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號風球 (澳門)

十號風球葡萄牙語:)為澳門最高級別的熱帶氣旋信號。低一級為九號風球[2]十號風球警示澳門將會受到颱風或更高級別之熱帶氣旋的中心環流甚至眼壁影響而吹颶風,由於澳門在華南海岸線上只是一個極為渺小的目標,因此自1920年設立數字颶風警告信號至今,駐澳門的葡萄牙海軍及1952年成立地球物理暨氣象局後僅懸掛21次十號風球,而自1999年澳門回歸中國以來只懸掛過3次,都是在2017年至2020年這短短4年間發出。

十號風球的信號形狀
日間
晚間

最近一次十號風球於2020年8月19日凌晨5時發出,當時澳門正受颱風海高斯的正面吹襲。

意義

熱帶氣旋中心會在澳門附近經過,澳門的持續風速現正或預測將達每小時118公里或以上,並伴有強烈陣風。

1912年設立此警告時為懸掛旗幟[3],1920年修訂為十一及十二號風球[3],1923年改為七號風球[3],至1931年再改制為十號風球並沿用至今[3],但代表意義不變,均表示颱風正面吹襲。

在2000年之前,當氣象台懸掛十號風球時,大炮台即連續鳴笛約3分鐘,並隔2分鐘,再嗚笛兩次。[4]

在2017年或之前以嚴格的每小時平均風速作標準,自2018年起改用較寬鬆的10分鐘平均風速。

爭議

2012年7月24日凌晨颱風韋森特正面襲澳,在氣象局總部之西南面50公里內掠過,其眼壁幾乎橫掃澳門,並為3條跨海大橋帶來颶風(當時稱為「颱風」)程度10分鐘平均風速,但氣象局拒絕懸掛十號風球,且在3條大橋已經實測颶風後才於凌晨2時15分懸掛九號風球。風暴過後時任氣象局局長馮瑞權表示,懸掛十號風球的先決條件必須是颱風中心經過澳門,即使澳門受颱風級別的熱帶氣旋影響而全面受颱風[註 1]影響,但熱帶氣旋中心沒有掠過或登陸澳門,仍只能懸掛九號風球,相比香港天文台的十號信號更嚴格。香港的十號信號只需要颱風或以上級別的熱帶氣旋「正面吹襲」(即在香港100公里或以內掠過)[7],及任何一處海平面地區錄得平均風速持續達到每小時118公里或以上(以10分鐘平均風速計算[8]),即可發出。但根據當時仍然有效的《第16/2000號行政命令》,十號風球的意義是「當觀察到熱帶氣旋中心已接近,將引致澳門特別行政區亦被包括在受影響最大的區域內,而平均風力超過每小時118公里及吹強烈陣風時,即懸掛此風球」,沒有指明風暴中心必需橫過澳門,與馮瑞權所述之準則有明顯出入。

事隔5年後,澳門在2017年8月23日再受颱風正面吹襲,颱風天鴿於氣象局總部之西南偏南約20公里掠過,其風眼更直接橫過澳門上空,終導致氣象局在上午11時半緊急懸掛十號風球。但由於當時氣象局懸掛三號或以上熱帶氣旋信號的時間皆嚴重延誤,因此懸掛最高信號的時間已經滯後,當時澳門已全面受偏北颱風侵襲,更即將進入風眼內,且部份地區已錄得破紀錄風速。加上氣象局亦要到懸掛十號風球時才同步發出黑色風暴潮警告,當時澳門已出現嚴重海水倒灌,市民無法及時趕回家和做好防風、防水浸措施,風暴終造成10死、超過240人受傷,全澳斷水斷電。事件再次激發強烈民憤,最終導致當時仍為氣象局局長的馮瑞權下台,連同時任副局長梁嘉靜於翌年遭受澳門政府紀律處分。2018年起澳門氣象局汲取天鴿風災教訓,作出多項改制,當中根據2018年4月11日公佈並生效的《第61/2018號行政命令》,十號風球發出條件改為颱風中心在澳門附近經過或澳門持續風速將達或超過每小時118公里,氣象局即可發出十號風球,且改以10分鐘平均風速為準。

發出時間點

在2000年至2017年,澳門氣象局會根據澳門境內任意一個站點的每小時平均風速持續已達到118公里或以上,以及熱帶氣旋風眼中心掠過澳門時,才會發出十號風球,並會提前半小時作出預告︰「在短時間內改掛十號風球」。[9]

