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悅然

馬悅然瑞典语:,1924年6月6日-2019年10月17日),瑞典汉学家、瑞典學院院士、諾貝爾文學獎評審委員。[1]

马悦然
出生(1924-06-06)1924年6月6日
 瑞典延雪平
逝世2019年10月17日(2019歲-10歲-17)(95歲)
居住地 瑞典斯德哥尔摩
国籍 瑞典
职业汉学家、教授
配偶第一任:陈宁祖
第二任:陳文芬
亲属师傅:高本汉
学生:罗多弼
學術工作
主要領域汉学、中华文化

生平

1924年,马悦然出生于瑞典南部的延雪平

1946年,馬悅然考入斯德哥尔摩大学,做了瑞典学者高本汉的学生,1946年跟随老师高本汉学习古汉语和中国音韵学

1948年来到中国四川方言调查,1949年到中国西南,过塔尔寺,拜见活佛班禅额尔德尼

1950年代马悦然曾一度在瑞典驻中国大使馆任文化专员。

反右运动时期,马悦然在中国工作,目睹了这场政治文化风暴,他说:“杨绛女士的《干校六记》,钱锺书的《小引》和李锐的《无风之树》给我的印象非常深。这三个文本帮助我了解十年浩劫给我的第二祖国带来的不幸。”[2]

1958年,他離開中國前往教書,直到六年後回到瑞典。后来马悦然历任斯德哥尔摩大学东方语言学院中文系汉学教授和系主任,欧洲汉学协会会长。

1985年,马悦然当选为瑞典学院院士。

2019年10月17日,马悦然在家中离世,享年95岁。[3]

貢獻

馬悅然是諾貝爾文學獎評委中唯一精通中文的評委,他曾翻譯過《诗经》、《春秋繁露》、《西遊記》、《水滸傳》、《辛棄疾詞》、《道德经》等中国古典著作,亦翻譯了鲁迅高行健沈從文以及北岛的诗歌和李锐的小说等當代中文作品,致力于提升中國文學在國際的地位。

观点

  • 2004年,在被问道“中国人为什么至今没有拿到诺贝尔文学奖,难道中国文学和中国作家真落后于世界么?”时,马悦然说:“中国的好作家好作品多得是,但好的翻译太少了!”[4]
  • “如果上个世纪20年代有人能够翻译《彷徨》、《呐喊》,鲁迅早就得奖了。但鲁迅的作品只到30年代末才有人译成捷克文,等外文出版社推出杨宪益的英译本,已经是70年代了,鲁迅已不在人世。而诺贝尔奖是不颁给已去世的人的。”[4]
  • 1987年和1988年,沈从文两次被提名为诺贝尔文学奖候选人,1988年瑞典诺贝尔文学奖准备颁发给沈从文,1988年的5月10日,龙应台打电话告诉马悦然沈从文过世的消息,马悦然给中国驻瑞典大使馆文化秘书打电话确认消息,又给他的好友文化记者李辉打电话询问消息,最终确认沈从文过世了。[5]马悦然屡次想说服瑞典学院破例把诺奖授予死去的人,最后一次使出浑身解数劝说无效后,他哭着离开了会场。[6]

家庭

馬悅然第一任妻子是中国大陆籍陈宁祖,1996年陈宁祖去世。[7]1998年馬悅然與相差43歲的臺灣中國時報》記者陳文芬相识,2006年在瑞典小島上舉行露天婚禮。[8]

作品

  • 《另一种乡愁》,2002年,聯合文學,ISBN 9575223985;2004年,三联书店,ISBN 9787108020031。
  • 《俳句一百首》,2002年,聯合文學,ISBN 9575223985;2004年,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ISBN 7563346368。
  • 《我的老師高本漢:一位學者的肖像》,2009年,吉林出版集團,ISBN 9575223985。

相關人物

  • 高本汉(瑞典汉学家,馬悅然的老師)
  • 罗多弼(瑞典汉学家,馬悅然的學生)

参考资料

  1. 马悦然谈诺贝尔奖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亚太日报,2014年3月4日
  2. 李国涛. . 中华读书报. 2004-07-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年3月18日).
  3. . 澎湃新闻. 2019-10-17 [2019-10-18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年10月21日).
  4. 王洁明. . 参考消息特刊. 2004-12-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5-04-22).
  5. . 南方周末. 2007-10-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年10月13日).
  6. . 深圳商报. 2008-10-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年12月6日).
  7. 楼乘震. . 深圳晚报. 2005-11-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10-26).
  8. . 聯合報. 2006-07-29 [2019-06-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6-07).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