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二三事件

八·二三事件是指1966年8月23日下午,北京红卫兵等从北京市文联文化局揪出老舍等约30人由卡车运至国子监进行公开地暴力批斗,次日深夜老舍不堪受辱而投湖自尽之事。该事件爆发于北京文革屠杀期间。

背景

1966年8月8日,中共中央通过了《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关于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决定》(即“十六条”),除了鼓动群众起来批判资产阶级反动学术权威,还提出了“要用文鬥,不用武鬥”的规定;但这点在随后的运动中没有真正落实。

8月18日,毛泽东天安门广场接见百万红卫兵,鼓动他们“要武嘛”,随后红卫兵的暴力活动升级。[1][2][3]

经过

1966年7月,文化局(与文联毗邻)开始文革运动,对文化局局长赵鼎新等人进行批斗,萧军也被点名批评;并要求萧军“低头认罪”,但由于萧军据理力争,故效果“不理想”。8月23日上午,萧军被要求服半天劳役,但萧军认为其非法,与《十六条》政策不合。中午过后,文联从北京女八中喊来了100多名红卫兵,在文联内部人员的指引下,红卫兵将文联、文化局的“反动学术权威”逐一揪出。萧军遭遇最惨,被揪倒在地,遭拳打脚踢、抽打皮带,还被挂上了“老牌反党分子——萧军”的牌子。其他被揪出的“黑帮分子”,也被挂上了诸如“牛鬼蛇神”之类的牌子,并遭皮带殴打。这一天,老舍刚从医院回来,但最后也被揪出。“黑帮”总共约有30人,殴打过后约下午两点,被分成两辆卡车,运往国子监。在国子监的孔庙大门前,围了许多人,数百名红卫兵燃起熊熊的大火堆,焚毁许多戏剧服装、道具、书籍等,以破四旧。在震天的口号声中,“黑帮分子”被迫围着跪在大火堆周围,并遭红卫兵轮番地殴打,殴打工具包括藤条杆、竹片刀、皮带,甚至还用上了舞台上的金瓜锤黑红棍。就这样经过约三个小时的折磨,最后每位“黑帮分子”被要求举着牌子在火堆旁照相。

老舍头部被打伤流血,后用水袖包着,两小时后提前被送返文联,但被新来的红卫兵看作奇装异服,又遭批斗,草明出来揭发老舍把《骆驼祥子》的版权卖给了美国,更加引起红卫兵的激愤,而后老舍将牌子摘下,落下时碰到了红卫兵,被认作打了红卫兵,而成为“反革命”的行为,随后文联的人(浩然)即要求将老舍移送派出所。老舍在派出所待到深夜,后由家人接回。8月24日上午,老舍出门后即失踪。25日上午,在太平湖中发现了老舍的遗体。

萧军被送返文化局后,被锁在传达室旁的空房子内,不给饮食。晚上女儿萧耘、儿子萧鸣前来寻找,也被殴打,后萧鸣被绑去。萧耘当晚前往国务院接待站,后通过国务院干预,由“八一”红卫兵郭昌垣等进驻,将“黑帮分子”集中到后院,文化局的局势才得到控制。[4]

名单

被批斗者

  • 赵鼎新:北京市文化局局长,党组书记
  • 张梦庚:北京市文化局副局长、党组副书记
  • 田兰(田蓝):北京市文化局党组副书记、北京市文联秘书长
  • 老舍:北京市文联主席(挂名)
  • 荀慧生四大名旦之一,北京戏曲研究所所长
  • 侯喜瑞:著名的花脸演员
  • 白云生:著名昆曲演员,原名白瑞生
  • 苏辛群:北京市文化局办公室主任
  • 张季纯:北京市文联主席
  • 顾成国
  • 江枫
  • 端木蕻良
  • 萧军 (肖军)
  • 骆宾基
  • 胡彬:评剧院院长、党委书记
  • 胡沙
  • 邱怀平
  • 杜金喜
  • 季明
  • 宋海波
  • 丰运群
  • 王松声
  • 张增年
  • 顾森柏
  • 方华
  • 郝成
  • 陈天戈
  • 王诚可
  • 曾伯融
  • 苏辛群
  • 张国础
  • 商白苇
  • 金紫光
  • 张治

领导者

  • 赵树藩
  • 浩然:北京市文联革委会副主任,《金光大道》的作者
  • 马联玉:北京市文联革委会副主任
  • 张彬:北京市文化局革委会筹委会主任
  • 葛献挺:北京市文化局文化局革委会筹委会副主任

善后

1980年代,对于“8·23”事件,北京曾展开专门调查,北京市文化局(85)京文发字第22号文件,《关于老舍非正常死亡及有关责任人的调查报告》中讲:

8·23事件并不是一起有组织、有预谋的事件,而是几件极左行动偶然发生在一天内的巧合。通过调查了解,未发现一个总的负责人。

1990年代末,作家郑实傅光明开始对有关知情者进行了采访,但发现证人各执一词、莫衷一是,对于一些关键点,如“谁喊来了女八中的红卫兵”,仍然没有较一致的说法。而当年北京女八中红卫兵,跟那个时代的其他红卫兵一样,随后就自愿下放到了农村,度过了艰苦的岁月。其中的一位在接受采访,回想起这则难堪的事件时,不禁流下了眼泪,并通过采访者向老舍、萧军家人致歉。

注释

  1. ^ 老舍于8月25日上午在太平湖中被发现,去世时间是24日深夜到25日凌晨,老舍辞世后身旁的一叠文稿,后下落不明。
  2. ^ 有人回忆说是老舍忍无可忍用牌子砸向红卫兵,有人说是牌子不小心掉下来,碰到了红卫兵。
  3. ^ 此名单根据《太平湖的记忆──老舍之死》中回忆采访文章拼凑而出,可能存在出入。

参见

参考文献

引用

  1. 王友琴. (PDF). 芝加哥大学.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16-10-12).
  2. . 炎黄春秋. [2019-12-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12-10).
  3. . 香港中文大学. [2019-12-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6-09).
  4. . [2011-10-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02-13).

书籍

  • 郑实傅光明:《太平湖的记忆——老舍之死》,海天出版社,2001年,ISBN 7-80654-505-0

外部链接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