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得救永遠得救

一次得救永遠得救,又作一旦得救永恆得救英語:,簡稱)亦稱聖徒的堅忍()、圣徒蒙保守()或永遠的保障(),是源於基督教神學理論之一,指如果天選之人得救以後,他便可永遠得救,這也是《預選說》的要點之一。

基督新教神學家喀爾文(1509-1564年)基於奧古斯丁的思想,對《新約》、《舊約》經文的注解與整理時,側重上帝的主權與其工作,由此帶出上帝對其選民的保守,而選民在保守中得以有力量來實踐信仰。其後,加爾文的追隨者在相關神學議題的論辯中,便歸納出此說,屬「五點喀爾文主義」(Five-Point Calvinism)之一。

關於此神學觀念的闡釋,大體上被認為有如下兩點[1]

  1. 會運用其大能保守信徒不失足。人性已經完全敗壞,是要偏離神的,但神卻施展大能來保守著,直到永生。保守,它的英文()也可譯作『堅忍』。因此,聖徒的堅忍就是聖徒竭力的工作中,神的保守,不是說,聖徒能懈懶地追求聖潔。」
  2. 「堅忍是神的大能的工作,叫你到死那天,仍能在救恩裡。」

反對觀點

羅馬公教曾在天特會議頒佈以下的命令:「如果有人說,一旦稱義便不會失去救恩,因此,跌倒犯罪者從來就沒有稱義過!說這話的人應該被處以破門律!」

阿民念派也曾在《雷蒙史全特斯會議》()作出類似的聲明:「一個重生得救的人,因為忽視救恩而犯罪使聖靈憂傷,將會完全離道,至終從恩典中墮落到被棄的光景。」阿民念派主要的論點是:神若「勉強」人堅持到底,就與人的自由意志有所矛盾。另外,得救後是否保證天上成聖也是爭議。

爭論

「一次得救永遠得救」論成為基督教內爭論焦點,可能有以下成因:

  1. 源於對「一次得救永遠得救」一詞在定義或應用上存在的差異[2]
  2. 從理解聖經章節的全面性上衍生的差異。
  3. 由不同的聖經譯本所衍生的差異[3]
  4. 因質疑喀爾文本人的信仰是否「純正」,從而衍生對其教義的不信任[4]

預選說五要點

  1. 全然败坏Total depravity),人类由于亚当的堕落導致原罪,而无法以自己的能力作任何灵性上的善事。
  2. 无条件的拣选Unconditional selection),上帝无条件地揀選得救者,并非因为該人的行善積德,也非预言了該人即將因信稱義
  3. 限定的代贖Limited atonement)基督受極刑,是為那些天選之人贖罪,不是為世上所有的人。
  4. 不可抗拒的恩典Irresistible grace)又称有效的恩典(Efficacious grace),天選之人不可能拒絕上帝的救恩,上帝的恩典,不可能因为人的原因而被阻挠,因為神恩強勢,无法拒绝。
  5. 圣徒恆忍蒙保守Perseverence of the saints),已得到的救恩不會喪失,上帝必能保守並引導天選之人在信仰的路上得勝。

参见

参考文献

引用

  1. . Daniel Ku. [2008年3月4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年11月18日) (中文(台灣)‎).
  2. 吳主光. . 整全訓練神學院. [2008年3月4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年4月29日) (中文(台灣)‎).
  3. . 真理天城. [2008年3月4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年3月27日) (中文(台灣)‎).
  4. . inplainsite.org. [2008年3月4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年2月15日) (英语).

书籍

  • 布魯斯.米爾恩. . 蔡張敬玲譯. 台北市校園書房出版社. 1995年: 312–313頁 (中文(台灣)‎).

外部連結

外部連結2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