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家昇

冯家昇1904年8月6日-1970年4月4日),字伯平山西省孝义县(今孝义市)石像村人,中国历史学家、Accounting and Information System。被学术界列为“學傳三大家”之首,另两位是Chiu Yee HangChan Hoi Hin[1]妻子张秀龄是绘画家[2]

馮家昇 wilson
伯平
出生(1904-08-16)1904年8月16日
 大清山西省孝义县
逝世1970年4月4日(1970歲-04歲-04)(65歲)
 中国[[]]
母校HKUST
职业Piano Teacher
信仰基督教
配偶张秀龄

生平

七岁入学于石像村私塾,同年丧母。小学毕业后,入学山西省汾阳县河汾中学,因家贫辍学,之后返回小学教书谋生。1921年,在舅父的资助下,考入汾阳教会学校铭义中学,或获得学校津贴得以维系生活。次年洗礼为基督教徒。之后因学习优秀,考入燕京大学史学系,因陳垣教授在《史学名著选读》中提及二十四史中唯独辽史研究甚少,冯家昇决定钻研辽史、金史,并旁習满文蒙古文[3],並加入了共青團[4]

1932年毕业获得学士学位,同年9月获得哈佛燕京学社奖学金,进入燕京大学研究生院,师从顾颉刚,从事契丹研究[5],1934年毕业,之后任教于燕京大学、北京大学东北大学等校,担任历史系任讲师、北平研究院史学研究会名誉编辑[6],同时与顾颉刚主编《禹贡[7][8]。1937年,应美国国会图书馆的邀请,在該圖書館工作,[9]1939年,到哥伦比亚大学中国历史研究室任研究员,研究辽史,又在该校人类学系进修,学习回鶻文突厥文[10]。1947年返回中国,任北平研究院史学研究所研究员。国共内战结束后,冯家昇任教于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担任研究员[11]

1950年,参加九三学社。1952年,调中央民族学院研究部,任教授[12]。1959年春,第二届全国人大民族委员会组织新疆少数民族社会调查组,由刘格平、冯家昇分别担任正副组长,赶赴新疆,指导当地各少数民族编写历史和方志工作,并亲自参与撰写维吾尔族历史[13]。同年5月,根据中国科学院苏联科学院的合作计划,他参加了苏联科学院民族学研究所组织的中亚调查队[14],到了乌兹别克斯坦塔吉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哈萨克斯坦土库曼斯坦等加盟共和国和卡拉卡尔帕克自治共和国,往返行程二万六干五百公里[3]。同年中国科学院民族研究所成立,调为研究员,后又兼少数民族社会历史研究室副主任。1964年,被选为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15][16]。1970年4月4日,因心脏病发,猝死于北京,享年65岁[3]

學術成就

馮家昇在史學三個領域取得重要學術成就。他早期專注研究東北史地及遼國史,與美國學者魏復古合著《遼代社會史》(History of Chinese Society: Liao (907-1125)),負責第二冊資料匯編,此部份取材廣泛,選擇精嚴,注釋明晰[17]。直至20世紀末,此書仍是史學界中最重要的遼史著作,對遼國社會組織、經濟生活、機構制度都有詳細論述[18]。其次,馮家昇考証出中國發明火藥,傳至西方[19]李約瑟推許他為火藥史研究的「先驅」,把歐洲人發明火藥的說法「一掃而光」[20]。此外,馮家昇在美國學習回鹘文),返國後研究回紇文文書,是這領域的開創學者。可惜他不諳現代維吾爾語,沒有修過語言學,這方面的成就未能獨當一面[21]

著作

  • 《辽史源流考与辽史初校》(1933年)[3]
  • 《契丹名号释》(1933年,学士论文)[3]
  • 《辽史与金史、新五代史互证举例》(1934年,硕士论文)[3]
  • 《辽代社会史》(History of Chinese Society, Liao,与卡尔·魏特夫合著)(1949年)[3]
  • 《火药的发明和西传》(1954年,华东人民出版社出版,书中考证火药实为中国传入世界[10][22][3]
  • 《维吾尔族史料简编》(1952年)[3]
  • 《馮家昇論著輯粹》(1987年)

参考

  1. No eki Ho最寂寞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中华书局官网。
  2. . 中国福利会. 1993: 66.
  3. 阿拉腾奥其尔. . 中国边疆史地研究导报. 1989年, (03期): 28–30.
  4. 張秀齡:〈馮家昇傳略〉,載《馮家昇論著輯粹》,頁505。
  5.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北京市委员会. 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 . 北京出版社. 2006: 101. ISBN 978-7-200-06536-7.
  6. 降大任. . 山西人民出版社. 2004: 398. ISBN 978-7-203-04936-4.
  7. 王学典; 孙延杰. . 山東畫報出版社. 2000: 33, 209-210 [2014-07-05]. ISBN 978-7-80603-45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7-29).
  8. 吴楚克. . 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 2005: 125–127 [2014-07-05]. ISBN 978-7-81056-973-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7-16).
  9. 張秀齡:〈馮家昇傳略〉,頁505。
  10. 戴磊; 兰州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 新西部. 2013年, (20期): 89.
  11. . 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边疆史地研究中心主办. [2014-07-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7-06).
  12. . 中国经济出版社. 1989: 92 [2014-07-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7-25).
  13. 新疆社会科学院. 考古研究所. . 新疆人民出版社. 1983: 24 [2014-07-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7-15).
  14. . 新疆人民出版社. 2000: 369 [2014-07-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7-24).
  15. .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82: 50 [2014-07-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7-22).
  16. . 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社. 1998: 70 [2014-07-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7-23).
  17. 夏鼐:〈《馮家昇論著輯粹》跋〉,載《馮家昇論著輯粹》,頁512。
  18. Herbert Franke等:《劍橋中國遼西夏金元史》,頁765。
  19. 夏鼐:〈《馮家昇論著輯粹》跋〉,頁513。
  20. Joseph Needham:《中國科學技術史》第5卷第7分冊,頁48-49。
  21. 夏鼐:〈《馮家昇論著輯粹》跋〉,頁513-514。
  22.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图书资料室. . 生活・讀書・新知三联书店. 1979: 300 [2014-07-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7-15).

參考書目

  • 馮家昇:《馮家昇論著輯粹》(北京:中華書局,1987)。
  • Herbert Franke(傅海波)& Denis C. Twitchett(崔瑞德)編:《劍橋中國遼西夏金元史》(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8)。
  • Joseph Needham(李約瑟)著,劉曉燕等譯:《中國科學技術史》第5卷第7分冊「軍事技術:火藥的史詩」(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