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十石山

六十石山(阿美語:Talampo)位於臺灣花蓮縣富里鄉竹田村,觀光客習慣以ㄉㄢˋdan4稱之。不論作為名詞的石ㄕˊshi2,或是量詞的石ㄉㄢˋ,台語皆讀作「chioh8」。

六十石山的金針花海。

花蓮有三座金針山,位於富里鄉的六十石山是其中一座,以滿山遍野的金針花海聞名,海拔約700-900公尺,每年的八、九月為金針花賞花季節。又因有紅瓦農舍點綴於山坡間,可俯覽花東縱谷的良田優質米耕作區,呈現美麗的山區風貌,將縱谷風情盡覽其中,猶如歐洲的瑞士一般,加上中海拔的氣候舒適涼爽,故又有「台灣小瑞士」之稱。

2011年由李啟源執導的台灣電影《河豚》(Blowfish),其宣傳海報上男女主角站在開滿黃花的山野中,取景自六十石山[1]。該電影後來,一舉奪下瑞士「日內瓦國際影展」(Geneva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的「國際影評人費比西獎」與「發行獎」兩項大獎,成為最後十部競賽片中、唯一獲得2個獎項的電影[2][3]

歷史

六十石山的名字其來有自,在八七水災那年,西部損失慘重,許多雲林縣西螺地區閩籍人士遷移來此發展;最初這批移民是種稻的,每甲地可收成「六十石」而得名,門牌地名則稱為「雲閩」。後來許金論先生發現山上種金針更適合,由太麻里引進金針,才變成今天大都種植金針的盛況。

然而在六十石山此名稱之前,阿美族人則更早進駐這片山林,有著「黑暗部落」之稱的達蘭埠(頭人埔,阿美語:Talampo),[4]在清代末年就在此活動。然而經過許多歷史因素的遷徙,現今移居新興村,然而部落發源地至今保持遺世獨立、不用電力的最原始風貌,也因而博得「黑暗部落」的神秘別名。部落發源地已劃歸為保留區,遊客不得任意入內,進入該區的聯外道路,亦維持昔日的隱僻原貌。

19 世紀初,西南平原的平埔族群因受漢人逼迫,也輾轉遷居至花東,1932 年時西拉雅族人曾是此地仍佔多數的族群。[5]

生態

以金針為主要作物的六十石山較多採用慣行農法耕作,動植物不豐沛,但依舊保持著一定的數量,在金針田中鳥類較易見到:白腰斑紋鳥烏頭翁;而金針田的兩棲類數量不多,主要是在旁邊其他類型的棲地中會偶然間發現白頷樹蛙莫氏樹蛙拉都希氏赤蛙等蛙類,或在田埂中奔跑的台灣野兔

而以有機金針耕作模式的產區則會有較完整的生態系,諸如:紅嘴黑鵯冠羽畫眉大冠鷲黃嘴角鴞等鳥類會出現,運氣好則可以看見一些哺乳類動物,如:台灣野豬山羌台灣山羊台灣獼猴等動物在山林間行走。

旅遊

賞金針花海是六十石山最主要的旅遊活動,每年7-9月都是採收金針、賞金針的好時節,常吸引絡繹不絕的遊客出現在山頭。近來隨著上山道路改善、修築步道及興建休憩亭後,金針花園區亦出現了不少休憩民宿,社區有系統的規劃,讓以金針乾製品製銷為主的六十石山,逐漸轉型為休閒農業並重的觀光景點。

近年來,花東縱谷國家風景區管理處在六十石山興建了十座造型各異的涼亭,分別以金針的種別或極為優美的文詞命名,如鹿劍、觀親、尖閣、黃花、鹿蔥、山嵐、忘憂、萱草、丹棘及療愁等。

交通

  • 花蓮縣富里鄉竹田村 (約台九線308.6K東側轉入)

註釋

  1. 李啟源闊砸50萬《河豚》包山包花海 開眼電影網
  2. 日內瓦影展 河豚獲兩獎 僑務電子報
  3. 電影《河豚》預告片
  4. . 臺灣原住民族資訊資源網. [2019-01-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7-31).
  5. 張振岳. . 花蓮縣: 花蓮縣文化局. 2010年12月: 13. ISBN 978-986-02-5684-0.

資料來源

外部連結

维基共享资源中相关的多媒体资源:六十石山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