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重急性呼吸系统综合征冠状病毒2流行病学溯源

严重急性呼吸系统综合征冠状病毒2流行病学溯源,介绍科学界在严重急性呼吸系统综合征冠状病毒2流行病学溯源调查领域的研究成果与观点。

病原體

SARS-CoV-2穿透式電子顯微鏡影像

2020年1月1日,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在武漢華南海鮮市場採得樣本後[1],在1月7日發表檢驗結果,表示「不明原因的病毒性肺炎」病原體初步判定為新型冠狀病毒[2][3],又指出基因進化分析顯示病毒與嚴重急性呼吸系統綜合症冠狀病毒中東呼吸綜合症冠狀病毒冠狀病毒分屬於不同的亞群分支,與這些病毒基因序列有較大差異[4]

中國科學院上海巴斯德研究所中国科学院植物生理生态研究所合成生物學重點實驗室等機構,2020年1月21日在《中國科學:生命科學》()期刊上發表報告,指病毒屬於乙型冠狀病毒屬()。乙型冠狀病毒屬是蛋白包裹的正链单股RNA病毒,能夠寄生和感染人類及其他高等動物。在進化樹的位置上,與SARS病毒和類SARS病毒的類群相鄰,但並不屬於SARS和類SARS病毒類群[5]

直至2月11日,病毒才獲國際病毒分類委員會正式命名為「SARS-CoV-2」(嚴重急性呼吸系統綜合症冠狀病毒2型)[6][7]

早期病例及新冠病毒踪迹

最早發現病例

原發病例俗稱「零號病人」,指疫情擴散時被病毒或細菌性疾病感染的第一人。武漢市衛健委曾在2020年1月11日一份通報中指,首名新冠肺炎病例是一名61歲男子,發病時間是2019年12月8日,事后流行病学调查显示该名患者是首位前往医院就诊的患者[8]。2020年1月14日,武漢市金銀潭醫院副院长黄朝林等近30名中國學者在《刺針》期刊发布论文指,进一步的流行病学调查中,通过综合武汉市医疗体系的全部病例指,一位患者在12月1日已出現癥狀,该名患者是目前已知最早发病的患者[9][10]。该论文同时指出該患者並没有去過武漢华南海鲜市场,並且與後續病例之間也没有發現流行病學上的關聯[11]

武汉金銀潭醫院呼吸与重症监护科(ICU)主任吴文娟医生表示,这名12月1日发病的患者是一名年过七旬患有阿茲海默症的男子,「有点脑梗、老年痴呆,送过来时状况很不好」,她稱「他住在离海鲜市场四五(个公交)站远的地方」,「而且因为他患病,所以基本上不出门」[9]

相關研究

英国一项基因研究发现,2019年年底SARS-CoV-2或已在全球迅速传播,并且仍在反复发生突变以不断适应其人类宿主。这项研究名为“Emergence of genomic diversity and recurrent mutations in SARS-CoV-2”,于当地时间5月5日以预校稿的形式在线发表在国际医学期刊《感染、遗传学和进化》(Infection, Genetics and Evolution)上。研究团队主要来自伦敦大学遗传学研究所,通讯作者为该所研究员弗朗索瓦·鲍卢克斯(François Balloux)。研究指出,从系统进化估计来看,SARS-CoV-2大流行开始的时间大概在2019年10月6日至2019年12月11日之间,这也大概是其从自然宿主进入人类社会的时间。[12][13]

意大利14家研究中心在学术论文平台ArXiv上联合发表的论文分析了約6000宗確診病例,以回溯疫情發展,並指SARS-CoV-2早在2020年1月1日已出現於意大利北部,比當地於2月20日發現的第一宗病例早數星期。該論文未經同儕評審[14][15]另有报道称,2019年12月意大利米兰与都灵所采集的污水样品中发现有新冠病毒。[16]

