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飞船

()是一個由SpaceX公司開發的宇宙飞船,是第一款由私人企业开发并发射进入近地轨道并返回地球的宇宙飞船[5],是首款为国际空间站进行货运补给的私人航天企业宇宙飞船,[6],是目前唯一有下行运输能力的货运飞船,也是目前唯一实现重复使用的货运飞船。

龙飞船
SpaceX Dragon
2017年6月CRS-11任務期間逐漸接近國際太空站的龙飞船
製造者SpaceX
设计者Elon Musk
國家 美國
營運者SpaceX
應用把人类和货物的进入近地轨道 (民间宇宙飞行)[1]
国际空间站运送货物 (政府用)
技术指标
净重4,200(9,300英磅)[2]
载货到达国际空间站 3,310(7,300英磅),可以全部加压,全部非加压或两者之间。
返回载荷 3,310(7,300英磅),對於廢棄物可以全不加壓;或需返回地面時,加壓下最大 2,500(5,500英磅) 的負載。[3]
乘员0 (货运版本)
7 (Dragon V2 載人版本)
體積10立方(350立方英尺) 加压容量[4]
14立方(490立方英尺) 无加压容量[4]
34立方(1,200立方英尺) 无加压容量(包括延长部分)[4]
大小
长度6.1 米 (20 英尺)[2]
直径3.7 米 (12.1 feet)[2]
生产
狀態已退役
已建造14
已發射23
消失1
首次發射2010年12月8日(发射到第一轨道飞行)[5]
2012年5月22日(首次发射货物递送飞往国际空间站)[6]
最後發射2020年3月7日
相关飞行器
衍生產品
Dragon RCS
燃料四氧化二氮 / 一甲基肼[7]
龙飞船2号

龙飞船由SpaceX猎鹰9号运载火箭发射,SpaceX公司正在以该飞船为基础开发载人龙飞船[8]

NASA计划,载人龙飞船(龙飞船2号)于美国东部时间2020年5月27日16时33分搭载猎鹰9号火箭进行代号为猎鹰9号Demo2任务的首次载人飞行。NASA的两位宇航员于佛罗里达州肯尼迪航天中心发射。

历史

天龍號太空船是SpaceX於2006年3月3日提交給NASA商業軌道運輸服務方案的一部分。SpaceX的團隊在COTS方案中包括一系列的公司,如MD Robotics,建造移動維修系統的加拿大公司。

2006年8月16日,NASA宣佈SpaceX被選定與Kistler Aerospace共同發展國際空間站貨物服務。該計劃要求SpaceX的天龍號太空船於2008年至2010年之間進行試飛。SpaceX可能獲得高達2.78億美元,但必須符合NASA的里程碑进度。Kistler因未能履行其與NASA的義務,合同於2007年被終止。[9][10][11]於是,NASA決定重新授予其合同後的競爭。[12]2008年2月19日,NASA宣佈已選擇軌道科學公司(天鵝座宇宙飛船)作為合作夥件。[13]

NASA於2008年12月23日交付其貨物服務合同SpaceX。合同要求最低透過12航班運送20,000公斤以上的貨物到國際空間站。同時,合同可因應各選項,由16億美元增加至最高31億美元。[14]

美国东部时间2020年11月15日19时27分,龙飞船(龙飞船2号)从肯尼迪航天中心发射升空,本次任务目标是将4名宇航员送往国际空间站。参与这次代号“Crew-1”航天任务的四名宇航员分别是美国航天局宇航员迈克尔·霍普金斯维克多·格洛弗香农·沃克和日本宇宙航空研究开发机构的宇航员野口聪一。这是龙飞船首次执行常规商业载人航天任务[15]

設計

阿波罗飞船猎户座飞船和龙飞船大小对比。

天龍號太空船的外形是一個傳統的鈍錐形彈道膠囊設計,高6.1米,直径3.7米,加压舱段容积11立方米,非加压舱段容积为14立方米。起飞载重为6吨,返回载重为3吨,顶部设计有1.27米的正方形對接口,為俄國對接口的三倍面積,可以讓大型艙內實驗設備口可以通過。天龍號太空船装载了18個Draco姿态调整推进器,在兩個推進器失效中仍能正常飛行[16]

天龍號太空船由獵鷹9號運載火箭發射。[17],并使用国际空间站的太空站遙控系統来抓取天龍號太空船进行对接,這個方法避免了複雜的機載對接系統,如异体同构周边式对接系统(APAS-89)及低冲击对接系统(LIDS)。

