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溪天然气管道

北溪天然气管道(,正式名为、,俄語:)是一个离岸天然气管道,由Nord Stream AG负责营运,从俄罗斯维堡起步,一直到德国格赖夫斯瓦尔德。 该项目包含1号、2号两条平行管道。德国能源供应中,严重依赖从俄罗斯进口的天然气。2017年德国从俄罗斯进口了530亿立方米天然气,占德国天然气消费总量的40%。[1]

Северный поток
Die Nord-Stream-Pipeline
北溪天然氣管道
北溪天然气管道1號通过的路線
位置
國家 俄羅斯
 德國
座標60°31′44″N 28°4′21″E
54°8′24″N 13°38′23.28″E
基本方向东–西–南
 俄羅斯维堡
波罗的海
 德國格赖夫斯瓦尔德
一般資料
種類天然气
合伙人俄罗斯天然气工业股份公司
E.ON
Wintershall
Gasunie
Engie
營運商Nord Stream AG
承建商Saipem
Allseas
Rambøll
Environmental Resource Management
Marin Mätteknik
IfAÖ
PeterGaz
DOF Subsea
Intec Engineering
Tideway BV
Royal Boskalis Westminster
EUROPIPE
OMK
Sumitomo
EUPEC PipeCoatings
勞斯萊斯有限公司
Dresser-Rand Group
Siirtec Nigi SPA
啟用日期2011年11月8日(1号管道)
2012年10月8日(2号管道)
技術資訊
長度1,222(759英里)
最大卸載每年5.5千万立方米(2012 - )
直径1,220(48英寸)
增压站數量1
增压站 俄羅斯维堡

北溪1号管道于2011年5月铺设,2011年11月8日正式投入使用。[2][3]

北溪2号管道总长度1,222(759英里),超过了兰格勒德管线,成为世界最长的海底管道。[4][5]设计输气能力为550亿立方米/年。连接圣彼得堡附近的乌斯季-卢加地区和德国东北部的格赖夫斯瓦尔德。线路将穿越波罗的海,大部分路段沿用2011年投入使用的北溪1号线的走向。俄罗斯天然气工业股份公司是北溪2线股份公司的独家持股者,负责实施这一耗资95亿欧元的项目,并承担一半的费用,余下的一半由5家西方公司出资,分别是ENGIE、OMV、皇家荷兰壳牌公司、Uniper和Wintershall。

由于地缘政治原因,美国反对北溪2号的修建。2019年1月,美国驻德国大使理查德·格雷内尔警告德国企业,如果随着北溪2号和土耳其溪两条天然气管道投入运营,而使得欧洲目前从乌克兰进口的天然气成为多余,那么乌克兰的安全政治地位将会下降,俄罗斯介入干预乌克兰冲突的危险就会上升;此外,欧盟也会因此产生对俄罗斯能源安全的依赖性;所有参与相关项目的企业必须要明白,与之相关的企业声誉损失和可能受到的制裁。[6]

為打消烏克蘭顧慮,俄罗斯、欧盟和乌克兰三方在布鲁塞尔举行天然气问题谈判,三方在2019年12月19日晚间达成一致;根据协议,俄罗斯将恢复向乌克兰输送天然气[7]。但在次日,美国总统特朗普签署通过了《2020年国防授权法案》(NDAA),内容包括对北溪2号实施制裁。德国总理梅克爾对美国干涉北溪2号事表态:“我们反对美国针对北溪2号项目的制裁法案,我们不会允许这种情况发生,长臂管辖没有用”[8]

2020年7月21日,美国众议院以295票支持、125票反对通过“2021财年国防授权法案”;根據該法案,“北溪-2”項目將被制裁[9]。23日,該法案又在美國參議院通過[10]

2011年11月8日,北溪天然氣管道落成啟用典禮上,由德國總理安格拉·默克爾、俄羅斯聯邦總統德米特里·梅德韋傑夫、荷蘭首相馬克·呂特及法國總理法蘭索瓦·菲永揭幕。

2020年12月,德國外交部部長海科·馬斯接受德新社採訪時表示,在同美国方面有关北溪二号项目的争议以及德国军费开支比例等问题上,德国都不会改变立场,“如果我们所理解的主权只意味着未来我们只做华盛顿希望的事情,则我们大可不必奢谈欧洲主权”[11]。2020年12月29日,尽管美国政府威胁制裁,北溪二号项目德国段依旧如期完工[12]

参考资料

  1. Welle (www.dw.com), Deutsche. . DW.COM. [2019-01-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1-13) (中文(中国大陆)‎).
  2. . Spiegel Online. 2011-11-08 [2011-11-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4-05).
  3. Wiesmann, Gerrit. . Financial Times. 2011-11-08 [2011-11-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12-15).
  4. . The Moscow Times. Bloomberg. 2011-05-05 [2011-09-10]. .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6-26).
  5. Gloystein, Henning. . Reuters. 2011-05-04 [2010-05-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7-21).
  6. 雨涵、李鱼. . 德国之声中文网. 13.01.2019.
  7. . [2019-12-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12-21).
  8. . [2019-12-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12-21).
  9. . [2020-07-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7-23).
  10. . [2020-07-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7-25).
  11. 凝炼、洪沙. . 德国之声中文网. 2020-12-28 [2021-01-02] (中文(简体)‎).
  12. 李京慧、洪沙. . 德国之声中文网. 2020-12-29 [2020-12-31] (中文(简体)‎).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