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民國郵票

中華民國郵票,又稱中華郵政郵票。從1912年1月開始發行。

歷史

郵政總局

1923年发行的邮票

中華民國在1912年成立,大清帝國覆亡,原先的大清郵政改為中華民國郵政,郵政總局的建制不變,改隸新成立之交通部管轄。當時新郵票尚未印刷,因此中華民國最早的郵票是在原先的前清蟠龍郵票上加蓋“臨時中立”或“中華民國臨時中立”字樣。孫中山後對此提出抗議,最終原先加蓋“臨時中立”和“中華民國臨時中立”字樣的郵票停止發售。1912年3月起陸續發行了兩套清代倫敦水印蟠龍郵票加蓋“中華民國”字樣。

1913年5月,中華郵政第一次發行普通郵票一套,共19枚。1角以下的為“分”單位面值郵票,圖案為帆船航行;1角5分以上的為“角”單位郵票,圖案為農民割稻,背景為天壇祈年殿;1元以上面值的郵票圖案為北京國子監牌坊。由於這套郵票以為“分”的單位面值郵票較多,又在倫敦華德路公司製版承印,因此又稱“倫敦版帆船票”。

1949年发行的邮票

北洋時期,中國發行的郵票多為最早的“帆船、農穫、宮門”圖案。除此之外也發行過分別以孫中山、袁世凱頭像為主要圖案的“光復紀念”和“共和紀念”郵票。袁世凱成立中華帝國後也曾發行過一套名為“開國紀盛”的郵票。

交通部郵政總局

國民政府北伐成功後,在1927年於南京建立中華民國交通部郵政總局。此時發行的郵票多以孫中山像及烈士像為主。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日本中国扶植了一系列傀儡政权。这些政权或是自我发行邮票,或是将其所在地库存的国民政府邮票加盖特殊字样后重新贩售。目前,两岸均不允许此类邮票出现在正式邮展上,但民间仍可自由收藏或观赏之。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由於法定貨幣通貨膨脹與國共內戰的關係,郵票上面的面額有數次改變,也曾經拿出最早在1931年印製的航空郵票重新加蓋新的面額,基本郵遞費用在通貨膨脹最劇烈時達到5000元整,既使在1948年面額換成金圓券也是如此,直到國共內戰末期所存在郵票最大面額為500萬元整。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相当数量的中华邮政邮票被加盖上“中国人民邮政”及新的面值,继续使用了一段时间。

臺灣時期(1949 後)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中華郵政撤退至台北,並一直發行郵票,票銘「中華民國郵票」。

1959年发行的邮票

2003年1月1日改制成立由交通部持有100%股權之國營「中華郵政股份有限公司」。改制前郵政總局之資產、負債由新公司概括承受,其所營業務亦由新公司延續經營。

2007年2月9日由於陳水扁政府的「台灣正名」政策,中華郵政改名為「臺灣郵政股份有限公司」,郵票票銘由「中華民國郵票」改為「臺灣」。政黨輪替後於2008年8月起恢復「中華民國郵票」票銘,英文改為「Republic of China (Taiwan)」。[1][2]

珍郵

宫门倒印票

宫门倒印票

中华邮政于1914年发行的北京一版帆船邮票中其中以“元”作为主面值的邮票主图为北京国子监牌坊,通称“宫门”票。在印2元面值邮票时,因套印纸张倒置,造成图案中心的宫门印倒。被誉为中华邮政“四珍之首”。

最早发现该票的是汉口邮局汇兑台,经办人员余逸云发现有50枚2元面值票印倒,立即送交外籍邮务部长,并要求留下几张作为纪念。邮务长同意留给余氏2张作为纪念。其余48枚呈交北京邮政总办英国人阿灵登。阿灵登将其窃为己有。后流入各地收藏家的宫门倒印票大多是通过各种渠道高价从阿灵登初购得。因世界上仅有50枚,因而极为珍贵。

參考文獻

  1. . 自由電子報. 2008-08-02 [2019-09-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7-26).
  2. . 中華郵政. 2013-05-10 [2019-09-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3-30).

外部連結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