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大韓民國總統選舉

2007年大韓民國總統選舉已於2007年12月19日進行[1];是次選舉是為了選出新的一任大韓民國總統,亦是大韓民國1987年民主化以來的第五次總統直選。是次選舉結果於12月19日當日公布,在野的保守派大國家黨候選人李明博當選,結束自由派長達十年的統治,保守派的大國家黨重掌政權,大韓民國第二次和平實現政黨輪替

2007年大韓民國總統選舉

2007年12月19日
 
获提名人 李明博 鄭東泳 李會昌
政党 大國家黨 大統合民主新黨 无党籍
民選得票 11,492,389 6,174,681 3,559,963
得票率 48.7% 26.1% 15.1%

選票分佈

– 李明博得票較多 – 鄭東泳得票較多

– 李會昌得票較多

前任總統

盧武鉉
大統合民主新黨

當選總統

李明博
大國家黨

2007年大韓民國總統選舉的候選人海報

參選情況

韩国政府与政治
系列条目
第六共和国 · 韓國憲法

政治主题

  • 2007年6月17日,大韓民國第一位女總理韓明淑(한명숙)宣布將會競逐是屆的總統選舉。[2]
  • 此外,在野右翼大國家黨的前首爾市長李明博(이명박)以及國會議員、黨主席朴槿惠(박근혜)已經展開相關的選舉工程。
  • 8月20日,李明博以81,084票,險勝朴槿惠的78,632票,成為大國家黨總統候選人。[2]
  • 10月15日,執政黨大統合民主新黨宣佈由鄭東泳(정동영)以獲得輿論調查216,984票,領先於獲得168,799票的孫鶴圭(손학규)和獲得110,128票的李海瓚(이해찬),最終當選大統合民主新黨總統候選人[3]
  • 11月7日,曾經兩次參選南韓總統,代表強硬右派的前總理李會昌(이회창)退出大國家黨,並宣佈以獨立人士參選本屆總統選舉,預料會對目前當選呼聲最高的李明博構成威脅[4],但最後選情對李明博不受太大的影響,李明博以48.7%勝出,以大勝的姿態強勢重掌青瓦台,自由派結束長達十年的統治。

出口民調

調查單位 李明博 鄭東泳 李會昌
大國家黨 大統合民主新黨 無黨籍
MBC·KBS 50.3% 26.0% 13.5%
SBS 51.3% 25.0% 13.8%
YTN 49.0% 25.3% 12.7%
實際得票 48.7% 26.1% 15.1%

正式候選人

號次 候選人 [5] 政黨 票數 得票率 附註
1 鄭東泳 大統合民主新黨 6,174,681 26.1%
2 李明博 大國家黨 11,492,389 48.7% 當選
3 權永吉 民主勞動黨 712,121 3.0%
4 李仁濟 民主黨 160,708 0.7%
5 沈大平[6] 國民中心黨 退選
6 文國現 創造韓國黨 1,375,498 5.8%
7 鄭根謨 參主人聯合 15,380 0.1%
8 許京寧 經濟共和黨 96,756 0.4%
9 全寬 新時代眞人聯合 7,161 0.0%
10 琴民 韓國社會黨 18,223 0.1%
11 李壽成[7] 和合&跳躍爲國民連帶 退選
12 李會昌 獨立參選 3,559,963 15.1%

選舉情況

與前幾次的選舉的不同的是,由於這幾年韓國面臨通貨膨脹、房價高昂、貧富差距擴大、年輕人工作難找、失業率沒有改善、國家債務上升等問題,經濟議題幾乎主導整個選舉,朝鮮議題在韓國選舉的重要性大幅下滑。

大國黨提名的李明博CEO出身,具有商業背景,在首爾市長任內以整治清溪川成功而一舉成名,被許多人視為是整頓韓國經濟的理想人選,從參選開始民調跟聲望就居高不下。

執政黨提名的鄭東泳則因為受盧武鉉的低迷的民調跟聲勢影響,選情一直處於不甚樂觀的情況,鄭東泳更是直言盧武鉉拖累他的選情。

議題

北韓政策

李會昌表態參選時即批評李明博的北韓政策。李會昌說:「大國家黨候選人的北韓政策模棱兩可,宣稱將維持『陽光政策』,可是北韓試爆核武顯示這項政策失敗。」他說:「因為這樣的態度,我們無法期望防止北韓的核武災害,也無法確保朝鮮半島的和平。」

相關資料

  1. Schedule of 17th presidential election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Hangul 2002 format)
  2. (. [2007-07-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09-30).)
  3. . [2007-07-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09-30).
  4. http://news.yam.com/afp/international/200711/20071108931563.html 南韓前總理李會昌參選總統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搶食反對黨票源
  5. . [2007-12-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11-28).
  6. 在2007年12月3日宣布退選,並支持獨立參選的李會昌
  7. 2008年2月14日宣布退選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