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皇城

北京皇城位于今北京市东城区西城区。其范围南至东长安街西长安街毛主席纪念堂处;北至地安门西大街地安门东大街;西至府右街灵境胡同西黄城根南街西黄城根北街;东至晨光街东黄城根南街东黄城根北街。面积约6.87平方公里。

北京皇城的位置

北京皇城位于北京紫禁城之外、北京内城之内。四周由城墙环绕,并设置城门,被称为皇城。

历史

明朝时期北京皇城平面

北京皇城前身即隋代高麗宮臨朔宫宫城和北苑,遼朝設置瑤嶼行宮,金朝為金中都離宮大寧宮,金中都因戰火破敗,在此增築大都皇城。1368年(洪武元年)明朝军队攻陷大都,元顺帝北逃,大都改名北平。由于未经历战火,大都皇城及元朝宫殿被完整保存下来,但于1369年被朱元璋下令拆除。1370年朱元璋封四子朱棣就藩于北平时,曾令其在元皇城内的隆福宫建造王府。1379年燕王府竣工,1380年朱棣就国。

1399年(建文元年),朱棣发动靖难之役,于1402年夺得帝位,于1403年改北平为北京。1406年(永乐四年)筹划迁都北京,并在燕王府基址上营建西内。1416年(永乐十四年)起,开始摹仿南京皇宫营建北京宫殿。

由于明初北平城曾截去城北约2.8公里的空旷地区,1416年的扩建工作将北京城的南城墙向南移动约0.8公里,因此北京宫殿位置在元故宫的基准上向南移建,同时将其中轴线向东错开约150米,以将元故宫中轴线置于所谓“白虎位”即西方的“杀位”上。由于南京宫殿和明中都宫殿北面都有镇山,于是用挖掘宫城护城河的泥土在元故宫延春阁的基址上堆筑万岁山,作为宫城镇山和北京城的中心基准点,同时亦作为厌镇元朝王气之术。

为了容纳在宫城之南设置的太庙太社稷,新皇城在元皇城基础上向北、东、南及西苑四面扩建,将太液池北端和元朝通惠河包入皇城中。皇城南面设置千步廊,两侧布置五府六部的衙署。

城墙及城门

清朝时期北京皇城平面
皇城墙遗址
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
所在东城区西城区
分类古遗址
时代
编号7-1
登录2003年12月11日

明朝永乐五年至十八年(1407年至1420年),兴建北京的宫殿及衙署,同时修筑皇城。[1]

  • 外郛:是一座“丁”形的广场,称为皇城“外郛”。“丁”形的南端为大明门;东西两端分别为长安左门、长安右门。[1]
    • 大明门:清朝初年,改称“大清门”。中华民国时,改称“中华门”。此门位于皇城外郛正南端,今毛主席纪念堂处。门内为南北走向的纵长形“千步廊”广场,广场东西两侧分别有廊房各110间。廊房向北至如今的西长安街南侧之后,分别向左右折,形成朝向北面的廊房东西各34间。[1]明清两朝,吏部兵部常在东侧千步廊选拔官吏,称“月选”、“官掣”,礼部常在东侧千步廊审核乡试会试考卷,称“磨勘”;刑部则在西侧千步廊审判犯人,称“朝审”与“秋审”。[2]
    • 长安左门长安右门:千步廊以北的皇城墙围成了一个横形的广场,位于天安门南侧。广场东西两端,分别设有长安左门、长安右门,均为砖拱三座门式。[1]

除了外郛之外,皇城的城门有:

  • 承天之门:外郛正北为皇城的正门承天之门。清朝顺治八年(1651年),更名为“天安门”。皇城墙自该门两侧向东西延伸。[1]
  • 东安门:皇城的东门。[1]
  • 西安门:皇城的西门。[1]
  • 北安门:清朝顺治八年(1651年),更名为“地安门”。为皇城的北门。[1]

除了外郛之外,皇城墙的走向是:[1]

明朝宣德七年(1432年),将原位于御河以西的皇城东墙迁移至御河以东,东安门也随之被迁到河东,原来的东安门处改设“东安里门”。乾隆十九年至二十五年(1754年至1760年),重修皇城,并在长安左门、长安右门外增筑围墙共三百二十二丈五尺一寸,两端各设三座门一座,分别称东长安门西长安门。《大清会典》载:“皇城广袤三千六百五十六丈五尺,高一丈八尺,下广六尺,上广五尺二寸”。[1]