法国东北部科尔马市阿尔贝·施魏策尔医院(Albert Schweitzer hôpital)在2020年5月7日发布新闻稿称该院的米歇尔·施米特医生与他的研究团队检查了2019年11月1日至2020年4月30日拍摄的2456张胸部X光片,发现第一起和新冠肺炎的X光片相似的案例发生在2019年11月16日。施米特医生认为该地区在11月有非常零星的病例发生,到2月底进展缓慢,直到2月最后一周在米卢斯(Mulhouse)的宗教集会上感染案例飙升,再到3月31日达到峰值。但这项研究并未公开具体细节,仅为初步研究,结果仍需讨论。医院已经表示将会对这项研究计划提供更多支持,包括使用生物学数据和住院报告进行深入研究,并扩展到其他成像中心去。[17]

2020年5月3日,医学期刊《国际抗菌剂杂志》刊登题为《新冠病毒2019年12月底已在法国传播》的论文。研究人员选取14个2019年12月2日至2020年1月16日期间流感疾病(ILI)重症监护室病例,于4月6日至9日重新进行新冠病毒核酸检测,发现一名42岁男子的样本呈阳性,该病例与中国缺乏关联,且在发病前没有外国旅行史。本文认为法国低估了新冠病毒的流行性,在2019年12月下旬此病毒就可能已经在法国传播,且由于无症状感染者占据总感染数字的18-23%,说明在2020年1月有相当数量的无症状感染者没有检出。[18]

2020年6月26日西班牙巴塞罗那大学发布公告称,该校领导的一个肠道病毒小组的研究人员对当地废水样本做了检测,结果发现在2019年3月12日采集的废水中已有新冠病毒的踪迹,此前该小组的研究人员已在2020年1月15日的废水样本中检测到了新冠病毒的存在。[19]但此项研究的相关结果遭到不少科学界人士的质疑。西班牙公共卫生与卫生行政管理协会的琼·拉蒙·比利亚比(Joan Ramon Villalbi)博士认为得出明确的结论还为时过早。他说:“当只是一个结果时,应该要更多的数据,更多的研究,更多的样品来确认并排除实验室错误或方法学问题。”由于该病毒与其他呼吸道感染的相似性,有可能导致假阳性。[20]巴塞罗那大學引述研究領導人阿尔伯特·波希(Albert Bosch)表示:“樣本中新型冠狀病毒的含量低,但卻是陽性。”這項研究已送交同儕審查。[21]

2020年7月2日,巴西14位圣卡塔琳娜联邦大学的研究人员联名发布《2019年11月巴西圣卡塔琳娜下水道发现新冠肺炎病毒》的研究报告,他们在对巴西圣卡塔琳娜州首府弗洛里亚诺波利斯市2019年10月到2020年3月期间的下水道水样分析中发现,2019年11月份的下水道水样中存在新冠肺炎病毒。这一发现比美洲大陆官方宣布的第一例新冠肺炎确诊病例,2020年1月21日美国确诊第一例新冠肺炎病例早两个月,比巴西政府宣布的2020年2月底出现的新冠肺炎确诊病例早了三个月。[22][23]

其他

2020年5月4日,加拿大及英国皇家内科学院院士关玉莲(华裔)在央视连线中透露,美国加州三位没去过中国的新冠肺炎患者尸检结果表示,美国病例最早的感染时间或在去年10月。[24][25]

2020年5月4日,新澤西州贝尔维尔市市長迈克尔·梅勒姆(Michael Melham)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稱自己在2019年11月就已感染新冠病毒。據迈克尔·梅勒姆回憶,他在去年11月前往大西洋城參加新澤西州市鎮聯盟會議,11月21日回程時在花園州高速公路(Garden State Parkway)突感不適,回到家後開始出現高燒、發冷等一系列症狀,整夜都無法入眠。醫生認為他感染了流感,他當時也接受了這一說法,直到新冠病毒疫情在新澤西州爆發,「我曾懷疑過自己感染了新冠病毒,但他們說美國首例在一月才被發現;但我以前也患過流感,症狀從未如此嚴重,我覺得自己好像快要死了。」儘管官方說法認為迈克尔·梅勒姆當時不可能感染新冠病毒,但他還是堅持去做了血液抗體檢測,結果令他的醫生非常震驚:檢測顯示迈克尔·梅勒姆已有新冠病毒抗體。他隨後發表聲明宣佈檢測結果,並認為此前許多重症流感很可能就是新冠病毒,「我身邊也有很多人告訴我,他們曾在去年11、12月生病且症狀嚴重。」對此,部分衛生專家支持這一論斷。美國公共健康協會執行主任Georges Benjamin說,「我們最終會發現,新冠病毒的到來比我們想像的早得多。」[26][27][28]

