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山軍
黑山賊是东汉末年黄巾之乱隨後興起的變民勢力。當時有黑山、白波、黃龍、左校、牛角、五鹿、羝根、苦蝤、劉石、平漢、大洪、司隸、緣城、羅市、雷公、浮雲、飛燕、白爵、楊鳳、於毒等各起兵,勢力大的有二三萬人,小的亦有數千人。漢靈帝未能平定他們,只好遣使安撫,拜楊鳳為黑山校尉領諸山賊,給予舉孝廉及任計吏之權。但朝廷的軟弱態度,令變民各佔山為王的風氣有增無減。[1][2]
歷史
漢靈帝光和七年(184年),適逢黃巾起,常山真定人堵燕合聚少年為群盜,在山澤間轉攻,還真定,眾萬餘人。博陵人張牛角亦聚眾起事,自號將兵從事,與堵燕合。燕推牛角為帥,一起攻打鉅鹿郡癭陶縣。張牛角被箭重創將死,臨終時命令眾人今後跟從堵燕,告曰:「必以燕為帥。」堵燕遂改姓張。其後跟隨張燕的人眾越來越多,势力遍及常山、赵郡、中山、上党、河内等地的山谷,眾至百萬,號曰黑山。漢靈帝束手無策,河北諸郡為黑山賊所侵害。張燕遣人至京都向朝廷乞求投降,朝廷拜張燕為平難中郎將。[3][4]張燕後漸寇河內,逼近京師,於是出朱儁為河內太守,將家兵擊卻之。後來董卓專權,遷天子於長安,天下群雄並起,張燕遂以黑山勢力與豪傑相結。[5]
初平二年秋七月(191年),黑山贼于毒、白绕、眭固等十余万众略魏郡、东郡,王肱不能御,曹操引兵入东郡,击白绕于濮阳,破之。[6]
初平二年冬(191年),袁紹與公孫瓚爭冀州,爆發界橋之戰。張燕遣將杜長等助公孫瓚,與袁紹戰,為紹所敗,人眾稍散。[7]
袁绍因表曹操为东郡太守,治东武阳。初平三年春(192年),曹操军顿丘,毒等攻东武阳。曹操乃引兵西入山,攻毒等本屯。毒闻之,弃武阳还。曹操要击眭固,又击匈奴於夫罗于内黄,皆大破之。[8]
初平四年三月(193年),魏郡兵反,與黑山賊于毒等數萬人共覆鄴城,殺袁紹郡守栗成。原黑山賊陶升,自號「平漢將軍」,因不忍鄴城中的百姓受到傷害,於是獨反諸賊,將部眾踰西城入,閉府門,具車重,載袁紹家及諸衣冠在州內者,身自扞衛,送到斥丘。袁紹還,因屯斥丘,以陶升為建義中郎將。[9][10]
六月,袁紹出軍入朝歌鹿腸山蒼巖谷口,討于毒。圍攻五日,破之,斬于毒及長安所署任兾州牧壺壽,斬黑山賊眾萬餘級。[11]紹遂尋山北行,進擊諸賊左髭丈八等,皆斬之,又擊劉石、青牛角、黃龍、左校、郭大賢、李大目、於氐根等、復斬數萬級,皆屠其屯壁。[12]
張燕召集剩餘黑山軍,聯合南匈奴屠各、鴈門烏桓,與袁紹戰於常山。張燕精兵數萬,騎數千,袁紹此時亦得到呂布軍助戰,勢均力敵。呂布領健將成廉、魏越等數十騎馳突燕陣,一日或至三四,皆斬首而出。[13]連戰十餘日,燕兵死傷雖多,紹軍亦疲,遂各退。黑山軍元氣大傷,失去眾多山賊將領、軍馬不計其數,從此黑山之勢不復當年。
建安元年(196年),臧洪反袁绍,臧洪捨棄向附近的黃巾餘黨求援,而向黑山軍張燕請求發兵解圍,並以書信回覆袁紹說:閣下譏笑我期望以黑山為救兵,而沒考慮與黃巾聯合呢!加上飛燕之部屬全部聽受於王命。過去高祖取彭越於鉅野,光武創基業於綠林,最終能龍飛中興,以成帝業,如可輔佐君主中興成就帝業,又何須計較呢!何況我是親奉璽書,與他們行事的。[14]
