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同奎
生平
清朝光绪二年九月二十五日,俞同奎生于福州。光绪十八年(1892年)自福州英华学校毕业。因父母均去世,乃投苏州叔祖父俞樾学习国文。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入京师大学堂师范馆。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派往西欧留学,入英国利物浦大学学习化学,获硕士学位。后来,俞同奎赴德国、法国、意大利、瑞士继续深造。光绪三十三年十二月(1908年),俞同奎、李景镐、吴匡时、陈传瑚等中国留学生在巴黎成立了中国化学会欧洲支会,俞同奎任临时书记、会长、评议员。[1]
宣统二年(1910年)归国,获清政府授予格致科进士,授翰林院编修[2],任京师大学堂理科教授兼化学门研究所主任,主讲无机化学、物理化学。[1]
民国3年(1914年)转任北京大学教科书编委会化学主编,主编了大学教材《无机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分析化学》、《应用化学》等。民国8年(1919年),北京大学成立教授会,聘俞同奎担任北京大学化学系首任系主任和教授会主任。民国9年(1920年),调任北京工业专门学校(后改称国立北京工业大学)校长,兼任北京大学教授,主讲定量分析等课。民国11年(1922年),俞同奎、陈世璋等人发起创办中华化学工业会(中国化工学会的前身)以及《中华化学工业会会志》,并任后者的总编纂。后因病调任教育部大学生就业委员会主任。民国26年(1937年)七七事变后,任液体燃料管理委员会昆明办事处主任。[1]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北京文物管理委员会秘书。1956年,调任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古代建筑修整所所长,任内亲自考察对宫殿、坛宇、园林、寺庙等古建筑,并提出维修保护方案。[1]
1962年,俞同奎逝世。[1]
著作
- 《略谈我国古代建筑的保存问题》
- 《谈万里长城》[1]
参考文献
- . [2012-06-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5-28).
- 上諭:此次引見之廷試遊學畢業生進士江古懷、何育傑、鍾世銘、劉冕執、俞同奎、高勝儒、凌春鴻、吳乃琛、孫昌潤、羅忠詒、劉國珍、刁作謙、陳祖良、梁賚奎、陳訓昶、董如奉、林葆恆、葉可樑、朱天奎、韓楷均著授職翰林院編修;諸翔、王蔚文、謝培筠、季新益、羅聽餘、汪果、孫多鈺、薛宜琪、崔潮、吳鼎昌、劉先鷙、沈王楨、方擎、劉慶綬、趙世瑄、廖炎、楊壽桐均著授職翰林院檢討;朱公釗、張嘉森、胡驤、黃曾銘、唐在賢、鍾偉、薛楷、方時簡、韓振華、江順德、屠密、嚴恩棫、彭炳、張修敏、楊德森、朱葆勤、黃瀛元、席聘臣均著改為翰林院庶吉士。「宣統三年五月十一日」,《兩廣官報》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