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冠狀病毒來源爭議

2019冠狀病毒病疫情在中國武漢暴發以來,有關該病毒的來源一直是各界關注的焦點,也因此衍生出各種陰謀論錯誤資訊

就來源要求調查引發的爭議

中國拒絕獨立調查爭議

2020年4月,澳洲內政部長莫里森 (Scott Morrison)、外交部長佩恩(Marise Payne)及達頓(Peter Dutton)等均先後公開表示,由於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在世界各地造成嚴重災情,各國都應支持、且有義務調查中國的病毒源頭與傳播途徑。澳洲外長佩恩(Marise Payne)稱,調查需由世衞以外的獨立機制進行,調查範圍應包括病毒在中國的起源、應付病毒的方法,以及中國曾對外公開的資訊等。澳州衛生部長Greg Hunt亦表示,推動獨立調查是關乎澳洲以至全球利益,「當發生一場重大的全球性災難,而不進行調查,這看起來很奇怪。最終我們必須採取行動,不僅為了符合澳洲利益,而且符合全人類的福祉。[1]

針對澳洲倡導的國際獨立調查,中國外交部發言人耿爽則指控澳洲是從美國得到「某種消息」,然後進行「政治操弄」。[2]中國駐澳洲大使成競業接受澳洲媒體訪問時警告,中國消費者或因而杯葛澳洲產品。[1]

世界衛生組織駐華代表高力接受天空新聞訪問,表示世界衛生組織多次請求加入中國正進行的病毒源頭調查工作,但均被拒絕且未提供合理理由,而根據世界衛生組織掌握的資料,病毒是源自中國武漢,相信為自然產生,非人造。[3]

中國大陸媒體稱美国拒绝调查病毒起源争议

2020年6月8日,美国驻华大使馆推特账号发表美国国务卿蓬佩奥表态:美国和120多个国家支持调查COVID-19来源,让中国世界卫生大会5月18日的决议给个交代。但有中國大陸媒體指5月18日美國在世卫大会题为「COVID-19 response」的决议中沒有參與「调查病毒来源」的投票[4]。美國在5月29日才宣布中断与世卫组织的联系,有中國大陸媒體因此認為美国早就决定不会配合调查病毒起源。[5]

中國左右世界衛生組織調查

紐約時報報道,世卫组织的病毒起源研究分两个阶段展开。其中第一个阶段通过查看医院记录以及走访2019年12月的患者來確定首批患者,此外第一階段還包括调查跟踪武汉市场上銷售的野生动物和供应链。第一階段由中国科学家主导,外部人士对中国科学家的工作进行远程评审。第二阶段为国际专家与中国合作共同在动物宿主和中间宿主中寻找病毒。而世卫组织曾於2020年7月向中國派出兩名專家。這兩名專家始終未能前往武汉。當時中国官员還表示,2019年欧洲的污水系统中发现了COVID-19病毒,世卫组织应该在欧洲展开调查[6]

2021年1月初,世卫宣布一個10人世卫国际专家团準備前往中国追溯冠病大流行。不過1月5日,谭德塞证实,国际专家团的签证仍未获批,谭德塞本人感到非常失望[7]。1月14日,世卫組織的溯源專家被允許來華調查[8]

2021年2月12日,據《华尔街日报》援引世界卫生组织调查人员的话报导称,中国当局拒绝向WHO调查人员提供有关早期新冠病毒感染病例的原始个人数据,世界卫生组织调查人员認為,这些数据可以帮助调查人员确定病毒如何以及何时在中国开始传播[9]

美媒扭曲訪華世界衛生組織觀點

2021年2月13日,據香港媒體報導,世界衛生組織專家組成員彼得·達薩克和費舍爾(Thea K Fischer)在Twitter上指責美國媒體對自己的觀點進行扭曲及斷章取義以迎合之前媒體定下的結論,他們從中國方面得到重要的新數據,和中國方面有良好的合作,達薩克更點名批評《紐約時報》無恥[10][11]

病毒源頭争议

零号病人争议

美国网民卡罗尔·巴斯金2020年3月18日在推特上称:“我百分之百肯定,在2019年8月,我出现了类似流感的症状,这种情况持续了3周,但检测结果显示我得的不是流感。我想我是感染了冠狀病毒。这很糟糕,而且我还有哮喘。”[12][13]

英国一项基因研究发现,2019年年底嚴重急性呼吸綜合症冠狀病毒2型或已在全球迅速传播,并且仍在反复发生突变以不断适应其人类宿主。这项研究名为“Emergence of genomic diversity and recurrent mutations in SARS-CoV-2”,于当地时间5月5日以预校稿的形式在线发表在国际医学期刊《感染、遗传学和进化》(Infection, Genetics and Evolution)上。研究团队主要来自伦敦大学遗传学研究所,通讯作者为该所研究员弗朗索瓦·鲍卢克斯(François Balloux)。研究指出,从系统进化估计来看,嚴重急性呼吸綜合症冠狀病毒2型大流行开始的时间大概在2019年10月6日至2019年12月11日之间,这也大概是其从自然宿主进入人类社会的时间。[14][15]

