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重宝函

八重宝函,或称唐八重宝函,中国唐代文物,国家一级文物,是唐懿宗赐赠的一套八层盒函,用于供奉佛祖释加牟尼佛指舍利的一个影骨[lower-alpha 1]。盒函最外层是一个檀香木函,里面套装着三个宝函、两个宝函、一个玉石宝函和一座单檐四门纯金。1987年5月5日发现于陕西省扶风县法门寺地宫后室。2002年1月18日,被国家文物局收录进《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目录》,属于禁止出境展览文物[1]现藏于法门寺博物馆,存于法门寺内的法门珍宝馆。

八重宝函
禁止出境展览文物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文物局公布
时代
出土陕西省扶风县(1987年)
现藏陕西省法门寺博物馆
入录2002年
法门寺
法门寺在宝鸡地图上的位置

相关历史

重修后的法门寺塔

唐代200多年间,先后有高宗武后中宗肃宗德宗宪宗懿宗僖宗八位皇帝六迎二送供养佛指舍利。唐懿宗时举行了唐朝最后一次迎奉佛骨的活动,法门寺在这时得以重修。此次迎佛骨,于懿宗咸通十二年(871年)八月在法门寺塔下结坛开始,十四年(873年)四月八日迎入长安,七月十九日懿宗病逝,十二月新即位的唐僖宗诏还法门寺。僖宗乾符二年(875年)正月四日,佛骨送还法门寺,按照佛教仪轨,将佛指舍利及数千件稀世珍宝一同封入塔下地宫,用唐密曼荼罗结坛供养。此次迎奉佛骨声势浩大,供品极多,耗费空前,可谓集前代历次佛事侈靡之大成,禁军兵杖,香刹宝帐,无所不用其极,远非一般法事,而是国家大典。八重宝函当为此次迎奉中,唐懿宗赐赠。[2][3][4]

出土

1981年8月24日晚,法门寺明代重修的真身宝塔在风雨中坍塌了半边。1986年,政府决定拨款重建。1987年2月底,开始重修宝塔。因为相传法门寺塔下藏有佛祖的指骨舍利,清理地基时寻找佛指舍利成为众人瞩目的焦点。[5]此次发掘共出土佛指舍利四枚,其中真身指骨一枚,其余三枚属于影骨,八重宝函中供奉的是一枚影骨,也是四枚中最先出土的。[6]

考古人员在打开地宫第四道石门后,进入地宫的后室,在地宫后室北壁正中位置发现了八重宝函。出土时外用红锦包裹,最外层是一个檀香木宝函,出土时已残。出土时,宝函盖上为一尊鎏金菩萨像,两侧各立一名石雕护法天王,另有四个银瓶分立后室四角,各类器物以佛教密宗的格局围绕着宝函布放。宝函被整体运输到扶风县博物馆内的工作室。1987年5月4日傍晚,考古专家开始开启宝函。至1987年5月5日凌晨1点,最后一层宝函打开,第一枚佛指影骨舍利面世。巧合的是,当日正值农历四月初八佛诞节[7][8]

形制和工艺

各重宝函的名称及形制、工艺[9][10]
层次名称描述备注
第八重银棱盝顶檀香木宝函最外面一层宝函,30厘米见方,以檀香木制成,用雕花银条棱边。“盝顶”是中国传统建筑形式之一,呈四面坡,中为四条平脊相围的平顶。此函出土时已严重朽坏。仅余下的盒壁四周,有释迦牟尼说法图、阿弥陀佛净土图及礼佛图等描金加彩浮雕
第七重鎏金四天王盝顶银宝函通高23.5厘米,长宽各20.2厘米,重2699克。钣金成型,纹饰鎏金。司前有一金锁扣和金匙,后有两铰链与函盖相连。函体四壁以平雕刀法刻有“护世四大天王”像,四天王持弓执箭,各有神将夜叉多人侍立;盖为盝顶,顶面錾有两条流云围绕、首尾相对的行龙,斜刹均錾有两只狻猊(一说双龙戏珠),底衬卷草[11]
第六重素面盝顶银宝函通高19.3厘米,长宽各18.4厘米,重1999克。钣金成型,外壁抛光。盖作盝顶,函身方正。盖与身以铰链相连,司前贯有锁钥,通体光素无纹,素净,不加丝毫雕刻绘描,出土时有绛黄色绫带封系[12]
第五重鎏金如来说法盝顶银宝函高16.2厘米,长宽各14.8厘米,重1660克。钣金成形,纹饰鎏金。盝顶,盖与函身以铰链相连,司前贯有锁钥。函正面有如来,四周有两菩萨,四弟子,二金刚力士,二供奉童子,外壁凿有如来及观音画像,或饰以双凤翔,配以蔓草纹,或刻上金刚沙弥合什礼佛的图景[13]
第四重六臂观音纯金盝顶宝函高、长、宽均为13.5厘米,重1512克。函盖雕有双凤及莲蓬,盖侧有瑞鸟四只绕着中心追逐,正面为六臂如意轮观音图,左侧为药师如来图,右侧为阿弥陀佛图,背面为大日如来[14]
第三重金筐宝钿珍珠装纯金宝函高13.1厘米,长宽各11.3厘米,重973克。纯金雕铸,函身镶满红宝钿、绿宝钿、翡翠、玛瑙、绿松石等各色宝石,并镶嵌宝石花朵,函盖顶面和侧面红、绿二色宝石镶嵌成大大小小的莲花,通体以珍珠、宝石嵌饰,并雕上花瓣图案[15]
第二重金筐宝钿珍珠装武夫石宝函武夫石磨制而成,周身以雕花金带为边,镶嵌珠宝花鸟,通体以珍珠、宝石嵌饰,并雕上花瓣图案
第一重宝珠顶单檐四门纯金塔宝函的最后一层为宝塔形,里面直接放置有佛指舍利。金塔由塔身和塔座两部分构成,通高105毫米。塔顶为莲花朵捧托金珠顶,四面檐角翘起,阁额及檐下均饰菱纹,塔身四壁刻满纹饰,并有四扇小金门,门周布鱼子纹,门下部有象征性飞梯至塔座;塔座为纯金方台,中立一小银柱,用以套置佛指舍利

参见

注解

  1. 影骨,是与灵骨相对的,指用玉石等其他材质的物质仿制的舍利

参考

  1. . 中國歷史文化遺產保護網. [2009-04-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08-04).
  2. 李勇. . 现代出版社. 2014-07-01. ISBN 978-7-5143-2302-3.
  3. . 中国佛教协会. 2014-09-19 [2017-07-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5-13).
  4. . 中国佛教网. [2017-07-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7-29).
  5. 衡孝芬. . 现代出版社. 2014-08-01. ISBN 9787514323610.
  6. . 人民网. 2004-05-26 [2017-07-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7-29).
  7. . [2017-07-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5-12).
  8. 《图说天下·探索发现系列》编委会. . 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2008-09-01. ISBN 9787807626947.
  9. . 中国网-大公报. 2004-05-20 [2017-07-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10-09).
  10. . 中國歷史文化遺產保護網. [2017-07-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6-07).
  11. 李来玉. . 中国考古网. 2014-06-17 [2017-07-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7-29).
  12. 李来玉. . 中国考古网. 2014-06-16 [2017-07-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7-29).
  13. 李来玉. . 中国考古网. 2014-06-13 [2017-07-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7-29).
  14. 李来玉. . 中国考古网. 2014-06-12 [2017-07-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7-29).
  15. 李来玉. . 中国考古网. 2014-06-11 [2017-07-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7-29).

外部链接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