建安四年(199年),黑山賊軍帥張燕遂與公孫續率兵十萬來救,但援兵還沒到。不料書信被袁紹軍截獲,袁紹軍遂將計就計,舉火誘公孫瓚出擊,公孫瓚以為救兵到了,率兵出擊。袁紹設伏兵襲擊公孫瓚,公孫瓚大敗,又回到城內堅守。袁紹軍於是掘地道到城樓下,毀壞其望樓,漸漸到達中央的土丘。公孫瓚自料必敗無疑,先殺掉自己的妻子兒女、姐妹,然後引火自焚。公孫續後為屠各所殺。[15]
建安十年(205年),张燕见袁氏败亡,冀州易主,遂遣使求佐王師,拜平北將軍;率眾到鄴城拜見曹操,封安國亭侯,邑五百戶。自此张燕率众归降曹操,黑山贼不复存在。[16]
黑山諸陣營
綜合《三國志張燕傳》分別引《九州春秋》《典略》《漢紀》以及《後漢書朱儁传》記載,黑山諸陣營活躍於常山真定、博陵、趙郡、中山、上黨、河內等地,諸山谷相連,眾至百萬人,並由黑山張燕統領諸山賊陣營。
以《九州春秋》為主要資料,再按其他記載作補充,共整合出24個陣營:
- 黑山
- 白波
- 黃龍
- 左校
- 大賢
- 牛角
- 白騎
- 五鹿
- 羝根
- 苦蝤 (苦唒)
- 劉石
- 平漢
- 大洪 (大計)
- 司隸
- 緣城 (掾哉)
- 羅市
- 雷公
- 浮雲
- 飛燕
- 白爵 (白雀)
- 楊鳳
- 於毒
- 白繞
- 畦固
- 《九州春秋》
黑山、白波、黃龍、左校、牛角、五鹿、羝根、苦蝤、劉石、平漢、大洪、司隸、緣城、羅市、雷公、浮雲、飛燕、白爵、楊鳳、於毒
- 《典略》
黑山、黃巾諸帥,本非冠蓋,自相號字,謂騎白馬者為張白騎,謂輕捷者為張飛燕,謂聲大者為張雷公,其饒須者則自稱於羝根,其眼大者自稱李大目。
- 張璠《漢紀》
左校、郭大賢、左髭丈八
- 《後漢書朱儁傳》
黑山、黃龍、白波、左校、郭大賢、於氐根、青牛角、張白騎、劉石、左髭丈八、平漢、大計、司隸、掾哉、雷公、浮雲、飛燕、白雀、楊鳳、於毒、五鹿、李大目、白繞、畦固、苦唒(《九州春秋》「大計」作「大洪」,「掾哉」作「緣城」。「苦唒」作「苦蝤」)
黑山將領
- 張牛角,博陵人。聚眾起事,自號將兵從事,與褚燕合。燕推牛角為帥,一起攻打癭陶。牛角為飛矢所中,被創且死,臨終時令眾奉燕,告曰:「必以燕為帥。」
- 张燕,常山真定人。黃巾起,燕合聚少年為群盜,在山澤間轉攻,還真定,眾萬餘人。主帥張牛角死,褚燕遵從牛角遺命統領部眾,重此改姓張。張燕剽捍捷速過人,故軍中號曰飛燕。其後人眾寢廣,常山、趙郡、中山、上黨、河內諸山谷皆相通,眾至百萬,號曰黑山。
- 孫輕、王當,黑山小帥孫輕、王當等,各以部眾從燕。
- 杜長,張燕派其率軍支援公孫瓚戰袁紹,被袁軍擊敗。
- 楊鳳,靈帝對黑山軍束手無策,於是遣使拜楊鳳為黑山校尉,領諸山賊,得舉孝廉計吏。後遂瀰漫,不可復數。(白波楊奉亦歸命朝廷,而二者讀音相近,或為同一人)
- 于毒,河南人。曾與曹操於東郡大戰及攻破袁紹的鄴城,最終被袁紹出兵討伐擊殺。
- 白繞,東郡之戰為曹操所敗。
- 眭固,字白兔。東郡之戰失敗後投張揚,張揚部下楊醜殺殺害張揚後率眾投曹操,被眭固擊殺,眭固欲改投袁紹,被曹操派史渙等於射犬擊殺。
- 郭大賢,郭泰,號大賢,起於白波。白波軍被李傕等所敗後,楊奉歸李傕。郭泰或於此時以大賢之號投奔黑山。
- 張白騎,即張晟,因愛騎白馬,號張白騎。於弘農叛亂,被征南将军马腾派遣校尉庞德讨伐,大破张白骑于两肴间。
- 張雷公,因聲音大,號張雷公。
- 李大目,因長有一雙大眼,號李大目。