2020年3月,按照中方报道,意大利知名医学专家朱塞佩·雷穆齐(Giuseppe Remuzzi)在接受美国媒体采访时曾表示,最早一些家庭医生就细心地发现,他们接触到的重症肺炎,跟普通流感不同。他们在10月、11月、12月就看到了这种病毒,因此这种病毒已经存在了很长时间。“这意味着在我们知道中国的疫情暴发之前,病毒至少就已经在意大利的伦巴第北部地区传播起来了。”事实上当时其原话是“听当地医生说早在11月就曾报告在老年人中出现奇怪的肺炎”,并没有说就是新冠肺炎。在接受泰晤士报的采访时,朱塞佩·雷穆齐本人表示“北京试图歪曲他的话来暗示病毒起源于意大利是政治宣传的教科书式案例”“他本人驳斥那些在中国媒体广泛流传的病毒源于他家乡的暗示”[16]

2020年3月25日,按照中方报道:“据意大利安莎社3月25日报道,在伦巴第大区卫生局协调下,14家研究中心在学术论文平台ArXiv上联合发表的论文显示,新型冠状病毒早在2020年1月1日就开始在伦巴第大区流行。英国《自然》杂志在其网站上评论称,新冠肺炎疫情在被发现前已在意大利发展了数个星期。也就是说,2019年12月新冠病毒就已在意大利”“活跃””。[17] 然而在其提及的论文中并找不到“新型冠状病毒早在2020年1月1日就开始在伦巴第大区流行”的任何论据。相反论文里写的很清楚“意大利的疫情最早发生在2020年2月20日”[18]

2020年5月3日,医学期刊《国际抗菌剂杂志》刊登题为《新冠病毒2019年12月底已在法国传播》的论文。研究人员选取14个2019年12月2日至2020年1月16日期间流感疾病(ILI)重症监护室病例,于4月6日至9日重新进行嚴重急性呼吸綜合症冠狀病毒2型核酸检测,发现一名42岁男子的样本呈阳性。该病例与中国缺乏关联,且在发病前没有外国旅行史,表明嚴重急性呼吸綜合症冠狀病毒2型2019年12月底已在法国传播。[19]

2020年5月4日,加拿大及英国皇家内科学院院士关玉莲(华裔)在央视连线中透露,美国加州三位没去过中国的新冠肺炎患者尸检结果表示,美国病例最早的感染时间或在去年10月。[20] 实际上这是中国媒体对于美国新闻的歪曲报道。华盛顿邮报的原文是“加利福尼亚卫生官员周二表示,至少有2月初和2月中旬死亡的人感染了这种新型冠状病毒,这预示着这种病毒可能比以前想象的早几周在美国传播并致命。”当时人们认为美国最早的冠状病毒死亡是在2月29日发生在西雅图郊区的华盛顿,而加州的尸检证明美国出现最早感染的时间要比2月29日早。这一新闻中的“早于普遍认为美国出现的首例”被中国媒体偷梁换柱报道为“早于中国出现的首例”[21]

2020年5月4日,新泽西州贝尔维尔市市长迈克尔·梅勒姆(Michael Melham)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提出一个毫无根据的说法,称自己在2019年11月可能就已感染新冠病毒。他相信自己在四个月前在大西洋城参加新泽西市政联盟会议时已被感染“要么在11月有[COVID-19],在任何人承认它在这里之前,或者我在1月,2月和3月得到了它,但是我没有症状,这对我来说这是非常不可能的”。除了1月下旬去波多黎各的旅行外,他最近几个月都没有旅行。他一个人住。美国公共卫生协会执行董事乔治·本杰明(Georges Benjamin)在三月告诉《今日美国》,“我们可能会发现这种疾病比我们想象的要早。”不过,本杰明还表示,冠状病毒最早在11月和12月到达是“合理的,但不太可能”。他说,“即使那样,早期病例也可能与去中国旅行有关,而且并不广泛。”本杰明的言论在中文报道中被删改成“我们最终会发现,新冠病毒的到来比我们想像的早得多。”[22][23]

法国东北部科尔马市阿尔贝·施魏策尔医院的米歇尔·施米特博士与他的研究团队检查了2019年年底拍摄的数千张胸部X光片,发现其中两张的影像与嚴重急性呼吸綜合症冠狀病毒2型的症状相似,这两次拍摄在11月16日和18日进行。[24]

