黏菌綱
黏菌綱(ICZN:;ICBN:[1]),也稱為「真黏菌」或「非細胞黏菌」,是黏菌的一類,其物種皆為原生質體黏菌。本分類原為亞綱級分類單元,現已被升格為綱級,下領五個目、14個科、62個属和888個物种[2]。黏菌綱的代表物種有絨泡黏菌科的絨泡黏菌屬(Physarum),其特色是沒有單一細胞,而形成一整團的原生質[3]。其生活史可分為二倍體時期與單倍體時期。
黏菌綱 | |
---|---|
Badhamia utricularis (Physarales) | |
科学分类 | |
域: | 真核域 Eukaryota |
演化支: | 單鞭毛生物 Unikonta |
门: | 變形蟲門 Amoebozoa |
亚门: | 錐足亞門 Conosa |
下门: | 黏菌 Myxomycetes |
纲: | 黏菌綱 Myxogastria Macbride, 1899 |
目 | |
異名 | |
|
本綱的所有物種均經歷形態學上多個階段,包括微觀的單細胞階段、黏稠的肉眼可見多形態階段、以及子實體階段。儘管這些物種均為單細胞生物,聚集起來時可達至極大的闊度和重量,最高已知紀錄有1(3英尺3英寸)闊及20(44英磅)重[4]。
本綱物種分佈於全世界,但以溫帶地區較為常見,而且其生物多樣性在溫帶比極地、亞熱帶或熱帶更高。這些物種主要在開揚的森林裡發現,但也出現在極端氣候區域如荒漠裡,也曾於水下發現或被雪覆蓋。在某些樹的樹皮內亦曾發現,亦曾見於林冠。這些出現於林冠或樹皮內的黏菌,有個特定名稱叫「樹皮黏菌」()[5]。這些樹皮黏菌即使積聚起來也通常很細小。
參考文獻
- Baldauf SL, Doolittle WF. . Proc. Natl. Acad. Sci. U.S.A. October 1997, 94 (22): 12007–12. PMC 23686. PMID 9342353. doi:10.1073/pnas.94.22.12007.
- Kirk PM, Cannon PF, Minter DW, Stalpers JA. 10th. Wallingford: CABI. 2008: 765. ISBN 978-0-85199-826-8.
- majer. . 煎蛋网. 2019-04-26 [2019-04-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4-27) (中文(简体)).
- Ing, Bruce. . Slough, England: Richmond Pub. Co. 1999: 4. ISBN 978-0855462512.
- 陳雅芬. . 國立臺灣大學植物學系碩士論文. 1997, 85 (中文(繁體)).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