结盟的政策,和拜占庭帝国结亲,并遣使赴罗马教廷等国,建立了友好关系。

1291年阿鲁浑卒,弟海合都(又名亦邻真朵儿只)继立。海合都挥霍无度,国库空虚。海合都在1294年曾試著仿效元帝国發行印有漢字紙幣),試圖摆脱财政危机,但受到了社會各階層的激烈反对和普遍抵制,不到兩個月即告失敗。

1295年,权臣谋杀海合都,奉拜都为汗,拜都親基督教的行為受同為信奉基督教的喬治亞支持。阿鲁浑子合赞起兵讨灭叛者,夺取汗位。早期伊儿汗国信藏传佛教,直到合贊汗即位後確立了伊斯蘭教國教地位。元成宗賜給他刻有漢字“王府定國理民之寶”的方印,正式承認了伊兒汗國的獨立地位。同年,因屬國喬治亞王國國王大衛八世在內亂中支持拜都,被合贊出兵攻占喬治亞全境,於1299年罷免了大衛八世,欽點喬治五世作為喬治亞國王

1298年,合赞遣使入朝。元成宗即将历年应得岁赋赐合赞。合赞即位后,大力进行社会改革,制定新的土地、赋税、驿站、货币等制度,限制蒙古贵族、将校和官吏对人民的横征暴敛,使农业、工商业得到发展,财政收入增加。他还鼓励发展科学文化,在首都兴建天文台,设立学校,命宰相拉希德丁编纂《史集》。合赞因此被誉为贤君。在位期间与埃及的马木路克王朝为争夺奇里乞亞亞美尼亞王國的宗主權多次发生战争,合赞的軍隊曾一度攻佔阿勒頗大馬士革,兵锋直指加沙耶路撒冷,後被擊退收復,此時察合台汗国乘机攻占东部的吐火罗。1303年伊兒汗國及亞美尼亞再次入侵敍利亞,在霍姆斯慘敗,這亦是蒙古人最後一次入侵埃及馬木留克。

1304年合赞卒,弟合儿班答继立,号完者都汗,迁都苏丹尼耶。合儿班答遵循其兄政策,仍用拉希德丁为宰相,继续发展经济、文化。元成宗察合台汗国窝阔台汗国达成和议,蒙古皇室的内争暂停,东西驿路畅通,元朝的使节往来更加频繁。

衰落

1316年合儿班答卒,子阿布·赛义德嗣位,还都大不里士。权臣出班有拥立之功,阿布·赛义德为他向元朝请封。

1324年元泰定帝授出班“开府仪同三司、翊国公”,赐银印、金符。出班与阿布·赛义德发生矛盾。阿布·赛义德杀其第三子,出班举兵叛,兵败被杀。经过这次内乱,国势削弱,统治集团的内部矛盾和国内民族矛盾、阶级矛盾同时迸发。

1335年不賽因死后无嗣,曾經一度提出找阿里不哥後人當可汗,也無法阻止分裂、走向瓦解。伊儿汗国遂分裂成東伊朗的卡尔提德王朝,西伊朗的莫扎法尔王朝札剌亦兒人的札剌亦兒王朝,安纳托利亚的丘拜尼王朝

灭亡

1355年,金帐汗国可汗札尼别攻入大不里士努失儿完不知所终,丘拜尼王朝灭亡。在纷乱中,一些地方贵族也乘机独立,形成割据局面。

1358年,据有巴格达的蒙古贵族哈桑(札剌亦儿氏)之子兀洼思汗兼并阿塞拜疆等省,移都于大不里士,史称札剌亦儿王朝

1393年,札剌亦儿王朝被突厥人帖木儿帝国所灭。

伊兒汗國君主列表

名字在位時間
旭烈兀1256年—1265年
阿八哈1265年—1282年
貼古迭兒1282年—1284年
阿魯渾1284年—1291年
海合都1291年—1295年
拜都1295年
合贊1295年—1304年
完者都1304年—1316年
不賽因1316年—1335年
阿儿巴1335年—1336年
木撒1336年—1338年
麻合马1338年—1339年
撒迪别1339年—1340年
速来蛮1340年—1343年
努失儿完1343年—1356年

伊兒汗國君主世系图

1
旭烈兀
b.1217-d.1265)
1256-1265
阿里不哥
2
阿八哈
(b.1234-d.1282)
1262-1282
雅失木忒3
貼古迭兒
(b.1233-d.1284)
1282-1284
塔剌海忙哥帖木儿明·帖木儿
4
阿魯渾
(b.1258-d.1292)
1284-1291
5
海合都
(d.1295)
1291-1295
桑哥6
拜都
(d.1295)
1295
安巴儿赤米因罕
7
合贊
(b.1272-d.1304)
1295-1304
8
完者都
(b.1280-d.1316)
1304-1316
阿剌弗郎麻合马阿里忽亦赤索塞
9
不賽因
(b.1305-d.1335)
1316-1335
13
撒迪别
(c.1300-1345)
1338-1339
只罕帖木儿
1339-1340
14
速来蛮
1339-1343
11
木撒
(d.1336)
1336-1337
玉勒忽秃鲁10
阿儿巴
(d.1336)
1335-1336
12
麻合马
(d.1338)
1336-1338

参考文献

  1. Rahiminejad, Sadegh: IRAN: Tarikh (2006). Languages of the Persian [Section]
  2. Rein Taagepera (September 1997). "Expansion and Contraction Patterns of Large Polities: Context for Russia". International Studies Quarterly 41 (3): 475–504.
  3. . military.china.com. [2017-05-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07-27).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