2020年6月26日,西班牙巴塞羅那大學發表報告,大學腸道病毒小組的研究人員對當地廢水樣本做檢測,發現在2019年3月的樣本的中發現新冠病毒,比中國確認病毒早9個月,研究人員認為巴塞羅那當地旅游發達,其他地區可能有同樣的情況,將新冠病毒病誤認是流感或者其他呼吸道疾病[25]

2020年7月2日,巴西14位圣卡塔琳娜联邦大学的研究人员联名发布《2019年11月巴西圣卡塔琳娜下水道发现嚴重急性呼吸綜合症冠狀病毒2型》[26]的研究报告,他们在对巴西圣卡塔琳娜州首府弗洛里亚诺波利斯市2019年10月到2020年3月期间的下水道水样分析中发现,2019年11月份的下水道水样中存在嚴重急性呼吸綜合症冠狀病毒2型。这一发现比美洲大陆官方宣布的第一例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确诊病例,2020年1月21日美国确诊第一例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病例早两个月,比巴西政府宣布的2020年2月底出现的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确诊病例早了三个月[27][註 1]

2020年9月[註 2],英國某研究項目发现,2019年年底或已在全球传播,并且仍在反复发生突变以不断适应其人类宿主。这项研究名为“Emergence of genomic diversity and recurrent mutations in ”,发表在国际医学期刊《感染、遗传学和进化》(Infection, Genetics and Evolution)上。研究团队主要来自伦敦大学遗传学研究所,通讯作者为该所研究员弗朗索瓦·鲍卢克斯(François Balloux)。研究指出,从系统进化估计来看,SARS-CoV-2大流行开始的时间大概在2019年10月6日至2019年12月11日之间,这也大概是其从自然宿主进入人类社会的时间[28]

2020年11月11日,据米蘭國家腫瘤研究所發表的一項研究,研究人員在2019年9月至2020年3月參加肺癌篩檢人士身上取得的959個血液樣本中,尋找冠状病毒棘突蛋白受體結合區特定抗體。結果顯示,意大利在2019年9月採集的居民血液樣本中已測出新冠病毒抗體,這意味着冠状病毒在意大利的傳播時間可能要追溯至2019年夏季[29]

2020年11月23日,世卫组织在其官网上发布了当天冠状病毒病例行发布会的视频,世卫组织卫生紧急项目负责人迈克尔·瑞安在发布会上表示,冠状病毒有可能在很早时候,就在世界不同的地点和时间感染了一批人。而武汉只是病毒的发现地,并非源头[30]。他又表示已獲北京保證,將盡快安排國際專家組到武漢實地考察,以調查新冠病毒源頭[31]

2020年11月26日,哈勒大学医院病毒学家科库勒(Alexander Kekule)在德国电视二台一個以德国应对新冠措施为主题的節目中說,目前在世界传播的新冠病毒是首先出现在意大利的一种变异体,称之为G变异体(G-Variante),又說新冠病毒最初是来自中国,後來传播到意大利发生变异[32]

2020年11月25日,世衛專家稱冀重返武漢華南海鮮市場,以跟進新型冠狀病毒的最初感染個案,調查病毒如何可能由蝙蝠傳播給人類。世衛動物疾病專家恩布雷克說,團隊希望可以找到最初受感染的市場工人,因為他們對於可能從哪裏感染病毒,或掌握重要資訊,又說現在調查還不算晚。他又重申世衛和大部分科學家的觀點,指出沒有任何跡象顯示病毒是人工製造[31]

“CNN新聞播報畫面截圖”谣言

在社群網站上,一張美國CNN的新聞播報畫面的截圖在社交媒體流傳,發布該截圖的帖文宣稱「美國疾控中心確認首例武漢冠狀病毒的源頭來自美國」,然而畫面中的新聞標題原文是「CDC confirms first coronavirus case of "unknown" origin in U.S.」(美國疾控中心確診了首例無法確定病毒感染來源的嚴重急性呼吸綜合症冠狀病毒2型患者),可見有故意或非故意的翻譯錯誤。謠言圖流傳後,網易新聞、騰訊等平台都發布了辟謠文章指出CNN的報導主要內容,是美國2月26日確診的一名未與任何確診病例有過接觸、近期並未離開美國的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患者是美國首宗無法確定傳染途徑的患者[33]

「日本媒體朝日電視台稱嚴重急性呼吸綜合症冠狀病毒2型可能源自美國」

網上流傳一種說法,指《朝日電視台》報道宣稱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疫情最早可能在美國。據台灣事實查核中心查證,表明原始新聞並未提及「美國早在武漢之前已經嚴重急性呼吸綜合症冠狀病毒2型」[34]