病毒媒介來源

目前對於病毒的媒介來源仍沒有統一的結論,雖然大部份調查亦指出蝙蝠(序列相似度96%)或穿山甲(序列相似度91%)是其中一個病毒媒介,但是否有其他中間宿主媒介仍然未知。

最早的媒介判定來自2020年1月21日中國科學院上海巴斯德研究所等研究機構在《中國科學:生命科學》的論文,初步判定進化來源為寄生在果蝠的HKU9-1冠狀病毒,推測武漢冠狀病毒的自然宿主也可能是蝙蝠[5][29]。論文也提及蝙蝠到人的傳染過程中很可能存在未知的中間宿主媒介[5]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华南农业大学和北京脑科中心研究团队2020年2月22日的報告表示蝙蝠與病毒媒介有關[30]。他們解析全基因组数据发现,比较古老的H13和H38单倍型,通过的中间载体mv1與蝙蝠冠状病毒RaTG13有關[30]。這可能是祖先单倍型,也可能是来自中间宿主或原發病例。

隨後,學術界陸繼發現更多潛在的媒介。香港大學教授管軼廣西醫科大學教授胡艷玲在2月18日聯名發表論文《中國南方馬來穿山甲2019-nCoV相關冠狀病毒的鑑定》,報告在18隻穿山甲肺、腸和血液冷凍樣本中發現2019-nCoV(即現稱SARS-CoV-2)相關冠狀病毒的兩個亞型[31][32]。這些穿山甲來自2017年8月至2018年1月的廣西海關反走私行動,發現的冠狀病毒的受體結合域與2019-nCoV非常接近,研究員主張將穿山甲視為潛在中間宿主[31][32]。由北京大學等多間的聯合研究團隊將新型冠狀病毒的RSCU與不同物種動物基因序列的RSCU進行比較,在1月22日在《醫學病毒學雜誌》的研究論文表示,與其他動物相比,是最有可能攜帶新型冠狀病毒的動物[33]。但此项研究遭到大量同行质疑,称RSCU分析并不适合用来研究冠状病毒的宿主,所以结论并不可靠。[34]同时之后密歇根大学的研究否认了蛇是新冠病毒的中间宿主。[35]华南农业大学在2月7日的報告發現穿山甲有β冠状病毒的序列,與感染人類的冠状病毒亲缘性是「高度相似」,認為穿山甲是新型冠状病毒疫情的潜在中间宿主[36]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南山在2月27日的疫情發表會指出蝙蝠、穿山甲等携带冠状病毒的野生动物可能与此有关,但他认为可能还有其他的中间宿主[37][38][39]

2月3日,《自然》杂志刊登武汉病毒研究所石正丽团队的论文披露,在2013年,武汉病毒研究所石正丽团队在云南一山洞里采集的菊头蝠样本,发现了冠状病毒RaTG13,武漢新型冠狀病毒在整个基因组中与RaTG13病毒有96.2%的一致性[40][41]。从香港逃往美国的病毒学家闫丽梦则发表论文表示SARS-CoV-2是以军事实验室发现的蝙蝠冠狀病毒ZC45和ZXC21为模板而制造生成,并质疑RaTG13病毒并不真实存在,只是为掩饰SARS-CoV-2来源而编造的烟幕。闫丽梦的观点并不被目前主流科学界所接受。[42][43]

台灣中央研究院院士賴明詔在受訪時稱,「新冠病毒是由蝙蝠的冠狀病毒衍生過來的」,「毫無疑問是在雲南的山洞裡面,有一些蝙蝠的冠狀病毒,和現在的新冠病毒它的基因序列很像[44]。」

