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零

丁零拼音:Dīnglíng),又作丁令[1]丁灵[2],古代國家,原居於贝加尔湖南方一帶,臨近國家有堅昆等,後被匈奴併吞。在匈奴衰微後,又自行獨立,4世紀~6世紀的高車[3]、6世紀~8世紀的鉄勒[4]為其後代。

前2世紀,匈奴和丁零。
2世紀,鮮卑和丁零。

三国时期,西迁的一部分被称为西丁零

历史

《山海经》記述

山海经》海内经:「北海之內,有山,名曰幽都之山,黑水出焉。其上有玄鳥、玄蛇、玄豹、玄虎、玄狐蓬尾。有大玄之山。有玄丘之民。有大幽之國。有赤脛之民。有釘靈之國,其民從膝已下有毛,馬蹄善走。」丁零首见于文献。《魏略》西戎传記述馬脛国的記事類似。

漢代

匈奴冒頓单于即位,兼并周边诸国,贝加尔湖以南渾庾、屈射、丁零鬲昆、薪犁等部族服属匈奴。

本始2年(前72年)、匈奴在前漢烏孫联合打击下敗北,入冬遭大雪,百姓、畜产多凍死,丁令趁机攻打匈奴離反。

神爵元年(前61年),丁令连续3年侵攻匈奴,殺略人民数千,駆馬畜而去。匈奴派遣万余騎反击,无功而還。

前49年~前48年,西匈奴郅支单于击破烏孫、烏揭坚昆、丁令,在坚昆之地设置本营。

东汉元和2年(85年),北匈奴大人車利、涿兵亡命漢朝入塞。時北匈奴衰耗,部众次第離反。于是,南匈奴从南方进攻,丁零从北方进攻,鮮卑从东方进攻,西域从西方进攻,北匈奴不能自立,遠去西方。

北匈奴西迁後蒙古高原諸部族被鮮卑檀石槐統合,版图匹敵匈奴盛时,檀石槐阻挡了丁令的南下。

以後丁零保持了独立状态。[5]

三国时代的北丁令、西丁令

3世紀西域諸国,丁令的位置。

三国時代史書《魏略》西戎传(《三国志》魏書東夷传注)編者魚豢,记载除了贝加尔湖以南的丁令国,还有随匈奴西迁的丁令,在西方康居以北称为西丁令。

呼得国在葱岭北,乌孙西北,康居东北,胜兵万馀人,随畜牧,出好马,有貂。坚昆国在康居西北,胜兵三万人,随畜牧,亦多貂,有好马。丁令国在康居北,胜兵六万人,随畜牧,出名鼠皮,白昆子、青昆子皮。此上三国,坚昆中央,俱去匈奴单于庭安习水七千里,南去车师六国五千里,西南去康居界三千里,西去康居王治八千里。或以为此丁令即匈奴北丁令也,而北丁令在乌孙西,似其种别也。又匈奴北有浑窳国,有屈射国,有丁令国,有隔昆国,有新梨国,明北海之南自复有丁令,非此乌孙之西丁令也。乌孙长老言北丁令有马胫国,其人音声似雁骛,从膝以上身头,人也,膝以下生毛,马胫马蹄,不骑马而走疾马,其为人勇健敢战也。《魏略》西戎传

五東晉末年時代

丁零族翟氏世代在康居居住,後迁入中國,翟斌臣属後趙前秦苻堅華北,翟斌的丁零族臣属前秦,移住新安郡、渑池郡。383年12月,前秦衛軍从事中郎翟斌在河南起兵,与前燕復興的慕容垂联合反对前秦。384年,慕容垂建後燕,以翟斌为建義大将軍、河南王。翟斌後再反後燕,被慕容垂斬首。

翟斌兄子翟真逃出,和前秦長乐公苻丕联合对抗後燕。385年四月,翟真到行唐,被司馬鮮于乞殺害,鮮于乞自立为趙王。族人杀死鮮于乞,立翟真从弟翟成为主。其众多降後燕,翟真子翟遼逃到黎陽。五月、燕王慕容垂至常山郡,包围翟成的行唐。七月,翟成長史鮮于得斬翟成,降慕容垂。慕容垂攻下行唐。

翟遼攻下東晋黎陽郡,取周边諸郡。387年正月,慕容垂攻打下,翟遼降伏,慕容垂命他为徐州牧,封河南公。翟遼又叛後燕,略奪清河郡平原郡。388年二月,自称魏天王,翟魏建国,建都滑台。其子翟釗继承,多次击退後燕侵攻,392年被後燕所滅。翟釗一人逃到西燕,被慕容永任命为車騎大将軍,封東郡王,一年後謀反被誅殺。

北魏佔領華北(南北朝)、各丁零族上党丁零翟都、榆山丁零翟蜀、西山丁零翟蜀,洛支、定州丁零鮮于台陽、翟喬的勢力对抗北魏政權,依次被北魏镇压。

北方草原存在的丁零族被称为高車,後称鉄勒[6]

現代研究

中華民國學者胡秋原認為,狄即是丁零之音轉,主張北狄源出於丁零,即後世所謂的突厥[7]

  1. 《漢書》匈奴传、《後漢書》南匈奴列传、《魏略》西戎传(《三国志》烏丸鮮卑東夷传)
  2. 《史記》匈奴列传
  3. 魏書》、《北史
  4. 《北史》、《隋書》、《旧唐書
  5. 《史記》匈奴列传、《漢書》匈奴传
  6. 《魏書》(列传第八十三)、《晋書》(載記第十三、載記第十四、載記第二十三)、《資治通鑑》(卷第九十四、卷第一百三、卷第一百五、卷第一百六、卷第一百七、卷第一百八)
  7. 胡秋原《世界史上之新疆》,收入《新疆研究》叢書。

参考文献

  • 山海经》(海内经)
  • 史記》(匈奴列传)
  • 漢書》(匈奴传)
  • 後漢書》(南匈奴列传)
  • 三国志》(烏丸鮮卑東夷传 裴注魏略》西戎传)
  • 晋書》(載記第十三、載記第十四、載記第二十三)
  • 魏書》(列传第八十三)
  • 資治通鑑》(卷第九十四、卷第一百三、卷第一百五、卷第一百六、卷第一百七、卷第一百八)
  • 锺兴麒《丁零、高车、柔然、敕勒和铁勒考辩》

参见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