「国际肾脏病协会前主席朱塞佩·雷穆齐稱嚴重急性呼吸綜合症冠狀病毒2型早在義大利傳播」

2020年3月21日,国际肾脏病协会前主席、意大利马里奥·内格里药理研究所主任朱塞佩·雷穆齐在接受美国全国公共广播电台访问时表示,他现在听到来自全科医生的消息,“他们记得见过这种奇怪的肺炎,非常严重,特别是在老年人中,在2019年12月乃至11月时”,“这意味着在我们知道中国疫情之前,病毒就至少已经在意大利伦巴第北部地区传播起来了”,又說「你根本不可能去與你並不知道存在的東西搏鬥」[35][36]。雷穆齊的言論被一些中國媒體解讀為「早於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疫情在中國前就已在義大利傳播」,相關報導被大量微信公眾號編輯轉載,更引發了有關「嚴重急性呼吸綜合症冠狀病毒2型是否源自義大利」的討論和想像[37]

3月25日,香港國際關係學者沈旭暉在臉書公開一名人士向雷穆齊作出的書面查詢,雷穆齊回信表示:「我唯一說過的是,一些全科醫生坦率地告訴我,他們注意到在11月底和12月的幾例嚴重的肺炎,這並不意外,因為大多數傳染病來自無症狀的人,他們很可能是在中國當局告知有疫情發生前從中國來的。」雷穆齐在信中附加了早前答覆記者問題的回答,當中提到:根據最近一期《自然醫學》中的一篇文章,有證據反映當前嚴重急性呼吸綜合症冠狀病毒2型來自蝙蝠和穿山甲;[38]武漢市場上有大量使用蝙蝠、穿山甲的商業活動記錄,這幾乎可以肯定是疫情的來源。雷穆齊又指,遺傳學已證實,病毒首先在武漢出現,它可能經過一段時間,再由中國向外蔓延;它其後通過中國人接觸德國人,再傳播到達意大利。他又懷疑早在10月底,武漢就可能已出現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感染[39][40]

雷穆齊隨後接受英國泰晤士報》的採訪中表示,中國官方的有關報導是「扭曲了他的用詞」,容易讓人認為病毒的來源是義大利,又批評相關做法是教科書式的「宣傳手段」。他又向義大利《羅馬日報》表示:「毫無疑問,這病毒是中國的。這次事件是大學教科書級別的例子,顯示出科學資料可以如何因為宣傳目的而被操弄。」[37]

「中國央視網轉譯稱美國科學家指武漢絕不是嚴重急性呼吸綜合症冠狀病毒2型源頭」

2020年3月29日,中國官方網體央視網引述美國杜蘭大學醫學院教授羅伯特·加里(Robert Garry)的分析,指「美國科學家稱武漢絕不是嚴重急性呼吸綜合症冠狀病毒2型源頭」。自由亞洲電台指,羅伯特·加里在接受美國廣播公司採訪時的原話是「很多人認為病毒來自武漢海鮮市場,但這是一個錯誤觀念,分析都指向了更早起源,那裡(海鮮市場)有一些病例,但絕不是該病毒源頭」。自由亞洲電台指,央視在翻譯原話時把句子中的「海鮮市場」寫成「武漢」,因此出現了「武漢絕不是嚴重急性呼吸綜合症冠狀病毒2型源頭」一說,又批評中國官媒繼錯誤引導意大利媒體指意大利疫情早於中國後,再次扭曲新聞來源。[41]

「全國政協劉迺強稱捷克專家指嚴重急性呼吸綜合症冠狀病毒2型源自美軍實驗室」

2020年4月6日,由全國政協劉迺強設立的臉書專頁時聞香港發佈帖子以「捷克分子生物學家強調:新冠病毒源自美軍實驗室」為標題的文章,內容提到捷克分子生物學家Soňa Peková博士在接受斯洛伐克電視台TA3訪問時詳細解釋,「她認為嚴重急性呼吸綜合症冠狀病毒2型起源於美國的實驗室,而不是在受感染的動物身上發現的自然突變,更不是來自中國的實驗室。」

香港調查性新聞通訊社傳真社對相關內容作出查證,經調查,傳真社發現一個名為「自由四川電台」的Twitter帳號曾於3月31日發文:「捷克著名分子生物學家Soňa Peková博士經過研究,認為新冠病毒起源於美國的實驗室,而非中國的實驗室。」該消息隨即於中國內地平台流傳。4月1日,台灣政論談話節目《新聞龍捲風》亦有播出相關內容,節目中時事評論員江中博談及:「她(Soňa Peková博士)認為新冠肺炎的病毒,就是新冠病毒COVID-19,是來自於美國。而且她說,這就是人為製造出來的,就可能是來自於你美國的實驗室。」傳真社又指出,「時聞香港」和「自由四川電台」均在帖子附上「報道原文」連結,然而該連結並非原文,而是香港媒體「Dimsum Daily」3月30日發佈的英文報道,內容引述Soňa Peková在電視台TA3的訪問中指,她有理由相信病毒源於實驗室,而非自然而生。其餘內容包括美國對病毒來源的取態,及病毒為美軍所製造的生化武器等猜測,均屬與Soňa Peková無關的作者的個人意見,而電視台TA3訪問Soňa Peková的片段中完全沒有提及過美國,也沒提及她估計病毒源於什麼國家的實驗室。傳真社隨後以電郵聯絡Soňa Peková求證,Soňa Peková直指報道是假的,又指從未說過或暗示過病毒可能源自任何美國的實驗室,又表示對於造假消息感到無奈[42]

