冥卫一

冥衛一(Charon /ˈʃærən/,[3]  /ˈkɛərən/ ), 台湾譯作凱倫中国大陆譯作卡戎,名称源于羅馬神話中冥王普路托的役卒卡戎,向亡魂索取金錢為他們划船渡過冥河。天文學家於1978年發現了冥衛一,並在2005年發現另外兩顆冥王星的衛星:冥衛二冥衛三,2011年7月哈勃太空望远镜发现了第四颗卫星,临时命名为S/2011 P4,2012年7月11日又宣佈發現了第五顆衛星S/2012 P1。依現行的定義,冥衛一是冥王星最大的衛星,可與冥王星組成雙矮行星新視野號於2015年7月14日飛掠冥王星和凱倫。“卡戎”一名稱很容易和太陽系的另一個小天體喀戎(2060 Chiron)混淆。

冥衛一(Charon,凱倫)

新視野號上搭載的長程勘察相機(LORRI)
於2015年7月13日拍攝的冥衛一照片
發現
發現者 詹姆斯·克里斯蒂
發現時間 1978年6月22日
太空任務 新視野號
軌道特徵[1]
軌道半長軸 19,571 ± 4 公里
扁率 0.00000 ± 0.00007
軌道週期 6.387230 ± 0.000001天
(6天9小時17分36.7秒 ± 0.0864秒)
軌道傾角 112.78±0.02° (對黃道面)
0.00°±0.014° (對冥王星的赤道)
119.59±0.02° (對冥王星的軌道)
冥王星衛星之一
物理性質
平均直徑 1207 公里 ± 3 公里 [2]
(0.095 Earths)
質量 (1.52±0.06)×1021 公斤 [1]
(2.54×10−4 Earths)
平均密度 1.65 ± 0.06 公克/厘米3
表面重力 0.278 米/秒2
逃逸速度 0.580 公里/秒
表面溫度 -220 ℃ (53 K)
自轉週期 6.387230 ± 0.0864秒(同步自轉)
轉軸傾角 0
反射率 在0.36 ~ 0.39 間變化
大氣層 無 (< 11 毫帊)

發現

卡戎是在1978年6月22日被天文學家詹姆斯·克里斯蒂以高放大率檢驗一個月前的一組冥王星攝影底片的影像時發現的。克里斯蒂注意到有一個微小的凸起會周期性的出現。稍後,回溯到1965年4月29日底片也確認了這個凸起。

名稱

卡戎原來的臨時名稱是S/1978 P 1,是根據當時大會制定的新的命名規則給予的。稍後,克里斯蒂稱之為“卡戎(Charon)”,但直到1985年國際天文聯合會才認同這個名字是官方的名稱。在希臘神話中卡戎是死者的擺渡人,與冥王黑帝斯(在羅馬神話中稱作普鲁托)在神話中是緊密聯繫在一起的神祇。

雖然在傳統的英語發音中,“Charon”中的“ch”发的是k的音,但是克里斯蒂在這顆衛星的發音上將“ch”的发音改為shIPA [ʃ]),因为他妻子名字Charlene中的“ch”就念sh。于是sh的發音也在天文界流行了开来,大家都使用這樣的發音,在中文中也有對應的譯音「夏龍」。不过除了英語以外,其他语言依然使用原本神話的發音,唸k音。

形成

冥卫一可能的形成机制示意图

羅賓·坎二模擬的結果在2005年出版,提出卡戎是在約45億年前的大碰撞中形成的,非常像地球月球的狀況。在這個模型中,一個巨大的古柏帶天體以高速撞擊冥王星,摧毀了自己,也轟掉了冥王星大部分的地幔,卡戎則從這些碎片中聚合而成。但是,這樣的撞擊應該會使冥王星有比我們發現的更多岩石成分,而卡戎會有更多冰的成分。因此現在認為冥王星和卡戎在軌道上碰撞之前就是兩個不同的天體,而這次碰撞雖然猛烈,但僅能將冰像甲烷一樣的蒸發掉,卻不足以造成瓦解的情形。[4]

物理性質

卡戎的直徑約為1,212,正好約為冥王星的一半,表面佈滿了冰凍的水冰。與冥王星不同的是,卡戎的表面看起來可能是被凍結的不易揮發的水。卡戎表面溫度約為-230℃,密度為1.7克/立方厘米,顯示組成成分中,岩石佔了一半多,冰則比一半少一點。其表面大氣僅約為0.1毫巴左右,是地球表面大氣濃度的萬分之一,稀薄到幾近於無,現時科學家正努力研究冥衛一的表面,以確定該衛星有沒有大氣層。

軌道特性

該冥王星和卡戎的斜面圖展示了冥王星圍繞著其自身外的一個點旋轉,圖中可見兩個天體間的同步自轉
冥王星与冥卫一相互旋转一周期。由新视野号于2014年7月19日到7月24日沿黄道面拍摄。

冥王星和卡戎在潮汐鎖定的狀態下,以6.387天的週期互繞,所以永遠以相同的位置遙遙相對。兩者的平均距離是19,570 (12,163英里)。卡戎的發現使天文學家可以精確的測量冥王星系統的總質量,而互掩可以計算各自的大小(直徑),但是個別的質量依然只能用估計的,直到2005年發現冥王星外圍的衛星,才依據外面衛星的軌道細節揭露出卡戎的質量大約是冥王星的11.65%,同時也顯示密度為1.65±0.06公克/公分³,並建議有55±5%是岩石,45%是冰。冥王星的密度較高,約有70%的岩石。

衛星還是矮行星?

-{zh-hans:

地球阋神星冥王星鸟神星妊神星赛德娜小行星225088创神星亡神星及其卫星的大小比较图。

;

zh-hant:賽德娜創神星伐羅那 }-

冥王星-卡戎的質心落在這兩個天體之外,因此其中一個並不是真正繞著另一個在公轉,而且兩者的質量是可以相互比較的,因此卡戎不適合被當作冥王星的衛星。取而代之的是,他們應該是雙矮行星,應隨著冥王星一起重分類。

國際天文學聯合會的年會中有一項草案是2006年行星重定義,建議行星必須繞著太陽運轉,並且有足夠大的重力使本身成為球體。在這樣的草案下,卡戎有資格成為行星,因為草案明確定義衛星的條件是系統的重心必須在主要的天體內部。但最後的重分類將冥王星歸類為矮行星,但卻沒有正式的定義行星的衛星,使卡戎的身分變得很不明確(迄今,卡戎尚未被國際天文學聯合會列入矮行星的候選名單中)。

冥衛二冥衛三冥衛四冥衛五也環繞著相同的重心,但是它們不夠大而不是球體,所以很簡單的可以認定是冥王星的衛星。或者以另類的看法,它們是冥王星-卡戎系統的衛星。[5]

参考文献

  1. Marc W. Buie, William M. Grundy, Eliot F. Young, Leslie A. Young, S. Alan Stern. . Astronomical Journal. 2006, 132: 290.(http://arxiv.org/abs/astro-ph/0512491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2. B. Sicardy; 等. . Nature. 2006, 439: 52 [2006-09-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6-03).
  3. Many astronomers use this idiosyncratic pronunciation, rather than the classical /ˈkɛərɒn/, but both are acceptable.
  4. Schriber. . ScienceNOW. 2005 [2006-12-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09-18).
  5. . [2006-12-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8-01).

外部連結

维基共享资源中相关的多媒体资源:冥卫一

参见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