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来西亚经济

马来西亚經濟是指新興工業化國家马来西亚的經濟發展概況,該國為面向市場經濟的開放型經濟體[10][11],豐富的石油產量為其經濟啟動工業化提供支持。

马来西亚国產的寶騰汽車
刁曼岛海灘觀光區
馬來西亞經濟
(上)生物柴油廠、(左一)國油雙塔、(右一)檳城極樂寺、(左下)水果業、(右下)马六甲華人區、(底)伊斯蘭服裝展
貨幣令吉
財政年度1月至12月
貿易組織亞太經合組織(APEC)東盟(ASEAN)環印聯盟(IOR-ARC)世貿組織(WTO)
統計数据
國內生產總值
7,468億美元購買力平價,2014年估計)
3,369億美元(表面值,2014年估計)[1]
- 排名:第{{{rank}}}名
- 增長率:4.5%(2012年估計)
- 人均:16,922美元購買力平價,2012年估計)
10,304美元(表面值,2012年估計)
- 按產業分布:農業:11.9%、製造業:41.2%、服務業:46.8%(2012年估计)
通货膨胀1.9%(2012年估計)
1.7%(2012年估計)
43.1(2009年估計)
勞動力1,292萬人 (2012年估計)
- 按产业分布:農業:13%、製造業:36%、服務業:51%(2005年估計)
失業率3.2%(2012年估計)
主要產業馬來西亞半島橡膠棕櫚油提煉和生產、輕工業藥業、醫學科技、電子、開採和煉製、伐木、木材加工
沙巴-伐木、石油生產
砂拉越-農產品加工、石油生產和提煉、伐木
經商容易度12位[2]
對外贸易
出口1882亿美元(2017年估計([3]
出口貨品电子产品、化工产品、棕榈油、机器与机械零件、工业铁、液态天然气、石油、光学与科学仪器、橡胶等
主要出口夥伴 新加坡 14.5%
 中國 13.5%
 美國 9.5%
 日本 8.0%
 泰國 5.4%
 香港 5.1%
 印尼 3.7%
 印度 3.7%
 澳大利亚 3.5%
  3.1%(2017年估计)[4]
進口1634亿美元(2017年估计)[3]
進口貨品电子产品、化工产品、机器与机械零件、石油产品、工业铁、交通产品、金属产品、光学与科学仪器等
主要進口夥伴 中國 19.6%
 新加坡 11.1%
 美國 8.3%
 日本 7.6%
 中華民國 6.5%
 泰國 5.7%
 印尼 4.5%
  4.3%
 印度 3.2%
 德國 3.1%(2017年估计)[5]
外債2130亿美元(2017年12月31日估计)
公共財政
國債国内生产总值的55.8%(2017年估计)[6]
收入592億美元(2012年估计)
支出753億美元(2012年估计)
信貸評級
主要數據來源:美國中央情報局世界概況
除非另外說明,所有數據均以美元表示。

經濟政策

国油双峰塔景观及吉隆坡市中心的商业大楼群

吉隆坡稳定的宏观经济环境,维持在或低于3%的通货膨胀率失业率,加上其充足的外汇储备及较小的外债使类似1997年亚洲经济危机的经济萧条再次发生在马来西亚的可能性变得非常小。虽然如此,面对着竞争能力不足及高债务等问题的大企业为马来西亚经济远景带来负面影响。

马来西亚主要的股票市场馬來西亞股票交易所MASDAQ(科技股市)。

1981年至2003年馬哈迪·莫哈末擔任首相期間,馬來西亞經歷了快速的經濟成長[12]。由原先以農業為基礎的經濟,轉變為以製造業與工業為主的經濟,特別在電腦與消費性電器產品。在這段期間,馬來西亞的地理景觀也因著多項大型計畫而改變,其中包括國家石油公司雙峰塔(曾經是世界最高建築物,目前仍是全國最高的雙子星大樓)、吉隆坡國際機場(曾經是世界最佳機場)、南北大道(全国最长的收费高速公路也是全东南亚最长的)、雪邦国际赛道多媒体超级走廊、砂拉越巴貢水壩以及新的聯邦行政首都布城直轄區。1998年,亞洲金融危机使马来西亚的经济和政局严重受挫。馬哈迪在痛斥外汇投机客的同时,拒绝副首相安華以及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药方”,对货币进行管制。经济专家当时认为,外资将因此却步,马来西亚将會步入经济衰退期。然而,馬哈迪独树一帜的政策很快就见效,领导马来西亚走出金融危机的阴影,经济复苏步伐是當時受金融危机打击国家中最快的。1999年,经济增长率就接近危机前的水平,经济重新步入了稳步成长的轨道。

强项

  • 宝騰汽车在国内外的销量也与日俱增。
  • 钢铁重工业仍然是马来西亚的经济支柱之一。
  • 胶乳橡胶工业都是马来西亚的经济强项。
  • 马来西亚是世界上两大油棕生产国之一。
  • 马来西亚是世界上最大的磁盘驱动器生产国。

貨幣

經濟制度

傳統經濟制度

經濟數據

  • 国民生产总值
年份 国民生产总值
(单位:亿令吉)
1970年 125
1980年 514
1985年 720
1987年 747
1988年 858
1989年 967
1990年 1108
1991年 1235
1992年 1403
1993年 1548
1994年 1763

十個主要亞洲經濟體實質經濟成長率排名

排名南韓財政部與國際金融中心2013年報告
(2014年1月16日公佈)[13]
1中國(7.7%)
2菲律賓(7%)
3印尼(5.7%)
4印度(4.6%)
5馬來西亞(4.5%)
6新加坡(3.7%)
7香港(3%)
8泰國(3%)
9南韓(2.8%)
10台灣(2%)

参见

注释

  1. 5. Report for Selected Countries and Subjects
  2. . World Bank. [2012-10-22].
  3. . The World Factbook. 2017 [2018-06-20].
  4. . MATRADE. 2017 [2018-06-20].
  5. . MATRADE. 2017 [2018-06-20].
  6. World Economic Outlook Database, 2017
  7. . Standard & Poor's. [26 May 20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9-28).
  8. Rogers, Simon; Sedghi, Ami. . The Guardian. 15 April 2011 [31 May 20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12-25).
  9. . Malaysia Chronicle. 13 August 2013 [7 October 2013].
  10. Boulton, WilliaM; Pecht, Michael; Tucker, William; Wennberg, Sam. . Wtec.org. May 1997 [2010-11-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12-15).
  11. . Infernalramblings.com. [2010-11-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10-07).
  12. Anthony Spaeth. "Bound for Glory" 存檔,存档日期2009-03-17., Time, New York, 9 December 1996.
  13. . 中時電子報. [2014-01-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11-07).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