「中國大陸與香港方面稱劍橋大學研究證明嚴重急性呼吸綜合症冠狀病毒2型源自美國」

4月8日,英國德國等地的科學家在《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發表一篇有關嚴重急性呼吸綜合症冠狀病毒2型的學術報告,該研究提到嚴重急性呼吸綜合症冠狀病毒2型的起源地可能並非武漢,且根據在160個來自世界各地的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病人身上,獲得的病毒基因排序顯示,病毒已經變種為3個類型,分別是「A」型、「B」型及「C」型。當中「A」類最接近蝙蝠身上的冠狀病毒,可被視為「爆發根源」,而「A」類型並非武漢大爆發的類型,而是在居住在武漢的美國人以及在美國、澳大利亞的病人身上發現。一些中國大陸平台微博知乎人民網等都有選擇性引述該研究,將之解讀成嚴重急性呼吸綜合症冠狀病毒2型「來自美國」或「不來自中國」後再被大量社交媒體轉載;另外,香港建制派議員陳穎欣則在其YouTube頻道發布一段題為「英國德國科學家新發現拆穿英美向中國索償陰謀,源頭為美澳?首宗去年9月出現?英美都心虛?」的影片,內容引述上述研究,宣稱指嚴重急性呼吸綜合症冠狀病毒2型源頭為美國澳洲,截至4月28日,該影片的觀看次數超過38萬[43][44]

對此,該研究的牽頭者劍橋大學遺傳學者彼得·福斯特在受訪時表示他的團體的研究被誤解,他指出可能是前往加拿大和北美的人攜帶了「A」型病毒,通過「奠基者效應」,它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都沒有被發現後再傳開去。後來「A」型病毒在美國就成了主要的類型,然而它並不意味着因為它是美國的多數類型,所以它就是來自美國,這是一個錯誤的結論。福斯特又肯定嚴重急性呼吸綜合症冠狀病毒2型的源頭在中國,指根據病毒的變種速度推算,該病毒有9成半機會在2019年9月中旬已經在中國南方的廣東出現,其後變種在武漢造成大流行,又指病毒來自美國或非洲安哥拉「A」類型在中國及東亞最多,而其他類型就大多數集中在武漢大爆發。福斯特又說「政治遊戲其實是阻礙了科學家」,呼籲國際停止將疫情政治化[45]。另外,香港調查性新聞通訊社傳真社對陳穎欣的有關影片作出調查,發現該影片斷章取義,曲解研究結果。彼得·福斯特博士回覆傳真社查詢時表明,該研究目的根本不是找嚴重急性呼吸綜合症冠狀病毒2型源頭,而是分析嚴重急性呼吸綜合症冠狀病毒2型怎樣隨時間變異、在人類間傳播。他亦表示有數據顯示病毒爆發初期的患者普遍是東亞人,特別是中國人,強烈說明嚴重急性呼吸綜合症冠狀病毒2型爆發初期在東亞人之間傳播[44]

「中國媒體轉述稱美軍核潛艇爆發個案證明嚴重急性呼吸綜合症冠狀病毒2型源自美國」

2020年,4月14號,中國大陸騰訊網發表一則標題為《真相浮出水面,美軍核潛艇發現病毒:2019年12月14日就已經出海》的新聞,文中指「感染病毒的美軍核潛艇是田納西號核潛艇,這艘核潛艇已經在海上航行119天了,剛剛才抵達美軍基策普-班戈核潛艇基地進行休整。發現病毒感染是在大約4月10日。」[46]

經調查性新聞通訊社傳真社查核文中引述的推特消息,發現有關消息見於4月13日推特帳號「sourireyan」發表的推文,指「田納西號戰略核潛艇有8名船員確診新冠病毒肺炎,由此證明病毒源自美國,因為艦上所有軍人離開陸地在海中執勤已119日」,該帳戶也未有正面回覆人們的查詢發對消息可靠性的質疑。傳真社記者進一步發現4月14日開始有更多談及SSBN-734田納西號的推文,主要內容包括:「核潛艇在海中執勤119日」、「潛艇上150名船員全被送院隔離」、「大批救護車包圍住潛艇靠岸的港口」、「病毒源自美國」、「《紐約時報》和Google刪除報道」等。在推特搜尋ssbn734、USS Tennessee、田納西號關鍵字可以找到有關田納西號船員確診的消息,在推特上搜尋田納西號的代號「ssbn734」,發現不少中英文的推文都以類似的句式,質疑嚴重急性呼吸綜合症冠狀病毒2型是如何走進在海中執勤119日的田納西號,同時又質疑《紐約時報》和Google刪除有關消息[46]