- 于羝根,因饒鬚的特徵,號于羝根。
- 左髭丈八,為袁紹所擊敗。(左髭丈八名號古怪,最大可能性為"姓左,因咀上長有長鬚,號髭丈八。丈八或許是時人對長度一種形容詞,而非指真實的長度;另一種解讀是左是左右的左,左髭丈八的左邊臉上留有長鬚的特徵,因此為號;亦有可能是左髭、丈八是兩個不同的人。(參考俄何、燒戈的事例))
- 青牛角,為袁紹所擊敗。(張牛角於黑山建立前已中箭傷死亡,因此非同一人。)
- 黃龍,為袁紹所擊敗。
- 白雀,或與白爵是同一人。
- 浮雲,事跡不詳。
- 左校,為袁紹所擊敗。
- 劉石,為袁紹所擊敗。
- 陶升,號平漢,鄴城之戰保護了袁紹家屬及衣冠百姓,最後歸順袁紹。
- 大洪,《朱儁传》作"大計"。
- 苦蝤,無詳盡事跡。《朱儁传》“蝤”作“唒”,音才由反。
- 司隸、羅市、緣城,此三勢力應是以地方名作稱號,(如郭泰號大賢,起事於白波故以白波為號),此三勢力無其他事跡記載。
- 司隸,三河地區。
- 羅市,不詳。
- 緣城,《朱儁传》作“缘哉”
資料來源
- 《九州春秋》曰:張角之反也,黑山、白波、黃龍、左校、牛角、五鹿、羝根、苦蝤、劉石、平漢、大洪、司隸、緣城、羅市、雷公、浮雲、飛燕、白爵、楊鳳、於毒等各起兵,大者二三萬,小者不減數千。靈帝不能討,乃遣使拜楊鳳為黑山校尉,領諸山賊,得舉孝廉計吏。後遂瀰漫,不可復數。
- 《後漢書朱儁傳》自黃巾賊後,復有黑山、黃龍、白波、左校、郭大賢、于氐根、青牛角、張白騎、劉石、左髭丈八、平漢、大計、司隸、掾哉(《九州春秋》「大計」作「大洪」,「掾哉」作「緣城」。)、雷公、浮雲、飛燕、白雀、楊鳳、于毒、五鹿、李大目、白繞、畦固、苦唒之徒(《九州春秋》「唒」作「蝤」,音才由反。),並起山谷閒,不可勝數。其大聲者稱雷公,騎白馬者為張白騎,輕便者言飛燕,多髭者號于氐根(《左氏傳》曰:「于思于思,弃甲復來。」杜預注云:「于思,多須之貌也。」),大眼者為大目,如此稱號,各有所因。大者二三萬,小者六七千。
- 《三國志張燕傳》張燕,常山真定人也,本姓褚(堵)。黃巾起,燕合聚少年為群盜,在山澤間轉攻,還真定,眾萬餘人。博陵張牛角亦起眾,自號將兵從事,與燕合。燕推牛角為帥,俱攻癭陶。牛角為飛矢所中。被創且死,令眾奉燕,告曰:「必以燕為帥。」牛角死,眾奉燕,故改姓張。燕剽捍捷速過人,故軍中號曰飛燕。其後人眾寢廣,常山、趙郡、中山、上黨、河內諸山谷皆相通,其小帥孫輕、王當等,各以部眾從燕,眾至百萬,號曰黑山。靈帝不能征,河北諸郡被其害。燕遣人至京都乞降,拜燕平難中郎將。
- 《典略》曰:黑山、黃巾諸帥,本非冠蓋,自相號字,謂騎白馬者為張白騎,謂輕捷者為張飛燕,謂聲大者為張雷公,其饒須者則自稱於羝根,其眼大者自稱李大目。張璠《漢紀》云:又有左校、郭大賢、左髭丈八三部也。
- 《後漢書朱儁傳》賊帥常山人張燕,輕勇趫捷,故軍中號曰飛燕。善得士卒心,乃與中山、常山、趙郡、上黨、河內諸山谷寇賊更相交通,眾至百萬,號曰黑山賊。河北諸郡縣並被其害,朝廷不能討。燕乃遣使至京師,奏書乞降,遂拜燕平難中郎將,使領河北諸山谷事,歲得舉孝廉、計吏。燕後漸寇河內,逼近京師,於是出儁為河內太守,將家兵擊卻之。其後諸賊多為袁紹所定,事在〈紹傳〉。復拜儁為光祿大夫,轉屯騎,尋拜城門校尉、河南尹。
