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87年12月教宗選舉

1187年12月教宗選舉額我略八世離世後舉行。樞機選出保祿·斯科拉里樞機為新教宗,他取名為「克勉三世」。

1187年12月
教宗選舉
代表宗座從缺的紋章
日期
1187年12月19日[1]
地點
比薩[2]
樞機團主要人員
樞機團團長康拉德·馮·維特爾斯巴赫樞機
總務樞機美利羅·拉·貝耶樞機
首席司鐸若望·孔蒂·德·阿納尼樞機
首席助祭加辛托·博波恩·柯西尼樞機
當選者
保祿·斯科拉里樞機
(取名号為克勉三世
1191年 

額我略八世離世和克勉三世當選

1187年12月17日,在位1個月27天的額我略八世比薩離世。2天後,於額我略八世離世時陪伴在側的各樞機進行選舉選出額我略的繼任人。除了參與選舉的樞機外,羅馬執政官利奧·德·毛努文多亦身在現場。第1輪投票裏樞機團選出蒂博樞機為新教宗,但是他拒絕出任該職。於是,樞機團在第2輪投票裏一致投票支持帕萊斯特里納主教保祿·斯科拉里樞機為教宗。斯科拉里樞機接受選舉結果並取名為「克勉三世」。[3]

參與選舉的樞機

額我略八世任內並沒有冊封任何樞機[4],而他離世時樞機團共有約20位樞機[5]。根據1187年12月發出的教宗詔書上簽署[6],當時可能有9位樞機[7]參與選舉。

姓名 出生地 領銜教區/堂區/執事區 冊封樞機日期 冊封者 備註
保祿·斯科拉里 羅馬 帕萊斯特里納羅馬城郊教區主教 1179年9月21日 亞歷山大三世 利伯略大殿總司鐸[註 1][8]
後來的教宗克勉三世
蒂博 法國 奧斯蒂亞羅馬城郊教區及
韋萊特里羅馬城郊教區主教
1184年 路爵三世
勞倫特·德·帕洛莫 佛羅倫斯附近的
帕洛莫
越台伯河的聖母大殿司鐸 1173年9月21日 亞歷山大三世
美利羅·拉·貝耶 比薩 聖若望及保祿堂司鐸 1185年3月16日 路爵三世 總務樞機
加辛托·博波恩·柯西尼 羅馬 希臘聖母堂執事 1144年12月22日 路爵二世 首席助祭、後來的教宗雷定三世
格拉齊亞諾·達·比薩 比薩 聖葛斯默和達彌盎聖殿執事 1178年3月4日 亞歷山大三世
奧塔維亞諾·迪·保利 羅馬 聖色爾爵及伯古斯堂執事 1182年12月18日 路爵三世 未來的奧斯蒂亞羅馬城郊教區及
韋萊特里羅馬城郊教區主教
[9]
伯多祿·戴安娜 皮亞琴察 卡斯洛的聖尼各老堂執事 1185年3月16日
奈傑爾·尼各老 不詳 維拉布洛聖喬治聖殿執事