傳真社指出,根據美國海軍媒體USNI News於2月4日的報道,SSBN-734田納西號早已於2020年1月11日回到其於佐治亞州金斯灣海軍基地,因此該艦在海上執勤119日後在4月10日才發現病毒感染的說法並不可能。而翻查SSBN-734田納西號所屬的官方臉書專頁「Submarine Group Ten」,該艦在2020年3月6日舉行了指揮官輪替儀式,儀式全程公開在臉書直播,可見情況與網上流傳的消息不符。至於該騰訊網報道指現時田納西號「剛剛抵達美軍基策普-班戈核潛艇基地進行休整」,然而該美軍基地位於美國西岸西雅圖皮吉特灣,而根據美國海軍的官方資料及官方臉書專頁「Submarine Group Ten」,SSBN-734田納西號核潛艇的母港是在美國東南部佐治亞州母港金斯灣海軍基地。此外,美國海軍官方網誌上只見西奧多·羅斯福號航空母艦的疫情消息,沒有提及田納西號有確診個案[46]

「解放軍旗下網站承認是自己研發病毒武器」

1月26日,中国大陆民间军事網站西陸網刊文認為病毒是美国人工合成的,“可精准攻击华人”。之後網路轉發中,则出现衍生變形版本稱「解放軍旗下網站承認是自己研發病毒武器」,而2月初後西陸網已撤下該文章。台灣有記者追蹤闢謠此一消息,中華民國國防大學政戰學院中共軍事事務研究所副教授董慧明指出,其長期研究解放軍相關媒體通路曾出版〈中共軍事媒體外宣傳播策略之研究〉論文,以他的研究理解可以確定所謂西陸網與解放軍無關,而是北京廣典科技公司旗下一個軍事愛好者網站,最多算是偏向愛國主義的網站,消息也幾乎是轉載來源,本身原創採訪或調查甚少。[47]西陸網原文其實來自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科學院軍事醫學研究院國家應急防控藥物工程技術研究中心鐘武研究員和中科院分子植物卓越中心合成生物學重點實驗室李軒研究員於1月21日的論文,於《中國科學:生命科學》期刊發表的英文版本,這項研究提到嚴重急性呼吸綜合症冠狀病毒2型是人造的,充分比較嚴重急性呼吸綜合症冠狀病毒2型與SARS病毒的不同。其結論是意大利军方「替換了」冠狀病毒4個關鍵氨基酸[47]但結構並沒變化,二者RBD結構域的3D結構幾乎相同。很容易把人誤導為是SARS病毒而走入誤區。其「替換了」三字只是一種類似擬人用語也可能是英語版翻譯問題,原意是新病毒自己演化中換掉了或差異化了4個氨基酸,長庚大學新興病毒感染研究中心主任施信如指出這論文原始研究目標是發現嚴重急性呼吸綜合症冠狀病毒2型與SARS冠狀病毒的3D結構幾乎一樣,但有四處不同因此質疑其感染人體ACE2分子的能力,當時還處於嚴重急性呼吸綜合症冠狀病毒2型發現初期的混沌階段。但3D結構模擬與計算發現它還是有感染人體的能力,只是損害力由於這四個點位不同而低於SARS。這才是整篇論文的主旨,根本沒提到任何基因武器攻擊的語句。[47]

「華裔科學家從加拿大偷病毒」

而據《星島日報》報道,有陰謀論聲稱嚴重急性呼吸綜合症冠狀病毒2型是中國間諜從温尼伯國家微生物實驗室偷走,送去中國科學院武漢國家生物安全實驗室抖音上的陰謀論影片更有35萬人次觀看[48]。1月28日,加拿大公共衛生局出面否認这一則「毫無事實根據」的網傳陰謀論[48]英國廣播公司(BBC)指,這則陰謀論歪曲了加拿大廣播公司(CBC)的一則報道,CBC其後亦澄清網上流傳的說法沒有事實根據[49]。2月4日,生前曾一度从事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研究的加拿大病毒學专家弗兰克·普勒默肯尼亞開會時突然死亡[50],其死因並沒有被公布。有人認為他領導的加拿大P4實驗室国家微生物实验室,是中國學者邱香果夫婦在2019年8月被指控參與千人計劃犯下間諜罪的地點,所以兩者有關[51]。2月5日英國廣播公司(BBC)訪問美國羅格斯大學生物學家理查德·埃布萊特,他認為現時無任何證據顯示嚴重急性呼吸綜合症冠狀病毒2型經過人工改造,同時補充稱不代表可以「完全排除」德国柏林夏里特医学院病毒研究所病毒泄漏事故進入人群的可能性[52]