发射记录

任務名稱 發射日期 (UTC) 備註 結果
SpX-C1 2010年12月8日[18] 龙飞船第一次发射,猎鹰9号的第二次发射 成功[5]
SpX-C2+ 2012年5月22日[6] 龙飞船第一次全功能发射, 第一次大气层外返回任务, 第一次向国际空间站的补给任务 成功[19]
SpaceX CRS-1 2012年10月8日[20][21][22] 成功[23]
SpaceX CRS-2 2013年3月1日[24][25] 最后一次使用猎鹰9号1.0版的发射 成功[24]
SpaceX CRS-3 2014年4月18日[26][27] 成功[28]
SpaceX CRS-4 2014年9月21日[29] 成功 [30]
SpaceX CRS-5 2015年1月10日[29] 成功
SpaceX CRS-6 2015年4月14日 成功
Dragon 2 Pad Abort Test 2015年5月6日 龙飞船载人型逃逸测试 成功[31]
SpaceX CRS-7 2015年6月28日[32] 升空到Max Q(最大動壓)不久後發生爆炸[33] 失败
SpaceX CRS-8 2016年4月9日[34] 国际空间站补给任务,獵鷹9號運載火箭完成世界上首次海上回收 成功[34]
SpaceX CRS-9 2016年7月18日[35] 成功将NASA对接系统(IDA-2)送至空间站。IDA-2将用于改造ISS对接口,以便商业载人飞船对接。 成功
SpaceX CRS-10 2017年2月19日 原计划2月18日发射,因二级TVC异常取消原计划。首次成功实现一级陆上回收。 成功
SpaceX CRS-11 2017年6月3日 首次成功重用修复的(并非回收的)龙飞船(来自CRS-4)。一级成功陆上回收。 成功
SpaceX CRS-12 2017年8月14日 首次使用 Block 4 版的 Falcon 9 火箭。最后一次使用新造的龙飞船(以后全部重用)。 成功
SpaceX CRS-13 2017年12月15日 2018年1月13日成功载货溅落。首次成功重用回收的龙飞船(来自CRS-11)。 成功
SpaceX CRS-14 2018年4月2日 成功
SpaceX CRS-15 2018年6月29日 成功
SpaceX CRS-16 2018年12月5日 成功
SpaceX CRS-17 2019年5月4日 成功
SpaceX CRS-18 2019年7月24日 成功
SpaceX CRS-19 2019年12月5日 成功
SpaceX CRS-20 2020年3月7日[36] Ninth reuse. Third capsule to make a third flight. Final launch of this Dragon version (Dragon 1), with future launches using Dragon 2.[37] 成功

参考资料

  1. (新闻稿). Hawthorne, California: SpaceX. 2006-09-08 [2011-12-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12-18).
  2. (PDF). [2010-12-09].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12-03-20).
  3. (PDF). [2014-11-08].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15-01-22).
  4. (PDF). Hawthorne, California: SpaceX. 2009-09-08 [2010-10-19].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11-01-04).
  5. Bates, Daniel. . Daily Mail. London. 2010-12-09 [2010-12-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12-01).
  6. . Space.com. 2012-05-22 [2014-11-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10-03).
  7. (PDF). Federal Aviation Administration. February 2012 [2013-02-08].
  8. 杨婷. . 新华网. 2014-05-30 [2016-04-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1-10).
  9. . Spaceflight Now. 2006-08-18 [2010-06-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12-18).
  10. . SpaceRef. 2006-08-18.
  11. Alan Boyle. . MSNBC. 2006-08-18 [2010-06-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12-18).
  12. . [2010-06-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12-18).
  13. . [2010-06-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02-28).
  14. . SpaceX. 2008-12-23 [2009-01-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07-21).
  15. . 新华社. 2020-11-16 [2020-11-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1-16) (中文).
  16. . SpaceX. 2007-12-10 [2007-12-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12-13).
  17. Jones Name, Thomas D., , Popular Mechanics, 2006-12, 183 (12): 31, ISSN 0032-4558
  18. . NASA. 2010-12-09 [2012-04-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10-25).
  19. . BBC. 2012-05-31 [2016-04-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10-03).
  20. . Spaceflight Now. 2012-08-31 [2012-09-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1-31).
  21. . Spaceflight Now. 2012-09-07 [2012-09-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6-09).
  22. . LiveScience. 2012-09-25 [2015-12-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1-30).
  23. . BBC. 2012-10-28 [2012-12-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9-25).
  24. . Space.com. 2013-03-01 [2013-03-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10-19).
  25. . Spaceflight Now. [2012-11-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1-31).
  26. . NASASpaceflight.com. 2014-04-04 [2014-04-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12-31).
  27. . new.livestream.com. [2014-04-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4-26).
  28. . SpaceVids.tv. 2014-04-18 [2014-04-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2-03).
  29. . spaceflightnow.com. [2014-08-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9-11).
  30. . [2015-12-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7-17).
  31. Clark, Stephen. . Spaceflight Now. 2015-05-06 [2015-05-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12-16).
  32. . spaceflightnow.com. [2015-02-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12-24).
  33. . 中央通訊社. 2015-06-28 [2015-06-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6-29).
  34. 刘寰. . 新华网. 2016-04-09 [2016-04-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4-24).
  35. . SpaceflightNow. [2016-06-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12-24).
  36. . [2020-01-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8-16).

外部連結

维基共享资源中相关的多媒体资源:龙飞船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