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的晚餐 (耶和華見證人)

主的晚餐耶和华见证人聖餐禮,每年在犹太旧历尼散月十四日日落以后举行一次的重大活动,基於他們的圣经新世界译本中提到与耶稣有关的纪念仪式。據耶和华见证人的教義,主的晚餐主要记念耶稣基督的牺牲,回顾他献出的赎价的意义。耶和华见证人2008年的信徒总数为712万4443人,但是参加2008年耶稣受难纪念聚会的人数则超过1779万631人。[1]

本文属于
耶和华见证人

系列的一部分

关于耶和华见证人
人数统计
历史
组织结构
治理机构
成员构成 伯特利
合法机构
政府交互
組織分裂
導致事件
1917年社長之爭
分裂出的團體
聯合聖經研究者 · 黎明圣经研究者協会 · 教牧圣经学院 · 人民的家庭传教运动

耶和华见证人分裂团体

信仰
圣经 · 信条 · 习惯
哈米吉多顿 · 反三位一体
· 无地狱说 · 团体关系·
迫害
论战
出版
出版機構
版权所有:宾雪法尼亚州守望台圣经书社

出版发行:纽约守望台圣经书社

出版品
圣经(新世界译本) · 警醒! · 守望台 · 天天考查圣经 · 出版物 · 1960年以前
相关人物
关键人物
威廉·米勒 · N.H.巴伯
乔纳斯·温德尔
会长和成员
C.T.罗素 · M.G. 韩素尔
J.F.卢瑟福 · F.W.弗朗茨
D.A.亚当斯 · N.H.诺尔
前成员和批评家
R. 弗朗茨 · E.C. Gruss

设立主的晚餐

耶和华见证人的教義,主的晚餐的设立是在公元33年3月31日星期四的晚上,在耶路撒冷逾越节过后、差不多满月的时候,耶和华的独生子耶稣把叛徒加略人犹大打发走后,和11个忠心的使徒准备的事。據马太福音26:26-28, “耶稣拿起饼来,称谢了,掰开递给门徒说:‘你们拿去吃吧。这指的是我的身体。’他又拿起杯来,感谢了,递给他们说:‘你们全都喝这杯酒吧。这指的是我的“立约之血”,是要为许多人流出来的,使罪得蒙宽恕。’”

意义

耶和华见证人的教義對主的晚餐和改革宗的主張“象徵說”一樣,衹是提醒基督徒耶稣献出自己在人间完美无罪的身体,"紧守忠义,至死忠心,证明撒但的指控是没有根据的,叫耶和华的心十分欢喜"(箴言27:11),和“作为许多人的赎价”(马太福音20:28),提醒不要忘记耶稣的牺牲,也不要忘记耶和华和耶稣对他们的厚爱。耶和华见证人認爲在设立主的晚餐那个晚上,耶稣没有施行奇迹,把饼和酒实际变成他的肉和血,因吃人肉、喝人血在猶太人的律法是所不容许的。[2]耶和华见证人認爲尼散月十四日晚上,耶稣的身体丝毫无损,也滴血未流,直到犹太历尼散月十四日下午,耶稣才流出宝血。因此,在耶稣受难纪念聚会上,饼和酒只是个象征,代表耶稣基督的肉和血。

举行周期

耶和华见证人認爲, 因耶稣设立主的晚餐当天是逾越节,他被钉死那天也是逾越节,是每年在犹太历尼散月十四日举行的节日,一年只有一次的纪念;而“小亚细亚的基督徒被称为十四日派,是因为他们总会在每年的尼散月十四日举行主的晚餐……不管这一天是星期五,还是周中的其他日子。”[3],所以他們的主的晚餐衹是耶稣受难纪念聚会,和也应该跟逾越节一样,一年只举行一次,而不是每月、每周、每天举行。主的晚餐应当衹在尼散月十四日举行耶稣受难纪念聚会。

在耶稣受难纪念聚会里,每个受膏基督徒都会领食,直到有一天死去。这样,他们在耶和华上帝和世人面前,一次又一次地显出自己相信上帝的安排,对耶稣所献的赎价有信心。全体受膏基督徒会继续举行耶稣受难纪念聚会,直到圣经新世界译本所说的“直到他来”,

之前的活动

在举行主的晚餐之前三周左右的时间里,全球各地的耶和华见证人会发放大量的邀请单邀请人参加这个重大的活动。各地的分部办事处之前会准备好足够的邀请单,以便在发放时给住户。

纪念仪式中使用的物品

无酵饼

主的晚餐要用无酵饼,用麵粉加水製作而成,不加酵母或其他的調味料,因為耶和华见证人繼承了猶太人的傳統,認為酵代表罪惡(哥林多前书5:6-8)。 因無酵餅要先掰开才能分着吃,在纪念晚餐上,他們也把无酵饼掰开,但并没有特别的属灵含意。對耶和华见证人來説,饼衹是象征意义,遵循耶稣的做法。在犹太人多的地方,耶和华见证人會買犹太人在逾越节吃的无酵饼 (没有添加洋葱鸡蛋或任何其他成分),但也有的会自制无酵饼。

葡萄酒

主的晚餐要用红葡萄酒(发过酵的),不是葡萄汁(未经发酵的),因犹太人庆祝逾越节时也必要喝酒。 有些红酒添加了糖、酒精白兰地香草或其他香料,所以不能用作纪念晚餐上的象征物。耶和华见证人會根据当地实际情况或者自制没有加糖的红葡萄酒,或者购买勃根第(burgundy)、波尔多(claret)一类的红葡萄酒。

參考資料

  1. 参考 《耶和华见证人2009年年鉴》,英文/德文版31页,宾夕法尼亚州守望台圣经书社,2009年
  2. 利未记17:10
  3. 《新编沙夫与赫尔措格宗教知识百科全书》,第4卷,44页

参看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