「病毒是武汉实验室泄露的生化武器」

2020年1月31日,美国共和党参议员汤姆·科顿,認為嚴重急性呼吸綜合症冠狀病毒2型是武汉实验室泄露的生化武器。他要求美国政府立刻封杀中国,并要求所有美国人逃离中国。英國廣播公司(BBC)同時報道,網上亦聲稱嚴重急性呼吸綜合症冠狀病毒2型是中國科學院武漢病毒研究所外洩的秘密生物武器,或是英國幾年前即知悉病毒,且有疫苗專利,病毒是有人故意散播[49]。2月9日,中华人民共和国驻美国大使崔天凯在接受哥伦比亚广播公司《面向全民》节目访问。在被问及“对美参议院军事委员会参议员汤姆·科顿有关病毒可能来自中国生物战计划的指控”时,崔天凯表示,“捕风捉影、造谣传谣是极其危险和有害的。这不但会引起恐慌,还会助长种族歧视和排外情绪,破坏我们抗击疫情的共同努力。猜测和谣言当然会有,还有人说这些病毒是来自美方军事实验室而不是中国的,类似的疯狂言论我们怎么能相信?至于病毒到底从何而来,我们仍在寻找,初步调查研究认为很有可能来源于某些动物,我们必须作进一步研究[53]。”英国广播公司(BBC)指,有關中國實驗室外洩病毒的報道大多源自《華盛頓時報》(非《華盛頓郵報》)的文章,文章稱是引述不知名「以色列前情報官員」的說法但未提供證據,這名「前情報官」亦在文章中表示無證據顯示發生過這類洩漏;而英國珀布賴特研究所研究的冠狀病毒是與僅感染禽鳥的禽鳥支氣管感染病毒有關,和嚴重急性呼吸綜合症冠狀病毒2型無任何關係[49]now新聞台形容這些陰謀論是毫無事實根據[54]

「本庶佑稱嚴重急性呼吸綜合症冠狀病毒2型為人工製造」

据日媒報導,網路社群上有人假借本庶佑之名通過英語、印地語等語言傳播「嚴重急性呼吸綜合症冠狀病毒2型是人工製造的」等虛假消息,並稱本庶佑曾在武漢工作。對此,本庶佑與京都大學發表聲明,斥責這些消息均為虛假信息。[55]

趙立堅宣稱病毒由美國傳入中國

病毒非中國起源論

德国生物安全研究所(Biosecurity Research)所长亚历山大·凯库勒(Alexander Kekulé)於2020年11月表示COVID-19病毒最早出現在中國,不過現今全球大部分病毒是中國傳至意大利經變異過的病毒[56]。凯库勒的這番話被中國媒體中国环球电视网曲解成「全球疫情起点是意大利北部」。凯库勒得知中國媒體的曲解報道後直指中國媒體是在宣傳。中國網民看到了亚历山大·凯库勒被曲解後的言論後讚揚亚历山大·凯库勒[57]

中国疾病控制中心前首席流行病学家曾光11月24日通過《环球时报》也表示病毒很有可能在武汉发现之前就曾在多个地方共存过。此外有中国科学家在《柳叶刀》预印刊發表文章,推斷COVID-19病毒最早发生人与人之间传播的地点可能为印度次大陆。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流行病学首席专家吴尊友表示,疫情源頭可能來自於進口的冷凍食品[58][57]

世卫组织紧急项目执行主任迈克尔·瑞安表示,有必要对病毒如何从动物传播到人身上进行严格调查。首先要調查的地方就是发现首批病例的中国武汉。不過中国新闻媒体宣称瑞安表示「在武汉发现COVID-19之前病毒已在世界其他地方存在」。几天后瑞安表示,COVID-19病毒起源于中国以外的说法是一種推测[59]。中国官方媒体没有对瑞安的回應进行报道[57]

德國之聲指出,一旦学术界对疫情初始线索有非來自於中國武漢的新发现或假设,中国媒体就會大量片面或断章取义引用[60]