原发疫源地

在疫情的最初期,社會普遍相信中國武漢市的華南海鮮市場是病毒發源地。1月11日,武漢市衞健委通報表示大部分確診病例都曾經到過華南海鮮市場[8]。1月22日,中國疾控中心主任高福國務院新闻办公室發佈會上表示新型冠狀病毒的來源是武漢一家海鮮市場非法銷售的野生動物等[45]

隨後,进一步的研究结果则认为华南海鲜市场并非疫情发源地。1月14日發表的《中国武汉市2019年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患者的临床特征》除了提及当时认为属首例的、12月1日发病的新冠肺炎患者没有去過武漢华南海鲜市场外,他们的数据还显示最初入院的41个確診個案中,13個也與華南海鮮市場無關[9]喬治城大學傳染病專家丹尼爾·露西接受《科學》採訪時指出「13個無沒有關連的個案是個很大的數字」,又表示因為病毒有潛伏期,第一例病症最遲在2019年11月已發生[46][10]。他表示如果是這種情况,新型冠狀病毒最初可能源自其它地方,在更早的時候就已經在人群中消無聲息地傳播,随著傳播到海鮮市場後,才在12月下旬出現華南海鮮批發市場的大量病例[10]。黄朝林接受中国媒体《财新网》采访时表示「从现在整个发病情况来看,海鲜市场已经不是唯一的暴露源……其是多源性的」[9]中日友好醫院主任醫师曹彬表示,“現在看起来很明確,華南海鮮市場不是唯一的疫源地」[10]丹尼爾·露西认为,中东呼吸综合征冠状病毒是2012年6月从沙特阿拉伯的一名患者身上首次发现的。但后来的研究将其追溯到2012年4月约旦的一次早期医院爆发的不明原因肺炎,从约旦死亡的两个人身上储存的样本证实他们感染了这种病毒。露西因此建议,对动物及其供应商的血液样本、确诊患者的血液样本进行回顾性分析可能会揭示新冠病毒的起源地[47]

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2月22日發表的一篇論文预印本指出,來自華南海鮮市場有關患者的病毒,出現在進化的孫子輩裡,在進化上並不是最早的病毒,全基因组数据的分析發現,武汉华南海鲜市场的新型冠状病毒是从其它地方传入。研究者指出,来自美国华盛顿州的美国首例患者与来自广东深圳的广东首例患者检出较古老單倍型H13和H38,又指出美国的病毒可能有五个来源,广东的病毒可能有三个来源,重庆台湾的病毒有两个来源,澳大利亚法国日本的患者感染源至少有两个。研究者追踪较古老單倍型H13和H38患者的感染時間和活動軌跡發現,美国首例患者与广东首例患者均有武汉旅行史,可能是12月底至1月初在武漢活動期間被感染[30][48][49]。3月1日,就病毒源頭會不會在深圳或美國的問題,兰州大学研究员趙序茅認為,仅就这篇论文而言无法得出新冠病毒源头在美国的结论,源头应该还在武汉;他又指美國攜帶H38單倍型的病毒患者有過武漢期間的旅行史和武漢地區密不可分,且病毒確診病例在當地的基數較小,病毒擴散得較慢,因此病毒更新換代也慢,因此找到较古老單倍型並不奇怪。中国科学院生物学博士李雷認為,盡管大概率排除了華南海鮮市場為首發地,但從整個病毒的溯源看來,病毒的集中爆發地依然存在於武漢或者湖北省[48]

繼广东海关及广西海关抓获的走私马来穿山甲货物身上检测出冠状病毒後,2月27日,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南山广州医科大学疫情通报會上表示「广西的蝙蝠和病人有可能也是跟这个病毒有关系」[37][38]钟南山認為,新型冠狀病毒「疫情首先出现在中国,不一定是发源在中国」[註 1][39],後來他補充指「也不能就此判断疫情是来自国外」[51]

上海市新冠肺炎医疗救治专家组组长张文宏指,如果是疾病是由外國传入中国,則應該出現中国多個城市同时发病的情況,他又指病毒的源头是一个敏感的问题,但是一定要有确切的依据[52][53]。美籍中華民國裔醫學專家何大一表示“对这场流行病起源于中国则不表任何怀疑”[54][55][56]