上述9位樞機裏亞歷山大三世和路爵三世分別冊封了3位和5位樞機,而路爵二世則冊封了1位樞機。

缺席選舉的樞機

以下11位樞機有可能沒有參與選舉。

姓名 出生地 領銜教區/堂區/執事區 冊封樞機日期 冊封者 備註
康拉德·馮·維特爾斯巴赫 巴伐利亚 薩比娜羅馬城郊教區主教 1165年12月18日 亞歷山大三世 樞機團團長薩爾斯堡總主教外地樞機
亨利·德·馬爾恰克 法國的馬西城堡 阿爾巴諾羅馬城郊教區主教 1179年3月 駐德國宗座使節[10]
若望·孔蒂·德·阿納尼 阿納尼 聖馬爾谷聖殿司鐸 1158年或1159年 亞德四世 首席司鐸、未來的帕萊斯特里納主教[11]
魯杰羅·迪·聖塞韋里諾 聖塞韋里諾 聖尤西比奧堂司鐸 約1178年至1180年 亞歷山大三世 貝內文托總主教和外地樞機[12]
紀堯姆·柯斯·布蘭斯·敏斯 法國 聖撒比納聖殿司鐸 1179年3月 法蘭西王國國務卿[13]蘭斯總主教
外地樞機[14]
潘多爾福 盧卡 十二宗徒聖殿司鐸 1182年12月18日 路爵三世
阿爾比努斯 不詳 耶路撒冷聖十字聖殿司鐸 未來的阿爾巴諾羅馬城郊教區領銜主教[15]
艾德拉德·郭居靜 维罗纳 聖瑪策祿堂司鐸 1185年3月16日 未來的維羅納主教[16]
蘇非多 皮斯托亞 拉塔路聖母堂執事 1182年12月18日 駐法國宗座使節[17]
波波 羅馬 波斯利亞的聖安傑洛堂執事 駐法國宗座使節、
未來的波多-聖魯菲納主教[18]
赫拉爾·阿利色古尼 盧卡 聖亞德堂執事 羅馬教區代理主教[19]

上述11位缺席選舉的樞機裏亞歷山大三世和路爵三世分別冊封了3位和7位樞機,而亞德四世則冊封了1位樞機。

克勉三世加冕及後續

1188年1月7日,克勉三世被首席助祭加辛托·博波恩·柯西尼樞機加冕[註 2]。同年2月,克勉三世返回羅馬[20]

註釋

  1. 利伯略大殿即是現在天主教會4座特級宗座聖殿之一的聖母大殿。
  2. 有其他資料表示克勉三世於1187年12月20日正式就任教宗。[1]

腳註及參考書目

腳註

  1. John Paul Adams. . California State University Northridge. [2017-07-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03) (英语).
  2. Frederic J. Baumgartner. . Palgrave Macmillan. 2003: 34. ISBN 0-312-29463-8 (英语).
  3. Piazzoni, p. 175
  4. Salvador Miranda. . Florida International University. [2017-07-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9-19) (英语).
  5. Robinson, p. 44 & 87; Kartusch, p. 31.
  6. Jaffé, p. 528, 535-536
  7. Robinson, p. 44
  8. Salvador Miranda. . Florida International University. [2017-07-07].
  9. Salvador Miranda. . Florida International University. [2017-07-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05) (英语).
  10. Salvador Miranda. . Florida International University. [2017-07-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05) (英语).
  11. Salvador Miranda. . Florida International University. [2017-07-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4-08) (英语).
  12. Ganzer, pp. 129-131 no. 52
  13. Salvador Miranda. . Florida International University. [2017-07-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05) (英语).
  14. Ganzer, pp. 125-129 no. 51
  15. Salvador Miranda. . Florida International University. [2017-07-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2-01) (英语).
  16. Salvador Miranda. . Florida International University. [2017-07-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05) (英语).
  17. Salvador Miranda. . Florida International University. [2017-07-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2-01) (英语).
  18. Salvador Miranda. . Florida International University. [2017-07-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05) (英语).
  19. Salvador Miranda. . Florida International University. [2017-07-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05) (英语).
  20. Salvador Miranda. . Florida International University. [2017-07-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05) (英语).

參考書目

  • Jaffé, Philipp. . vol. II. Leipzig. 1888 (拉丁语).
  • Kartusch, Elfriede. . Wien. 1948 (德语).
  • Robinson, Ian Stuart. .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0. ISBN 0521264987 (英语).
  • Ganzer, Klaus. . Bibliothek des Deutschen Historischen Instituts in Rom. Tübingen: Max Niemeyer Verlag. 1963 (德语).
  • Piazzoni, Ambrogio. . Kraków: Wyd. M. 2003. ISBN 8372216487.

參見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