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振麟
黃振麟(1926年10月18日-1992年12月13日[1][2][lower-alpha 1]),臺灣臺北人,為凝態物理學暨原子核物理學家。他在1952年至1955年之間曾經跟來自德國的物理學家沃爾夫岡·克洛爾共事研究,從比熱數據推導出固體聲子頻譜。黃振麟使用牛顿迭代法求解,根據波恩-卡曼理论由晶格动力学矩阵的久期方程導出固體頻譜,推展到三維的任何晶格的方法。這個方法是黃振麟獨創的,被譽為「不用電子計算機方法中最方便的方法」。1952年起,黃振麟連續四年以單一作者身份在《化学物理学报》和《物理評論》發表四篇論文,被認為是當時全球物理學界難得一見的成就,其中他在1955年於《物理評論》發表的論文是該刊物第一篇以臺灣為發表單位的論文。
黃振麟 | |
---|---|
1992年,正在退休餐會演講的黃振麟 | |
出生 | 日治臺灣臺北州臺北市萬華[1] | 1926年10月18日
逝世 | 1992年12月13日 臺灣臺北市 國立臺灣大學醫學院附設醫院 | (66歲)
国籍 | 中華民國 |
母校 | 國立臺灣大學 |
配偶 | 洪玉慧[1]:33 |
科学生涯 | |
研究领域 | 凝態物理學、原子核物理學 |
机构 | 國立臺灣大學物理學系 |
受影响于 | 沃爾夫岡·克洛爾 |
1962年2月,黃振麟自東京大學原子核研究所遊學返臺,並轉向原子核理論,與許雲基合作研究。到了1963年,中華民國物理學會成立,並開始發行《中華民國物理學刊》,黃振麟則擔任其首任總編輯。1966年9月,黃振麟接任臺大物理系系主任,並規劃於1969年成立博士班。黃振麟於1992年12月13日因肝病過世,享年66歲[2]。
生平
黃振麟於1926年10月18日出生於日治臺灣臺北州臺北市的萬華地區,為家中的長男[1]:33[2]。其父親黃坤池曾以賣文為生,並曾擔任里長,常為人排解糾紛,而黃振麟的母親則早逝[1]:33。黃振麟曾就讀於萬華的老松公學校[lower-alpha 2],並於1945年4月自臺北州立第二中學[lower-alpha 3]畢業,考入臺北帝國大學醫預科[1]:33[2]。然而,由於家境不足以付學費,黃振麟便選擇先休學至萬華的龍山國民學校[lower-alpha 4]任教[1]:33。同年10月,黃振麟復學,成為先修班的學生,並繼續在龍山國民學校兼職任教[1]:33。
1946年,黃振麟進入國立臺灣大學物理學系就讀,成為該系的第一屆學生。然而由於生病,使得他在該年10月再度休學,並於次年入學成為第二屆學生[1]:33[4]:155。1951年春,黃振麟與洪玉慧結為連理,並於該年6月從臺大物理系畢業,同時獲得理學士學位。同年8月,黃振麟成為了該系熱學實驗室的試用助教,協助指導大學生的實驗課程[1]:30。在這段期間,黃振麟從1952年起連續四年以單一作者身份在《化学物理学报》和《物理評論》發表四篇論文,被認為是當時全球物理學界難得一見的成就[1]:30[5][6][7][8]。黃振麟在這時運用手搖式計算機,進行超過6位有效位數的數值計算[1]:32。1954年8月,黃振麟成為正式助教[1]:32。
1955年,黃振麟修正了當時物理學界在計算晶格近似頻譜、推廣至簡單立方晶體時所普遍使用的的休斯頓法,利用插值法確定等頻譜線圖,避免了原本休斯頓法在高頻端的奇異點問題[1]:31[8][9]:103。這篇研究論文在1955年發表於《物理評論》,是臺灣本土學者在該刊物的第一篇論文[1]:32。黃振麟的結果與當時已知的頻譜分佈有著高度的吻合[9]:103。黃振麟也使用牛顿迭代法求解,根據波恩-卡曼理论由晶格动力学矩阵的久期方程導出固體頻譜,推展到三維的任何晶格的方法。這個方法是黃振麟獨創的,被譽為「不用電子計算機方法中最方便的方法」,在當時的臺灣物理學界引發震撼[10]:61。
1956年8月,黃振麟升任講師,並於1960年8月成為副教授[1]:32。1961年,黃振麟與許雲基等人一同獲得國際原子能委員會的補助,前往日本東海村原子能研究所進行為期二年的專題研究[4]:168,193。1962年2月,黃振麟從東京大學原子核研究所遊學返臺,隨後也轉向核物理理論方面的研究,並與許雲基組成研究團隊,協助分析原子核實驗數據[1]:32。在這段期間,黃振麟也在臺大物理系開授熱力學、古典場論與統計力學等課程[1]:32。