内皇城

1900年或01年,法军用热气球拍摄的紫禁城。

明朝皇城北安门以内的大街两侧,有两道“黄瓦墙”,从北抵达南端后,各自向东西延伸,是当时区隔库署的墙,俗称“内皇城”。该墙东、西有门,称“黄瓦门”,后来讹传为“黄华门”、“黄化门”。[1]元大都宫城外有“大内夹垣”,当时宫城外没有护城河。“大内夹垣”的门称“上门”。明朝永乐年间,按照明里制,在元朝皇宫与大内夹垣之间,规划兴建了皇宫护城河,即今筒子河。由于有了护城河,永乐帝下令拆除了皇宫外侧的“大内夹垣”,但保留了“大内夹垣”的北上门、东上门、西上门以及阙左门、阙右门。明朝,以上各门以及内皇城的主要分布如下:[3][4]

此外,明朝时,在内外皇城的相对城门之间,分别增筑一座城门:[3]

平面布局

明朝的皇城内是禁地。紫禁城西侧是西苑(北海中海、南海),东侧是东苑(又名“小南城”),此外都是专门为皇家服务的内府衙门及仓库、作坊、马厩。清朝将内府机构缩减,皇城开放,居民及商店入住,至清朝末年,皇城内外已没有分别。[1]

皇城内除宫城太庙太社稷西苑之外,还有皇太孙宫(明英宗之后改为南内)、西内、大量内廷供奉机构(统称“二十四衙门”)以及仓库。明英宗天顺年间,开凿了太液池南海明武宗在西苑内修建了豹房嘉靖朝还在皇城内兴建了大高玄殿大光明殿玉熙宫道教建筑。

清朝迁都北京后,撤裁了明朝的二十四衙门,西部除保留太液池西什库大光明殿之外,均改为王府和八旗民居用地。东部区域除保留由南内重华宫改造而成的普度寺以及皇史宬缎库外,余地也划拨给八旗居民。

清朝灭亡后,皇城由中华民国接管。中南海改为总统府(袁世凯称帝期间曾改名新华宫)。太庙原属清皇室,曾短时期改为和平公园,后归故宫博物院管理。社稷坛改为中央公园(后改名中山公园),景山北海亦改为公园。西什库、缎库、普度寺等建筑则逐渐沦为民居。

破坏与保护

民国元年(1911年)打通东长安街西长安街,拆除了长安左门、长安右门两侧的围墙。1913年,皇城南墙拆出了“南长街”和“南池子”两个街口。后来又拆出了南河沿街口。1912年北京兵变时,东安门被焚毁,只保留了三座门式的东安里门。到1927年,除皇城南墙及千步廊东西墙外,皇城墙全部拆完。

1950年,西安门遭遇火灾被焚毁。1955年,拆除地安门。1959年,拆除中华门及千步廊东西墙。[1]

1949年之后,皇城区域内遭到大规模改造。中华门长安左门长安右门、东西三座门、西安门地安门大高玄殿习礼亭、大高玄殿牌楼、金鳌玉蝀坊金鳌玉蝀桥、满洲堂子等建筑均被拆除,中南海内多处古建筑被拆除,景山寿皇殿改为北京市少年宫,北海西墙外建起国防部总参谋部大楼,大高玄殿被军事单位占用,处于失修状态。

2001年,北京市人民政府在皇城东墙的原址处修建了皇城根遗址公园,建设中发掘出土了明代东安门和门内石桥局部遗址,并对其进行保护及公开展示,还在公园北部的皇城东墙原址上复建了一小段皇城墙,以标示其原来的位置及形制。[1]

2000年之后,北京市陆续修复了皇史宬普度寺,修建了皇城根遗址公园菖蒲河公园,并拟议将景山公园寿皇殿内的北京市少年宫迁至别处。2004年,北京市规划委员会北京市文物局确定了以1984年北京市人民政府批准(1987年修正)的旧皇城及北城区(含故宫)保护范围建设控制地带为基础的故宫保护缓冲区。2005年,皇城和北海拟作为北京故宫的扩展项目申报世界遗产

参考文献

  1. . [2013-04-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11-02).
  2. . [2013-04-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04).
  3. 单士元,故宫史话,中华书局,1962年
  4. . [2013年4月23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年3月5日).
  5. . [2013年4月23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年3月5日).
  6. 北京地安门内大街将重现皇城墙景观,新华网,2006年07月07日

外部链接

参见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