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极拳

八極拳,是一種傳統拳法,因相傳源於焦作的月山寺,故又稱月山拳,其拳術特色剛猛暴烈,與輕柔內歛的太極拳剛好相互對應。

八極拳與軍事系統聯繫緊密,由於拳法直接狠辣,殺傷力強,屢成為近代史上保護政要人物的「大內武術」。溥儀蔣中正毛澤東蔣經國李登輝等人的近身侍衛皆習八極。[1] 八極拳現在盛行於中國北方及台灣。後傳入日本、韓國及其他國家,如美國、加拿大、英國、法國、比利時、丹麥、義大利等地。

由來

八極拳真正的由來不清楚,爭論很多,沒有確切可信的、大家都同意的結論。我們只知道,傳入近代,是在河北的滄州。[2]

八極拳的創始人和時代均無可考。劉雲樵認為此拳應該出自於戚繼光所著《紀效新書》裡記載「古今拳家……楊氏槍法與巴子拳棍,今之有名者。」的巴子拳棍。由八極拳古樸的風格,以及注重大槍、長棍的訓練内容來判斷,它的創始期大約在明朝初年(西元1368年)左右;而且與當時的軍中武藝有很大的關聯。[3]八極拳現時可考的第一代傳人,為清朝初年的「大槍王」吳鐘。當時他受聘往孟村鎮羅疃莊教授拳術,並將所學傳與女兒吳榮。至清末時,再由黃四海、「神槍」李書文等人發揚光大而聞名中國。

後羅疃莊人李大忠(1810-1874)學成後,再傳稱為「八極拳」。根據地域,分成孟村、羅疃、自來屯、狼兒口等不同家系。第三代李大忠時,組成團練,力抗捻軍侵入河北,村莊青年傷亡慘重,八極拳聲勢略衰。

八極拳開始聞名,始於清末。先是有「神槍」李書文享譽北方,而後有霍殿閣末代皇帝溥儀武術老師及貼身侍衛,其侄子霍慶雲則在長春滿州國皇宮附近的三馬路設館授拳,後來八極拳更被「中央國術館」列爲必修專案。

特色

八極拳的訓練講求頭、肩、肘、手、尾、胯、膝、足八個部位的應用。要將這八個部位的功能發揮到極致。八極拳的特色是:

  • 動作乾脆,爆發力強
  • 結構嚴謹,樸實無華

發勁

  • 發勁之訓練
打拳不發勁,只是在作體操。八極拳的發勁訓練,是循序漸進的。初學者必須先習練沉墜勁(沉肩坠肘),再練十字勁,終至纏絲勁。
  1. 沉墜勁:可以體現在基本功架上。要練到將四肢百骸一運勁,就有如大鼎立於地面、老樹盤根於土地中一般,有難以撼動的氣勢。(順序是腳→腰→手)
  2. 十字勁:將『沉墜勁』所凝聚的勁,向上、下、左、右、前、中、後,乃至四面八方撐張伸展。(動作如拉弓)
  3. 纏絲勁:將四面八方撐展的『十字勁』迴轉環繞,使勁力可隨遇而出,隨感而發。

基本功

  • 功架
馬步弓步虛步獨立步盤步仆步
  • 步法
闖步拖拉步盤提步跟提步磋步碾步磨盤步提籠換步

拳術套路

八極拳的拳法套路,也會因傳承體系的不同而有所差異。

  • 中國大陸:
金剛八式八極小架八極拳(能單練也能對練,對練之法又稱八極對接)、六大開(頂抱單提跨纏)、八大招(八個單式)、四郎寬
  • 臺灣:
小八極大八極六大開(靠崩捅塌攔撲)、八極連環八大式等。

兵器套路

八極歷代宗師均以大槍而聞名,故大槍為八極門人的必修兵器。[4]

  • 中國大陸:
春秋刀提柳刀飄搖刀夜戰九門十三刀六合大槍六合花槍行者棒八棍頭純陽九宮劍等拳械套路,可單練,亦可對練。
  • 臺灣:
大槍[5]八極棍[6]八極劍苗刀[7]

相關人物

社會及文化

日本

在日本漫畫、遊戲產業中,八極拳已經成為了中國武術的標誌性流派,最早在20世紀70年代池上遼一的漫畫男組中,主角陳氏太極拳傳人流全次郎的宿敵精通八極拳,以一擊斃命的恐怖招式聞名。其後,連載於1988-1992年的漫畫拳兒中,年輕的男主角剛拳兒受祖父指導學習八極拳,漫畫中詳細地描述了他從練習到實戰的過程,其描寫整體較為寫實、貼近真實的八極掌法。以上兩部漫畫的創作過程都有武術家松田隆智的積極參與,使作品中八極拳的掌法、脈絡都被濃重得描寫。之後,以鬥魂VR快打為首的諸多格鬥遊戲融入了八極拳的招式在內,使八極拳在日本作為中華代表性流派流傳至今。

電玩

  • VR快打:結城晶
  • 格鬥列傳:李典德
  • 饿狼传说:唐福禄
  • 餓狼 MARK OF THE WOLVES(牙刀)
  • 莎木:芭月涼、紅秀瑛
  • 街霸:ZERO及五代的神月卡琳、陰陽兩兄弟中的陰(陽是用螳螂拳)
  • Melty Blood:有間都古
  • Fate:言峰綺禮、遠坂凜、Assassin(李書文)
  • 生死格鬥:心
  • 鐵拳:Leo
  • 行星格鬥:茶子
  • 鬥魂Ehrgeiz:李書文
  • 御意見無用:麗
  • 惡靈古堡:亞伯·威斯卡

ザ・キング・オブ・ファイターズ(椎拳崇)

トバル2(チャコ・ユタニ)

マックス アナーキー(ビッグ・ブル)※厳密には八極拳を元にした架空の拳法「JET八極拳」

D.C. 〜ダ・カーポ〜

漫畫

電影

電視劇

香港

朝猛山 段通天 朝陽 朝霞 段迎風

相關條目

參考資料

  1. . [2020-12-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2-05).
  2. . [2012-02-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4-02).
  3. . [2012-02-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9-17).
  4. . [2012-02-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12-05).
  5. . [2012-02-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12-17).
  6. . [2012-02-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7-24).
  7. . [2012-02-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7-14).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