3月18日,香港大學微生物學系名譽助理教授龍振邦、讲座教授袁國勇在《明報》上撰文,批評中國指新型冠狀病毒由美國傳入的說法毫無實證,又指中國人經歴了2003年的SARS,卻為滿足慾望繼續食野味,「中國人陋習劣根」才是病毒之源[57][58]。同日,钟南山表示,“新冠肺炎疫情是发生在武汉,但没有证据表明源头也在武汉,这是个科学问题。通过分子生物学、病毒进化的研究,关于新冠病毒源头,是能够搞清楚的。但没有搞清楚之前就随便下结论,是不负责任的[59]。”当晚,龍振邦及袁國勇宣布撤回文章,并表示该文章「表達不適當,用詞甚至有錯誤,並非原意」,希望外界「不要把我們捲入政治,留給我們一個空間研究」[60]

2020年2月29日,意大利米蘭薩科醫院生物醫學科學研究所所長西莫·加利(Massimo Galli)博士表示,他率領的科研團隊已經分離出意大利境內患者新冠肺炎病毒毒株。並通過對中國52種新冠肺炎病毒序列分析研究,結果顯示,新冠肺炎病毒或許在2019年10月底到11月中旬期間就已經出現人傳人現象,他亦表示意大利被感染的患者病毒源似乎和中国没有联系,现在还无法确定患者中有过中国旅游经历[61]。後來加利表示,經研究發現,新冠病毒可能是經由德國傳播到意大利,而非許多專家最初認為的是直接來自中國,他表示該名德國病人1月19日至22日之間在慕尼黑與來自上海的人接觸後感染了病毒,又認為疫情在1月25日至26日之間開始在意大利爆發[62]

3月21日,国际肾脏病协会前主席、意大利马里奥·内格里药理研究所主任朱塞佩·雷穆齐在接受美国全国公共广播电台访问时表示,他现在听到来自全科医生的消息,“他们记得见过这种奇怪的肺炎,非常严重,特别是在老年人中,在2019年12月乃至11月时”,“这意味着在我们知道中国疫情爆發之前,病毒就至少已经在意大利伦巴第北部地区传播起来了”,又說「你根本不可能去與你並不知道存在的東西搏鬥」[63][64]。3月25日,香港國際關係學者沈旭暉在臉書公開一名人士向雷穆齊作出的書面查詢,雷穆齊回信表示:「我唯一說過的是,一些全科醫生坦率地告訴我,他們注意到在11月底和12月的幾例嚴重的肺炎,這並不意外,因為大多數傳染病來自無症狀的人,他們很可能是在中國當局告知有疫情發生前從中國來的。」雷穆齐在信中附加了早前答覆記者問題的回答,當中提到:根據最近一期《自然醫學》中的一篇文章,有證據反映當前新冠肺炎來自蝙蝠和穿山甲;[65]武漢市場上有大量使用蝙蝠、穿山甲的商業活動記錄,這幾乎可以肯定是疫情爆發的來源。雷穆齊又指,遺傳學已證實,病毒首先在武漢出現,它可能經過一段時間,再由中國向外蔓延;它其後通過中國人接觸德國人,再傳播到達意大利。他又懷疑早在10月底,武漢就可能已出現新冠肺炎感染[66][67]德国之声表示,該番言論被一些中國媒體解讀為「早於新冠疫情在中國爆發前就已在義大利傳播」,相關報導被大量微信公眾號編輯轉載,更引發了有關「新冠病毒是否源自義大利」的討論和想像。雷穆齊隨後接受英國泰晤士報》的採訪中表示,中國官方的有關報導是「扭曲了他的用詞」,容易讓人認為病毒的來源是義大利,又批評相關做法是教科書式的「宣傳手段」。他又向義大利《羅馬日報》表示該病毒「毫無疑問是中國的」[68]

