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樹忠勇公墓

高樹忠勇公墓
基本資訊
所在地  中華民國臺灣屏東縣高樹鄉東興村文昌路水圳旁
主神 忠勇公
例祭 清明

高樹忠勇公墓,是位於臺灣屏東縣高樹鄉東興村文昌路水圳旁的義民塚。

歷史

臺灣清治時期發生多次械鬥的東振新(今東興村)內的文昌路水圳旁,有一座墓碑文刻「追封褒忠東振新忠勇義士列公塚」以及「道光二年重修」的義民[1][2]

墓碑久經風化,字跡漫滅模糊[3]

1956年左右,曾第三次修建遷此墓[4]。該地原本是公墓區,後來住家後來建在附近[5]。民間傳說此墓是埋葬張丙事件、道光十二年(1832年)莊馬力襲擊新仔時陣亡的三十餘人,2002年11月計劃遷建時,地方鄉土文化人士為了解事實真象便予以開挖,只發現三顆頭顱,與傳說似有差異[4]

墓碑上重修年份也比莊馬力攻打的時間還要早。六堆文化研究學會挖掘此墓後,發現有兩塊義塚名碑刻寫立碑時間是乾隆乙未年,也就是乾隆四十年(1775年),因而推斷忠勇公的起源應該是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發生的黃教事件。可是,墓碑又有乾隆皇帝親封名號「褒忠」二字,也可能是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的林爽文事件。因此也有人推測,此墓所安葬的應該是黃教與林爽文事件合葬的六堆義勇[1][2]

此墓旁為水圳,雨季時經常面臨水患,因有人建議該為忠勇公立廟建祠[1][2][5]

祭祀

為了祭祀忠勇公,東振新的客家民楊連起、楊振紀、楊德秀等六十人,購置一甲多田產作為祭祀公業,名叫「義塚會」,又因在清明時節祭祀,故又稱為「清明會」,直到臺灣日治時期昭和年間因推動皇民化運動,被迫解散[6]

清明時祭祀忠勇公祭典完畢後,眾人要吃摻入一些細沙的粥。傳說曾經有一次粥內未放細沙,或放細沙卻不敢吃,瞬間大起風,驚嚇與會民眾,從此會餐時,粥內必放入大量細沙。在2010年恢復中斷多年的忠勇公祭典時,基於衛生考量,已改用芝麻代替細沙。[3][6]

東興村還以忠勇公義塚文化為主題,讓學童扛著祭拜所需物品的扁擔,從社區活動中心前往此塚祭拜,作為文化歷史中尋根與傳承[7]

參考

  1. 陳文霖. . 客家電視台. 2010-04-07 [2016-07-25] (中文(台灣)‎).
  2. 范家豪. . 《臺灣時報》. 2014-04-21 [2016-07-25] (中文(台灣)‎).
  3. 侯千絹. . 《自由時報》. 2010-04-06 [2016-07-25] (中文(台灣)‎).
  4. 曾中宜. . 旗山奇. [2016-07-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08-30) (中文(台灣)‎).
  5. 楊濡嘉. . 《聯合報》. 2001-08-30 (中文(台灣)‎).
  6. 陳文霖. . 客家電視台. 2010-04-07 [2016-07-25] (中文(台灣)‎).
  7. 羅欣貞. . 《自由時報》. 2014-11-12 [2016-07-25] (中文(台灣)‎).
维基共享资源中相关的多媒体资源:高樹忠勇公墓

外部連結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