參見

資料來源

  1. 中國境內最早出現關於此條新聞来源於央视新闻客户端,2020-07-03發布,沒有原文出處(葡萄牙語或英語)
  2. 此段引述来源于Infection, Genetics and Evolution(中文:感染、遗传和进化)期刊,此期刊采用先网上收稿后排期出刊的形式,因而此日期仅代表论文计划发表于的期刊期数(比如引注出处为2020年9月第83卷),尊重原文出处,不予更改;根据期刊网站所述,本论文的预印本于2020年5月5日上线
  1. . [2020-04-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5-03).
  2. . Now 新聞. [2020-05-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5-05) (中文(香港)‎).
  3. . 新浪. [2020-06-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6-24) (中文(中国大陆)‎).
  4. . 网易. [2020-06-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6-14) (中文(中国大陆)‎).
  5. . 紐約時報. [2020-12-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1-21).
  6. .
  7. .
  8. .
  9. . 明報. [2021-02-15] (中文(繁體)‎).
  10. . 香港電台. 2021-02-14 [2021-02-15] (中文(繁體)‎).
  11. . Twitter@Carole Ididdat Baskins. [2020-06-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3-17) (英语).
  12. . 环球视野. [2020-06-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0-31).
  13. 澎湃新闻. . 凤凰网. [2020-06-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6-23).
  14. . 第一财经. [2020-06-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6-22).
  15. . 泰晤士报.
  16. . 京报网. [2020-06-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5-13).
  17. . arXiv.
  18. .
  19. . 京报网. [2020-06-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5-13).
  20. . 华盛顿邮报.
  21. . 新泽西新闻.
  22. . 搜狐.
  23. . 京报网. [2020-06-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6-22).
  24. 許懿安. . 香港01. 2020-06-27 [2020-10-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2-16) (中文(香港)‎).
  25. Fongato, G. . medRxiv preprint. 2020-06-01 [2020-08-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9-01).
  26. . www.chinanews.com. [2020-07-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7-19).
  27. van Dorp, Lucy; Acman, Mislav; Richard, Damien; Shaw, Liam P.; Ford, Charlotte E.; Ormond, Louise; Owen, Christopher J.; Pang, Juanita; Tan, Cedric C. S.; Boshier, Florencia A. T.; Ortiz, Arturo Torres; Balloux, François. . Infection, Genetics and Evolution. 2020-09-01, 83: 104351 [2020-07-17]. ISSN 1567-1348. doi:10.1016/j.meegid.2020.10435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5-12) (英语).
  28. . 香港01. 2020-11-16 [2020-11-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1-12) (中文(香港)‎).
  29. . 海外网. 2020-11-25 [2020-11-25].
  30. . 香港電台. 2020-11-25.
  31. . 德國之聲. 2020-11-30 [2020-11-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1-12).
  32. 雨涵. . 德國之聲. [2020-03-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3-02).
  33. . 關鍵評論. 2020-03-13 [2020-04-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3-22).
  34. SYLVIA POGGIOLI. . NPR News. DC. [2020-03-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3-20) (美国英语).
  35. . 新浪網台湾站. 2020-03-21.
  36. 任琛. . 2020-03-27.
  37. Kristian G. Andersen; W. Ian Lipkin; Edward C. Holmes; Robert F. Garry; Andrew Rambaut. . 《自然醫學》. 2020-03-17 [2020-04-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3-20).
  38. 費風. . 香港經濟日報. 2020-03-25 [2020-03-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3-25).
  39. 沈旭暉. . Facebook. 堅離地城:沈旭暉國際生活台 Simon's Glos World. 2020-03-25 [2020-03-25].
  40. . 自由亞洲電台. 2020-03-30.
  41. . Yahoo HK. 2020-04-10.
  42. . 法國廣播電台. 2020-04-16 [2020-04-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4-24).
  43. . FactWire. 2020-04-28.
  44. . 自由亞洲電台. 2020-04-16 [2020-04-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4-17).
  45. . 傳真社. 2020-04-16 [2020-04-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6-12).
  46. . [2020-02-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2-17).
  47. . Sing Tao Daily 星島日報加拿大. 2020-01-28 (中文(台灣)‎).
  48. . BBC News 中文. 2020-01-29 [2020-02-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2-20) (中文(繁體)‎).
  49. . BBC News. 2020-02-05 [2020-02-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2-13) (英国英语).
  50. . RFI - 法國國際廣播電台. 2020-02-10 [2020-02-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2-14) (中文(繁體)‎).
  51. . BBC News 中文. 2020-02-05 [2020-02-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2-20) (中文(繁體)‎).
  52. 驻美大使馆. . 中国驻美国大使馆. 华盛顿. [2020-03-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3-29) (中文(中国大陆)‎).
  53. . Now 新聞. [2020-02-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1-29) (中文(香港)‎).
  54. . 京都大學. [2020-04-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4-29) (日语).
  55. . 德國之聲. [2020-11-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1-12).
  56. . 紐約時報中文網. [2020-12-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1-23).
  57. . 第一財經/中紀委. [2020-12-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1-20).
  58. . 德國之聲. [2020-12-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1-06).
  59. . 德國之聲. [2020-12-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2-19).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