4月14日,英国剑桥大学遗传学专家彼得·福斯特剑桥大学耶稣学院院长科林·伦福儒等在《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发布论文,研究人员按照进化关系,使用了160个完成的病毒基因样本,标记为A、B、C三类。这些样本在2019年12月24日至2020年3月4日期间,采集自世界各地。此项研究发现,A类与C类有相当多比例在东亚以外地区被发现。相反,B类是东亚最常见的类型,B类的原始类型似乎没有传到东亚以外,直到最初的突变产生B类衍生型后才传出去。这一现象指向奠基者效应或东亚以外对B类原始型在免疫上或环境上的抗性[69]。福斯特認為,據病毒的變種速度推算,該病毒有95%機會在2019年9月中旬已經在中國南方的廣東出現,其後變種在武漢造成大流行[70]。英国爱丁堡大学教授安德鲁·兰博特则认为此项研究“首先是试图用蝙蝠病毒RaTG13给新冠树定根。这是最接近的非人病毒,但和新冠仍有超过1100个核苷酸的差异。然而请注意,由于某些原因,图上连蝙蝠的分支比1100个核苷酸短些”,在一些方面存在错误。

6月9日,哈佛醫學院研究人員在其学校学术发表平台发表了一篇未经同行评审的论文,通過分析衛星雲圖搜索引擎數據後,認爲該疾病早在2019年夏秋之際已開始傳播。[71][72] 对此,WHO緊急項目負責人瑞恩認為「不能以醫院停車場數量、衛星影像及網路搜索等資料就得出結論,並與疫情做出連結」。[73]而中国外交部于6月9日的例行记者会上回应这个结论出奇的荒谬。[74]6月14日,BBC发表了一篇事实核查报道,认为该论文的推理论证缺乏足够证据。[75][76]之后也有学术研究人员在同样平台上发表相应的批评论文,对该论文中的论据逻辑问题进行评击。[77]

2021年2月9日,中国-世界卫生组织新型冠状病毒溯源研究联合专家组召开新闻发布会,联合专家考察组中方组长梁万年表示,没有证据显示在2019年12月前在武汉市就有疫情传播[78]

种系发生学溯源

一项由中国、欧洲和美国的科学家共同完成、7月28日发表在《自然 - 微生物学》(Nature Microbiology)的研究显示,新冠病毒可能已经在蝙蝠中传播了数十年。[79][80][81]

備註

  1. 其全句內容為「对疫情的预测,我们首先考虑中国,没考虑国外,现在国外出现一些情况,疫情首先出现在中国,不一定是发源在中国」[50]

