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reless Whisper

無心的呢喃》(Careless Whisper)是1984年7月英國前雙人男子樂團威猛樂隊(Wham!)發行,但由喬治·麥可(George Michael)獨唱的單曲,此單曲在英美兩地都獲得3週冠軍,更一舉成為1985年美國告示牌排行榜》最佳年度單曲[1][2]。《無心的呢喃》儼然已成為喬治·麥可招牌曲目,它也是能夠代表1980年代抒情歌曲的超級經典之一。

無心的呢喃
Careless Whisper
喬治·麥可單曲
收錄於專輯炒熱它
发行日期
格式12" maxi,7" single,錄音帶,CD
录制时间1984年
类型流行音樂, 靈魂樂, 爵士樂, 軟式搖滾
时长
  • 6:30 (專輯版本)
  • 5:04 (單曲版本)
唱片公司哥倫比亞唱片公司
词曲喬治·麥可,安德魯·瑞吉里
喬治·麥可

內容

歌曲簡介

〈無心的呢喃〉收錄於威猛樂隊(Wham!)第二張專輯《炒熱它》(Make It Big)中,詞曲出自喬治·麥可和安德魯·瑞吉里(Andrew Ridgeley)兩人之手,喬治·麥可和安德魯在高中時期就已認識,由於兩人都熱愛音樂因此很快成為死黨,喬治·麥可寫下這首歌曲時只有17歲,這首堪稱1980年代最經典的情歌代表,大部分歌迷都將印象放在薩克斯風的開頭,事實上這是唱片公司用為了廣告宣傳而重新剪輯的版本,長度大約5分鐘左右,但完整歌曲版本的時間其實長達6分半鐘,而且這兩種版本在前奏和間奏部分明顯不同。〈無心的呢喃〉在推出後獲得廣大迴響,立刻紅遍全球,不過這首歌曲的作者兼主唱喬治·麥可在日後接受記者訪問時,他卻表示對這首歌曲不是很滿意,他覺得還可以寫得更好[3][4]

歌詞背景

這是描述一個劈腿族男子的故事。一位多情男子擁有著兩個女友,正宮女友因為朋友之間「無心的呢喃」而知道了這個秘密,卻故意不表態,而男子也得知正宮知情了,卻不敢誠實以對,兩人一起跳舞,但心照不宣,男子跳舞時在心中向正宮女友懺悔,並認為接下來即將會失去正宮女友。

商業成績

〈無心的呢喃〉在1984年7月24日推出單曲,7月29日隨即進入英國單曲排行榜,首週成績為第12名,8月12日登上冠軍並蟬連了3週,在榜內共停留了23週。當時威猛樂隊在英美兩地發行單曲的時間不同,以同一首單曲而言,英國會比美國提早約半年推出。〈無心的呢喃〉在英國單曲榜摘冠半年後,相繼的在美國單曲榜掄元,1984年12月22日此曲進入美國告示牌單曲榜,首週成績為第37名,是該週新上榜單曲中成績最高的,1985年2月16日這首單曲登上榜首並蟬連了3週冠軍,在該榜內共停留了21週[5][6][7][8]

〈無心的呢喃〉在美英兩地都獲得3週冠軍,但在這首冠軍單曲的主唱歸屬上,美英雙方排行榜各有著不同的規定。主因是因為〈無心的呢喃〉這首單曲是收錄於轟!合唱團的專輯《炒熱它》當中,雖然整首歌曲由喬治·麥可個人獨唱,但是在推出這首單曲時他並未表明是脫團單飛,因此這首冠軍歌曲該歸團體擁有還是個人擁有,美英的排行榜有著不同的判定結果。美國告示牌的判定標準很簡單,單曲出自哪一張專輯就算是該團體所擁有,因此美國《告示牌排行榜認定〈無心的呢喃〉是屬於「轟!合唱團」的冠軍單曲,而非喬治·麥可的個人單曲。這首單曲在美國地區已銷售出1百萬張,成為1白金單曲,在美國唱片業協會(RIAA)的官網認證資料,這亦是屬於「轟!合唱團」的歌曲[9][10][11]英國單曲排行榜認定〈無心的呢喃〉為喬治·麥可個人的冠軍單曲,而不是屬於「轟!合唱團」的歌曲。原因是因為這首歌曲不但是由喬治·麥可獨唱,也是由他個人獨立製作完成,雖然是收錄在團體的專輯當中,但英國排行榜官網認定這樣的音樂作品屬於個人擁有,〈無心的呢喃〉也成為喬治·麥可個人首支全英冠軍單曲。

1985年是「轟!合唱團」在西洋樂壇大放光彩的一年,除〈無心的呢喃〉擊敗了瑪丹娜的〈宛如處女〉成為告示牌1985年最佳年度單曲之外,該團另一首冠軍單曲〈離去之前叫醒我〉也攻佔了1985年年終榜第3名。

獎項紀錄評價

〈無心的呢喃〉被美國《滾石雜誌》遴選「100 Best Singles of 1984: Pop's Greatest Year」為第24名。美國告示牌雜誌在2014年遴選「Heartbreak Hits: Top 30 Breakup Songs」時,此曲為第22名[12][13]

改編

  • 有三個不同的粵語版本,為梅艷芳的《夢幻的擁抱》、甄妮的《忍痛說謊》和蔡國權的《無心快語》。[14]
  • 有兩個不同的日語版本,為西城秀樹的《抱緊我跳吉魯巴》(《抱きしめてジルバ》)和鄉裕美的《Careless Whisper》(ケアレス・ウィスパー)。

資料來源

  1. . [2016-04-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4-25).
  2. . [2016-04-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8-03).
  3. . [2016-04-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5-02).
  4. . [2016-04-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4-30).
  5. . [2016-04-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6-04).
  6. . [2016-04-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4-29).
  7. . [2016-04-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4-08).
  8. . [2016-04-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6-17).
  9. . [2016-04-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4-25).
  10. . [2016-04-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8-03).
  11. . [2017-01-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1-06).
  12. . [2016-04-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5-02).
  13. . [2016-04-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4-30).
  14. . 香港01. 2016年12月26日 [2016年12月28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年2月15日).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