1963年,黃振麟發起建立中華民國物理學會,並擔任其發行刊物《中華民國物理學刊》之首任執行編輯,負責該刊物之出版與編輯事務[1]:32[2][11]:478。1966年,中華民國教育部成立「物理學名詞(增訂本)審查委員會」,原由方聲恆擔任主任委員,但後來因方聲恆生病而由黃振麟代理。從1967年5月的第一次會議到1970年12月全稿審查完成共計開會136次,經黃振麟做出最後的訂正之後,中華民國教育部於1971年12月公布,並由臺灣商務印書館發行,成為1970年代至1980年代臺灣的物理學相關名詞標準[12][11]:479,480。
1966年8月,黃振麟接任臺大物理系系主任,並於1971年7月卸任[13]。在這段期間,因為希望能讓物理學在臺灣生根,主張培養本土人才,他規劃於1969年成立臺大物理研究所博士班,為國立臺灣大學第12個博士班[1]:32[2]。黃振麟也在這段期間參與編撰初中與高中物理教科書,並編譯許多世界物理學的名著[1]:32[2]。然而,由於系內的紛擾,他於1981年8月再次出任系主任,並於1983年7月再次卸任[1]:33[13]。
黃振麟於1991年10月自臺大物理系退休。到了隔年冬季,臺大學生發起「光復臺大校園」運動,抗議狹小密集的校園空間,黃振麟也在此時搬離臺大宿舍[2]。不久,由於積勞成疾,黃振麟於1992年11月25日因腹痛而前往國立臺灣大學醫學院附設醫院住院檢查,並於1992年12月13日當地時間下午7時20分因肝病過世,享年66歲[1]:33[2]。
著作
黃振麟在擔任臺大物理系系主任之後,主編或參與編撰了許多物理學相關書籍[1]:32[2],例如1968年的《物理學 : 程序敎學法》[14]、1970年的《物理學自修叢書》[15]、以及1979年的《力學》[16]。他也翻譯了許多世界物理學的名著,例如1968年的《不息宇宙》[17]、1971年的《場與/或粒子》[18]、1972年的《狹義相對論與量子力學》[19]、1974年的《半導體物理導論》[20]、以及1979年的《那惠物理實驗指導》[21]和《統計熱物理學之基礎》[22]。
至於論文著作,則包含了分別於1952年、1953年與1954年發表在《化学物理学报》中的〈論由吸附數據計算得之擴散係數〉[5]、〈論由吸附數據計算得之擴散係數〉[6]、與〈簡單固體與彈性頻譜慣量矩的比熱〉[7]。而黃振麟在1955年發表於《物理評論》,也是臺灣本土學者在該刊物的第一篇論文,則是〈用以計算晶格頻率的修正休斯頓法〉[8]。他也在1962年於《化学物理学报》發表了〈晶格動力學中的頻率計算〉[23]。
另外,在黃振麟從日本遊學返臺,轉向核物理理論方面的研究之後,則是在《中華民國物理學刊》於1963年發表〈核多片相機之計數效率〉[24]、1972年發表〈由14.1百萬電子伏特中子引發之氖-20(n, α)與氧-17的反應〉[25]、1973年發表〈14.1百萬電子伏特下鈣-40(n, α)與氬-37的反應〉[26]、1974年發表〈14.1百萬電子伏特下碳-12(n, α0)與鈹-9反應的DWBA分析〉[27]、以及1976年發表〈14.1百萬電子伏特下硫-32(n, α)與矽-29反應之研究〉[28]。
註釋
- 1975年由中華民國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科學技術資料中心出版的《科技人名錄》記載為10月28日出生[3]。
- 今臺北市萬華區老松國民小學。
- 今臺北市立成功高級中學。
- 今臺北市萬華區龍山國民小學。
參考資料
- 黃暉理. . 一甲子-台灣大學物理系 1946~1970. 2006: 30–33 (中文(台灣)).
- 林修平. (PDF). 時空 (臺大物理系學生會). 1994, (27): 155 [2016-04-22].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13-12-15) (中文(台灣)).
- 沈曾新. . 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科學技術資料中心. 1975年6月: 252 (中文(台灣)).