參考來源

  1. the U.S. CDC. . 2020-01-26 [2020-01-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1-26) (英语).
  2. 央视. . 新浪. 2020-01-09 (中文).
  3. . 香港01. 2020-01-09 [2020-01-09].
  4. 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 . m.chinacdc.cn. 2020-01-21 [2020-01-21] (中文).
  5. . 新浪新聞. 2020-01-21 [2020-01-22].
  6. Gorbalenya, Alexander E. . bioRxiv. 2020-02-11: 2020.02.07.937862 [2020-02-11]. doi:10.1101/2020.02.07.93786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2-11) (英语).
  7. . BBC News. 2020-02-11 [2020-02-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2-11) (英国英语). The virus itself has been designated SARS-CoV-2 by the International Committee on Taxonomy of Viruses.
  8. . 信報. 2020-01-11 [2020-03-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3-08).
  9. . BBC中文. 2020-02-18 [2020-03-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3-02).
  10. 于文凱. . 觀察者網. 北京. [2020-01-27] (中文(中国大陆)‎).
  11. . The Lancet. January 24 [2020-03-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7-12).
  12. van Dorp, Lucy; Acman, Mislav; Richard, Damien; Shaw, Liam P.; Ford, Charlotte E.; Ormond, Louise; Owen, Christopher J.; Pang, Juanita; Tan, Cedric C.S. . Infection, Genetics and Evolution. 2020-09, 83: 104351. PMC 7199730. PMID 32387564. doi:10.1016/j.meegid.2020.104351 (英语).
  13. CNN, Maggie Fox. . CNN. [2021-01-31].
  14. Cereda, D.; Tirani, M.; Rovida, F.; Demicheli, V.; Ajelli, M.; Poletti, P.; Trentini, F.; Guzzetta, G.; Marziano, V. . arXiv:2003.09320 [q-bio]. 2020-03-20.
  15. . Nature. 2020-04-22 [2021-02-12]. doi:10.1038/d41586-020-00154-w.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2-22) (英语).
  16. Kelland, Kate. . REUTERS. 19 June 2020 [23 June 20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6-24).
  17. Albert Schweitzer hôpital. . 2020.5.7 (法语).
  18. Deslandes, A.; Berti, V.; Tandjaoui-Lambotte, Y.; Alloui, Chakib; Carbonnelle, E.; Zahar, J. R.; Brichler, S.; Cohen, Yves. .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ntimicrobial Agents. 2020-06-01, 55 (6): 106006 [2020-06-24]. ISSN 0924-8579. doi:10.1016/j.ijantimicag.2020.1060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6-02) (英语).
  19. . 新华社. [2020-06-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6-27) (中文(中国大陆)‎).
  20. Landauro, Nathan Allen and Inti. . Lakes Mail. 2020-06-27 [2020-06-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6-27) (英语).
  21. . 中央社. [2020-06-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6-28) (中文(台灣)‎).
  22. . 新浪 (中文(中国大陆)‎).
  23. . 星洲网 (中文(马来西亚)‎).
  24. 北京日报. . 京报网. [2020-06-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5-13).
  25. . 網易. [2020-06-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6-21).
  26. . 世界日報. 2020-05-04 [2020-06-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6-13) (中文).
  27. . NJ.com. 2020-05-04 [2020-06-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5-14) (澳大利亚英语).
  28. . 观察者网. [2020-06-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6-13).
  29. 徐心恬; 陳萍; 王靖方; 等. . SCIENCE CHINA Life Sciences. 2020. doi:10.1007/s11427-020-1637-5.
  30. 中新社昆明. . 凤凰网资讯. 北京. [2020-02-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2-27) (中文(中国大陆)‎).
  31. . MSN.com. 2020-02-20.
  32. . 星島日報. 2020-02-21 [2020-03-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3-07).
  33. . HK01. 2020-01-23.
  34. 吴跃伟. . 科学网. [2020-06-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6-26).
  35. Wei Ji; Wei Wang Xiaofang Zhao Junjie Zai Xingguang Li. . Journal of Medical Virology. 22 January 2020, 92 (4): 433-440 [2020-06-24]. doi:https://doi.org/10.1002/jmv.25682 请检查|doi=值 (帮助).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6-05).
  36. . [2020-02-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2-07).
  37. . 中国环球电视网. 2020-02-27 [2020-02-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2-28). 但首先要考虑中国,因为发源在中国,也可以这么说,就是首先出现在中国,不一定是发源在中国。
    这一次看起来,有一条途径,有一些线索,一个是浙江舟山群岛的蝙蝠身上带着这个病毒,另一个是华南农业大学发现穿山甲有高度的同源性、类似病毒。我记得2015年一个弃用的矿井里,有5个人进去,结果出来以后同时得了肺炎,3个死了,那里有大量的蝙蝠,后来我还特别请了几个专家做一些调研、取材。后来没有继续做下去,但是广西的蝙蝠和病人有可能也是跟这个病毒有关系。
    这个病毒是怎么来的,现在不清楚。因为所谓的第一例是人发现的第一例,但是不是存在的第一例也不知道,只是发现有这个病毒的第一例,12月中下旬发现的,以前是不是已经有了,都不知道。所以这一类的野生动物,冠状病毒的携带者还是不少,我不相信只是穿山甲,可能还有别的。
  38. 肖思思、丁乐. . 新华社. 2020-02-27 [2020-02-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2-28).
