似條斑副緋鯉
似條斑副緋鯉 | |
---|---|
![]() | |
保护状况 | |
科学分类 ![]() | |
界: | 动物界 Animalia |
门: | 脊索动物门 Chordata |
纲: | 辐鳍鱼纲 Actinopteri |
目: | 海龙鱼目 Syngnathiformes |
科: | 鬚鯛科 Mullidae |
属: | 副緋鯉屬 Parupeneus |
种: | 似條斑副緋鯉 P. barberinoides |
二名法 | |
Parupeneus barberinoides Bleeker, 1852[1] | |
異名[2] | |
|
「似條斑副緋鯉」的各地常用別名 | |
---|---|
中国大陸 | |
臺灣 | |
港澳 |
分布
本魚分布於西太平洋區[2][4],包括泰國、菲律賓、印尼、中國南海、東海、日本、台灣[1][2]、越南、新幾內亞、所羅門群島、澳洲、馬里亞納群島、馬紹爾群島、密克羅尼西亞、帛琉、諾魯、斐濟群島、東加等海域。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印度尼西亞[4]塞蘭海(Wahai、Ceram[1])。
深度
水深5至30公尺。
特徵
本魚體前後成兩種色彩變化;頭及前半部為黑褐色,眼後至背部有一淡色縱帶,體後半部成污黃色,分界處有一肉色淡斑,尾柄及尾鰭上葉各有一黑點,第二背鰭及尾鰭下葉又各有一黑線。,尾鰭分叉,背鰭兩個。背鰭硬棘共8枚、軟條共9枚;臀鰭硬棘1枚、軟條7枚。側線鱗片數28至30枚。體長可達30公分。
經濟利用
食用魚,肉質細嫩,脂肪多,適合煎食或油炸,另外體色鮮艷可做為觀賞魚。
参考來源
- 文献
- 林幸助、李承錄、黃衍勳、鄭惠元等 。2010。波光綠茵:東沙海草床。 海洋國家公園管理處。ISBN 978-986-02-6057-1
- 陳正平、詹榮桂、黃建華、郭人維等 。2011。東沙魚類生態圖鑑。 內政部營建署海洋國家公園管理處。ISBN 978-986-02-7672-5
- 邵廣昭、陳靜怡、謝來玉和葉建成 。2011。雅美(達悟)族的魚。 臺東縣政府。ISBN 978-986-02-9440-8
- 引用
- 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 . 中国动物物种编目数据库. 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 [2009-04-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05).
- . 臺灣生物多樣性資訊入口網-TaiBif. 數位典藏、中央研究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 [2016-03-03].;2015-10-01日之前的前端介面舊版:. 臺灣生物多樣性資訊入口網-TaiBif. 數位典藏、中央研究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 [2016-03-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12).
- . 臺灣魚類資料庫. 數位典藏 & 中央研究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 [2016-03-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08).
- . FishBase. [2016-03-03].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英文)
- . 數位典藏與數位學習國家型科技計畫. [2016-03-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07).擬單帶海緋鯉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鬚海緋鯉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秋姑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中文俗名:秋姑(chhiu-ko)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黑頭海緋鯉 Parupeneus barberinoides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