在2018年之後,十號風球準則修改為較寬鬆的10分鐘平均風速。在2018年超強颱風山竹吹襲澳門期間,由於山竹環流巨大及對澳門構成嚴重威脅,氣象局更提前超過一小時明確表示將於9月16日上午11時發出十號風球,而在正式發出十號風球時,山竹集結於澳門之東南約160公里,氣象局在發出十號風球超過3小時後,澳門境內才有站點10分鐘平均風速持續達到每小時118公里或以上。在2020年颱風海高斯吹襲澳門期間,由於海高斯進一步向珠江口接近,氣象局提前半小時作出預告改掛十號風球。由於海高斯環流極為緊密,預警發出十號風球之際,澳門境內最高一站的10分鐘平均風速才剛由強風程度開始急升至烈風或暴風程度,但到正式發出十號風球時,澳門3條大橋風速已達到颶風水平。

注意事項

  • 市民應盡量避免外出或駕駛。
  • 用橫閂或較重傢俬加固容易被風吹襲之門窗。
  • 留意傳媒發出之提示及報告。
  • 熱帶氣旋中心於上空掠過時可有短暫之平靜。[2]

影響

  • 與八號及九號風球大致相同。
  • 娛樂場可能會暫停營業。
  • 所有關口暫停通關。
  • 關閉來往交通的西灣大橋下層通道。

信號歷史及懸掛紀錄

1930年代或以前澳門港務局每預料一個颱風即將或現正正面侵襲澳門時,大炮台會鳴風炮3響以警告颶風風力吹襲。1912年8月31日[3],港務局首次設立1至8號數字熱帶氣旋警告信號系統(俗稱風球),代表風暴已進入澳門約480公里範圍內並將移至本地8個不同的方向。當熱帶氣旋非常接近或現正橫過澳門上空時,日間懸掛綠色長方形旗幟代表直襲[3],晚間亮起綠燈一枚,惟未編配數字信號,此乃十號風球的雛型。1920年8月7日港務局參考上海徐家滙天文台最新的中國沿海風暴信號[3],於澳門加入9至12號信號[3],其中11號信號表示熱帶氣旋之中心非常接近澳門,並且預期澳門有猛烈風勢,大炮台隨即鳴炮兩次[3]、每次三響,並懸掛形狀風球[3],夜間燈號改為紅綠紅 。而12號信號則表示熱帶氣旋之中心現正橫過澳門上空,大炮台隨即鳴炮一次[3]、每次三響,並懸掛綠色十字符號之三角白旗[3],晚間亮綠燈一枚。1923年10月23日[3],1至12號信號簡化為1至8號,11及12號信號合併為七號風球,表示熱帶氣旋中心與澳門甚近並吹起方向不定之狂風。1930年4月底至5月初[3],遠東地區氣象部門舉辦會議,會上統一了區內的熱帶氣旋預警信號,為了跟隨區內的熱帶氣旋信號系統,澳門港務局於1931年6月11日將信號重新增訂為1至10號[3],七號風球改為十號並沿用至今。

1920年8月6日或以前的風炮記錄已知為2次,1920至23年的十一號風球已知同樣為2次,1923至30年的七號風球已知為4次。1931年改制至今,已知當局曾懸掛十號風球15次,當中有10次在1946年或之後。十號風球、改制前之七號/十一號風球及1920年8月6日或以前的風炮已知合共發出23次。與香港天文台的十號颶風信號相比,澳門氣象局懸掛十號風球的次數更少,二戰後只懸掛10次,比香港少6次,其中一個主要原因是澳門在東亞的海岸線上是比香港更為渺小的目標,要熱帶氣旋正面吹襲澳門且帶來颶風極其困難,當中自1999年颱風約克到2017年颱風天鴿期間,澳門氣象局更有接近18年未曾懸掛最高熱帶氣旋信號。縱是如此,澳門由天鴿風災開始卻是於短短4年間發出3次十號風球,當中天鴿與2018年超強颱風山竹更是澳門戰後惟一一次連續2年需要懸掛最高熱帶氣旋信號。

下表為本信號列表,粗體颱風表示香港天文台亦為該颱風發出十號颶風信號。最接近距離、最高每小時平均風速及最高陣風以公里計算、瞬時最低氣壓以百帕斯卡表示、雨量則以毫米量度,數據均以位於大潭山的澳門氣象局總部所錄得為準。(註︰1952-1965年風速及氣壓數據測量在東望洋山站,1966-1992年為大炮台山站,1993-1996年為澳氹大橋數據,1996年後風速數據測量在大潭山,括號為大橋上所測得的數據。)

