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罪

原罪,或稱原罪論,是部分基督教基本教義派的神學家提倡的神學理論,其他的亞伯拉罕宗教猶太教(但哈雷迪猶太教認可)與回教則無原罪一說。原罪的定義上一般而言是指希伯來聖經記載的第一個男人亚当和第一個女人夏娃伊甸園禁果後,犯了「罪」而被迫離開伊甸園,但亦為人類文明及開始通過性愛而繁衍後代的起點。

亞當和夏娃的陷落,安東尼奧·里佐(Antonio Rizzo)1476年創作的作品,裝飾了威尼斯總督宮西南角首府的頂部

犹太教经学观点

亞當與夏娃被逐出伊甸園

大部分犹太教的宗派不相信人有原罪(除了少部分猶太教正統派),但是相信祖先的罪恶会对后世的人造成影响。如原祖亚当(《希伯來聖經》記載的第一個男人)和夏娃(希伯來聖經記載的一個女人)犯罪导致世人有了必死的命运,金牛犊偶像崇拜的罪过在人类每一代都留下痕迹。托拉也如此写道:“不可跪拜那些像,也不可事奉它们,因为我耶和华-你的上帝是忌邪的上帝。恨我的,我必惩罚他们的罪,自父及子,直到三、四代。”

但同时犹太教相信人出生时便带着罪恶的冲动,直到十三岁时善的冲动才降临到人的身上。

基督教神學觀點

部分新教神學家認為,人是有原罪和罪性的,原罪的存在將人類和上帝隔絕,使人類終生受苦,不得解脫。《聖經》裡雖沒有出現過原罪或原罪論等字眼。但《聖經》對原罪這個概念有清楚的表達。

所以,人自從出生的那一刻起就有罪性,這種罪性是無法消除的,而且是一代傳給一代,永無停止,這就是「原罪」。而「原罪」的由來是來自人類的祖先,亞當和夏娃。要得到救贖,只有靠耶穌基督,相信耶穌基督為救主上帝的兒子

對於「原罪」,不同基督教學派對這段《聖經》記載有不同的理解,對「原罪」也有不同的理解。

反對原罪論的基督徒卻認為原罪對人是不公平的,特別是從未聽過上帝和基督教信仰的人,但上帝卻是公平的,所以不可能會有原罪出現。

東正教

東正教認為,人的原罪是人在世界上處境之啟示。按《舊約》記述,亞當和夏娃受造於天主之時,除具有人性,還分享天主的超性(supernatural),能直接與天主溝通。生活在樂園中無憂無愁。後來亞當和夏娃背叛天主,失去樂園,失去與天主共融的幸福,也造成後來人類普遍與天主隔離之處境,失落了超性,也就是「原罪」。

人們生來就缺少超性生命,與後天的罪過不同。後天的罪過可因教化而受到糾正。原罪,是先天的,喪失的是超性生命,失去人生的終向,必須由天主的主動赦免。這就是聖子耶穌基督(東正教稱:伊伊稣斯·合利斯托斯)降世,救贖人類的道理。凡信基督,接受洗禮的人,就是重新與天主和好,得享永生永福。另外,正教会对于罪恶的观念不同于西方教会,认为罪恶不是一条条被记录下来的債務,而是如同灵魂上的疾病,而基督如同医生一样医治人類,而不是如同债主一样勾销債務人的欠账。

路德宗

馬丁路德清楚指出原罪是從人墮落開始已經破壞了人的本質,在路德宗認信條文—《協同書》中《奧斯堡信條》第二條清楚闡述了路德宗對原罪的理解。

我們的教會還教導: 亞當墮落後,人是在罪中成孕而生的。即人在母胎裏,便充滿了各種世俗欲念,照本性既不能敬畏,也不能信賴上帝。這生就的疾患和遺傳的罪惡確實是一種罪孽。這罪使一切不藉著洗禮和聖靈重生的人,處於神的永怒之下,並受永死。 我們教會反對伯拉糾派(Pelagians)和一切類似的教派,因為他們否認原罪,並主張人藉著本性的力量和理性的指導,就能在神面前稱義。若是這樣,基督的受難與榮耀的功勳,就受辱,就遭埋沒。[1]

對於路德宗信徒而言,明白原罪這個教義有助於明白幼兒洗禮的重要性。因為原罪改變了所有人包括嬰孩在內的本質(人的本性既不能敬畏,也不能信賴上帝),所以所有人必須因信靠耶穌基督為救主才能與上帝和好並且得救,即因信稱義,而洗禮是其中一個方法讓上帝創造並堅固信心,因此嬰孩也有洗禮的需要。

伊斯兰教的原罪观念

伊斯兰教不认为人类有所谓的“原罪”,穆斯林认为人类的始祖阿丹(亚当)和好娃(夏娃)违背阿拉的旨意食用禁果并不是“罪”(只是犯错误),而且在他们向安拉悔过後,安拉已经原谅了他们。[2]“然後,阿丹奉到从主降示的几件诫命,主就恕宥了他。主确是至宥的,确是至慈的。

参考文献

  1. 馬丁路德, 協同書(第二冊): 路德教會信仰與教義之總集, (譯林出版社, 2007), 6-7.
  2. 古兰经》(2:37)

参见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