- 《三國志武帝紀》秋七月,袁紹脅韓馥,取兾州。黑山賊于毒、白繞、眭固等十餘萬衆略魏郡、東郡,王肱不能禦,太祖引兵入東郡,擊白繞於濮陽,破之。袁紹因表太祖為東郡太守,治東武陽。
- 《三國志張燕傳》袁绍与公孙瓒争冀州,燕遣将杜长助瓒,与绍战,为绍所败。
- 《三國志武帝紀》三年春,太祖軍頓丘,毒等攻東武陽。太祖乃引兵西入山,攻毒等本屯。《魏書》曰:諸將皆以為當還自救。太祖曰:「孫臏救趙而攻魏,耿弇欲走西安攻臨菑。使賊聞我西而還,武陽自解也;不還,我能敗其本屯,虜不能拔武陽必矣。」遂乃行。毒聞之,棄武陽還。太祖要擊眭固,又擊匈奴於夫羅於內黃,皆大破之。魏書曰:於夫羅者,南單于子也。中平中,發匈奴兵,於夫羅率以助漢。會本國反,殺南單于,於夫羅遂將其衆留中國。因天下撓亂,與西河白波賊合,破太原、河內,抄略諸郡為寇。
- 《三國志袁紹傳》:賊陶升者,故內黃小吏也,有善心,獨將部衆踰西城入,閉守州門,不內他賊,以車載紹家及諸衣冠在州內者,身自扞衞,送到斥丘乃還。紹到,遂屯斥丘,以陶升為建義中郎將。乃引軍入朝歌鹿場山蒼巖谷討於毒,圍攻五日,破之,斬毒及長安所署兾州牧壺壽。
- 《後漢書袁紹傳》:聞魏郡兵反,與黑山賊干毒等數萬人共覆鄴城,殺郡守。坐中客家在鄴者,皆憂怖失色,或起而啼泣,紹容貌自若,不改常度。賊有陶升者,自號「平漢將軍」,獨反諸賊,將部眾踰西城入,閉府門,具車重,載紹家及諸衣冠在州內者,身自扞衛,送到斥丘。紹還,因屯斥丘,以陶升為建義中郎將。
- 《三國志袁紹傳》:乃引軍入朝歌鹿場山蒼巖谷討於毒,圍攻五日,破之,斬毒及長安所署兾州牧壺壽。
- 《後漢書袁紹傳》:六月,紹乃出軍,入朝歌鹿腸山蒼巖谷口,討干毒。圍攻五日,破之,斬毒及其眾萬餘級。紹遂尋山北行,進擊諸賊左髭丈八等,皆斬之,又擊劉石、青牛角、黃龍、左校、郭大賢、李大目、于氐根等、復斬數萬級,皆屠其屯壁。遂與黑山賊張燕及四營屠各、鴈門烏桓戰於常山。燕精兵數萬,騎數千匹,連戰十餘日,燕兵死傷雖多,紹軍亦疲,遂各退。麴義自恃有功,驕縱不軌,紹召殺之,而并其眾。
- 《後漢書呂布傳》載:「布常御良馬,號曰赤菟,能馳城飛塹,與其健將成廉、魏越等數十騎馳突燕陣,一日或至三四,皆斬首而出」。
- 《三國志臧洪传》足下譏吾恃黑山以為救,獨不念黃巾之合從邪!加飛燕之屬悉以受王命矣。昔高祖取彭越於鉅野,光武創基兆於綠林,卒能龍飛中興,以成帝業,假苟可輔主興化,夫何嫌哉!況僕親奉璽書,與之從事。
- 《三國志公孫瓚傳》建安四年,紹悉軍圍之。瓚遣子求救於黑山賊,复欲自將突騎直出,傍西南山,擁黑山之眾,陸梁冀州,橫斷紹後。長史關靖說瓚曰:「今將軍將士,皆已土崩瓦解,其所以能相守持者,顧戀其居處老小,以將軍為主耳。將軍堅守曠日,袁紹要當自退;自退之後,四方之眾必復可合也。若將軍今舍之而去,軍無鎮重,易京之危,可立待也。將軍失本,孤在草野,何所成邪!」瓚遂止不出。救至,欲內外擊紹。遣人與子書,刻期兵至,舉火為應。紹侯者得其書,如期舉火。瓚以為救兵至,遂出欲戰。紹設伏擊,大破之,復還守。紹為地道,突壞其樓,稍至中京。瓚自知必敗,盡殺其妻子,乃自殺。
- 《三國志张燕传》:太祖将定冀州,燕遣使求佐王师,拜平北将军;率众诣邺,封安国亭侯,邑五百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