  39. 吴涛. . 观察者网. 上海. [2020-02-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2-27) (中文(中国大陆)‎).
  40. Peng Zhou. . Nature. [2020-04-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2-03).
  41. Wrobel, Antoni G.; Benton, Donald J.; Xu, Pengqi; Roustan, Chloë; Martin, Stephen R.; Rosenthal, Peter B.; Skehel, John J.; Gamblin, Steven J. . Nature Structural & Molecular Biology: 1–5. 2020-07-09 [2020-07-17]. doi:10.1038/s41594-020-0468-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7-16) (英语).
  42. Micó, Ana B.; Benton, Donald J. . [2021-02-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1-11) (英语).
  43. Yan, Mengli. . [2021-02-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9-15) (英语).
  44. . 法國廣播電台. 2020-03-06 [2020-03-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3-18).
  45. 应悦. . 新京報. 2020-01-22 [2020-01-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1-23).
  46. . Science. 2020-01-26.
  47. Jon Cohen. . Science. [2020-03-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1-27) (英语).
  48. . 经济日报. 2020-03-01 [2020-03-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3-19).
  49. . 騰訊新聞. 2020-02-29 [2020-03-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3-19).
  50. . 鳳凰網. 2020-02-27 [2020-03-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3-01).
  51. . 人民日报. 2020-02-27 [2020-03-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3-01).
  52. . 法國廣播電台. 2020-2-29 [2020-03-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3-03).
  53. . 德國之聲. 2020-02-29 [2020-03-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3-02).
  54. . 美國之音. 2020-03-05 [2020-03-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3-05).
  55. 管淑平. . 自由時報電子報. 2020-03-05 [2020-03-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3-06).
  56. 洪翠蓮. . 新頭殼. 2020-03-04 [2020-03-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3-05).
  57. . 明報. 2020-03-18 [2020-03-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3-18).
  58. 龍振邦、袁國勇. . 明報. 2020-03-18 [2020-03-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3-18).
  59. 童黎. . 观察者网. 北京. [2020-03-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3-18) (中文(中国大陆)‎).
  60. . 明报. 香港. [2020-03-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3-18) (中文(香港)‎).
  61. . 欧联网. 2020-02-29.
  62. Angelo Amante. . 路透社. 2020-03-12 [2020-03-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3-23).
  63. SYLVIA POGGIOLI. . NPR News. DC. [2020-03-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3-20) (美国英语).
  64. . 新浪網台湾站. 2020-03-21.
  65. Kristian G. Andersen; W. Ian Lipkin; Edward C. Holmes; Robert F. Garry; Andrew Rambaut. . 《自然醫學》. 2020-03-17 [2020-03-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3-18).
  66. 費風. . 香港經濟日報. 2020-03-25 [2020-03-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3-25).
  67. 沈旭暉. . Facebook. 堅離地城:沈旭暉國際生活台 Simon's Glos World. 2020-03-25 [2020-03-25].
  68. 任琛. . 2020-03-27.
  69. Peter Forster, Lucy Forster, Colin Renfre, Michael Forster. . PNAS. 2020-04-08: 01–02 [2020-04-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4-13) (英语).
  70. . 自由亞洲電台. 2020-04-16 [2020-04-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4-17).
  71. . 2020-06-09 [2020-06-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0-21).
  72. . 德國之聲. 2020-06-10 [2020-06-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6-12).
  73. . tw.news.yahoo.com. [2020-06-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9-18) (中文(台灣)‎).
  74. 环球网. . news.sina.com.cn. 2020-06-09 [2020-06-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6-27).
  75. Song, Christopher Giles, Benjamin Strick and Wanyuan. . BBC News. 2020-06-14 [2020-06-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2-01) (英国英语).
  76. 央视. . news.sina.com.cn. 2020-06-15 [2020-06-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6-15).
  77. Chen, Hao. . 2020 [2020-07-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1-18) (美国英语).
  78. .
  79. Maciej Boni; Philippe Lemey; Xiaowei Jiang; Tommy Tsan-Yuk Lam; Blair W Perry; Todd A Castoe; Andrew Rambaut; David L Robertson, , 自然 - 微生物学, 2020-07-28, PMID 32724171, doi:10.1038/S41564-020-0771-4, Wikidata Q98158776
  80. . [2020-08-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1-27).
  81. . [2020-08-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0-27).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