- 張幸真. : 20. 2003-07-31 [2012-06-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6-28) (中文(台灣)).
- Jenn Lin Hwang. . J. Chem. Phys. (American Institute of Physics). 1952-01-08, 20: 1320 [2016-04-24]. doi:10.1063/1.17007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年4月24日) (英语).
- Jenn Lin Hwang. . J. Chem. Phys. (American Institute of Physics). 1952-11-13, 21: 168 [2016-04-24]. doi:10.1063/1.169858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年4月24日) (英语).
- Jenn Lin Hwang. . J. Chem. Phys. (American Institute of Physics). 1953-10-20, 22: 154 [2016-04-24]. doi:10.1063/1.173984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年4月24日) (英语).
- Jenn-Lin Hwang. . Phys. Rev. (American Physical Society). 1955-03-08, 99: 1098–1100 [2016-04-24]. doi:10.1103/PhysRev.99.109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4-24) (英语).
- A. A. Maradudin; E. W. Montroll; G. H. Weiss. . New York: Academic Press. 1963 [2016-04-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4-23) (英语).
- 林秀美. . 一甲子-台灣大學物理系 1946~1970. 2006: 39–72 (中文(台灣)).
- 陳卓. . . 中華民國國史館. 1996. ISBN 957-00-7348-9.
- 刘源俊. (PDF). 物理 (北京市: 中国物理学会). 2013-05-23, 42 (6): 436–437 [2016-04-23]. doi:10.7693/wl20130612.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16-04-23) (中文(中国大陆)).
- . 國立臺灣大學物理學系. [2016-04-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10-07).
- 黃振麟. . 徐氏基金會. 196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4-26).
- 黃振麟等. . 徐氏基金會. 1970 [2016-04-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4-26).
- 黃振麟. . 徐氏基金會. 1979 [2016-04-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4-26).
- Born, Max. . 黃振麟,黃慰慈同譯. 徐氏基金會. 1968 [2016-04-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4-26).
- Sen, Dipak Kumar. . 黃振麟,黃倉藝同譯. 維新. 1971 [2016-04-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4-26).
- Halpern, Francis R. . 黃振麟譯. 國立編譯館. 1972 [2016-04-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4-26).
- 半導體電子學敎育委員會. . 黃振麟譯. 徐氏基金會. 1974 [2016-04-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4-26).
- 那惠基金會. . 黃振麟譯. 徐氏基金會. 1979 [2016-04-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4-26).
- Reif, Frederick. . 黃振麟譯. 徐氏基金會. 1979 [2016-04-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4-26).
- Jenn Lin Hwang; Chen‐Show Wang. . J. Chem. Phys. (American Institute of Physics). 1962-03-05, 37: 1655 [2016-04-25]. doi:10.1063/1.173335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年4月25日) (英语).
- 黃家裕; 黃振麟; 許雲基; 戴運軌. . Chinese Journal of Physics (中華民國物理學會). 1963-10-01, 1 (2): 33–38 [2015-08-16]. doi:10.6122/CJP.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8-16) (英语).
- 林松雲; 許玉釧; 周木春; 黃家裕; 黃振麟; 許雲基. . Chinese Journal of Physics (中華民國物理學會). 1972-10-01, 10 (2): 69–75 [2015-08-16]. doi:10.6122/CJP.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8-16) (英语).
- 彭忠朝; 林松雲; 周木春; 許玉釧; 黃振麟; 許雲基. . Chinese Journal of Physics (中華民國物理學會). 1973-10-01, 11 (2): 119–129 [2015-08-16]. doi:10.6122/CJP.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8-16) (英语).
- 彭忠朝; 黃振麟; 許雲基. . Chinese Journal of Physics (中華民國物理學會). 1974-04-01, 12 (1): 52 [2015-08-16]. doi:10.6122/CJP.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8-16) (英语).
- 彭忠朝; 林松雲; 周木春; 許玉釧; 黃振麟; 許雲基. . Chinese Journal of Physics (中華民國物理學會). 1976-04-01, 14 (1): 62–66 [2015-08-16]. doi:10.6122/CJP.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8-16) (英语).
外部連結
- 國立臺灣大學物理學系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繁體中文)
教育職務 | ||
---|---|---|
國立臺灣大學物理學系 | ||
前任: 許雲基 |
系主任 1966年8月 ~ 1971年7月 |
繼任: 崔伯銓 |
前任: 鄭伯昆 |
系主任 1981年8月 ~ 1983年7月 |
繼任: 林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