誤掛十號風球

2013年9月22日颱風天兔襲澳期間因人手錯誤,氣象局網頁在早上6時21分至25分錯誤指出「十號風球仍然懸掛」,其後氣象局翌日在網頁發聲明致歉[49]。同樣的事情亦於2016年7月26日發生,強烈熱帶風暴銀河襲澳並正在懸掛一號風球,曾於上午約10時15分發布的手機天氣消息,圖示一度錯誤顯示為懸掛十號風球約10至15分鐘。氣象局稱手機程式軟件供應商和局方在程式的編碼解讀上存在差異,受影響的主要是iOS系統的手機程式[50]

十號風球之最

註:生效時間最長及最短的紀錄由1952年開始計算。

全年最早發出的十號風球

1991年颱風布倫登,於7月24日06:00至09:00發出,維持3小時。

全年最晚發出的十號風球

1999年颱風約克,於9月16日12:30至21:00發出,維持8個半小時。

生效時間最長的十號風球

2018年超強颱風山竹,於9月16日11:00至20:00發出,維持9小時。

生效時間最短的十號風球

2020年颱風海高斯,於8月19日05:00至07:30發出,維持2個半小時。

相隔時間最長沒有發出十號風球

2000-2016年,17年沒有發出十號風球。

風暴中心距離澳門最遠的十號風球

2018年超強颱風山竹,在澳門氣象局總部之西南約60公里掠過。

風力最強的十號風球

2017年颱風天鴿,友誼大橋南峰每小時、10分鐘及1分鐘平均風速,分別為132.0、155、180.7km/h;大潭山陣風錄得217.4km/h,均為澳門有紀錄以來最大的風力,創下有紀錄以來最強的十號風球。

風力最弱的十號風球

1991年颱風布倫登,在十號風球生效期間,大炮台山一小時平均風力只錄得51km/h,是有紀錄以來最弱的十號風球。

相關條目

註釋

  1. 當時的「颱風」,指的是用較嚴謹的「每小時平均風速」而得的「平均風速」在每小時118公里或以上[5],現已改稱「颶風」[6]
  2. 雖然澳門氣象局事後報告指天鴿於23日下午1時才最接近澳門,並在氣象局總部之西南偏西約40公里掠過[42],但是香港天文台事後報告和雷達動畫,以至澳門氣象局報告內的路徑圖,都證實此說法錯誤,最接近時的方向實為西南偏南而非西南偏西,實際最接近距離只有20公里[41]

參考文獻

  1. 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 . 18/2000. 澳門: 澳門印務局. 2000-05-02: 576 [2010-08-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11-04) (葡萄牙语).
  2. 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 . 18/2000. 澳門: 澳門印務局. 2000-05-02: 576 [2010-08-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09-28) (中文(澳門)‎).
  3. . 澳門氣象·天文. 2020年7月20日.(繁體中文)
  4. . 澳 門 巴 士 / 交 通 / 天 氣 資 訊 站 Macau Buses / Transport / Weather Information Station. 2020-10-01 [2020-10-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1-10).
  5. 地球物理暨氣象局. . [2017年10月27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年3月5日).(繁體中文)
  6. 地球物理暨氣象局. . [2018年3月27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年3月5日).(繁體中文)
  7. 香港天文台. . [2013年1月25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年7月7日). ⋯⋯在香港近距離(大約100公里)內掠過,也就是一般所謂「正面吹襲」香港。
  8. 香港天文台. . [2017年10月27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年11月26日).(繁體中文)
  9. . www.tdm.com.mo. [2020-09-20].
  10. . 華字日報第4頁. 1908年7月30日.(繁體中文)
  11. . 華字日報第3頁. 1909年10月22日.(繁體中文)
  12. . 孖剌西報第3頁. 1923年7月3日.(英文)
  13. . 華字日報第壹張叁頁. 1923年7月4日.(繁體中文)
  14. . 孖剌西報第5頁. 1923年7月4日.(英文)
  15. . 澳門基金會. 1999年11月.(繁體中文)
  16. . 華字日報第壹張叁頁. 1923年8月28日.(繁體中文)
  17. . 華僑日報第二張第三頁. 1926年9月29日.(繁體中文)
  18. . 華字日報第二張第二頁. 1927年7月27日.(繁體中文)
  19. . 士蔑報第8頁. 1927年8月22日.(英文)
  20. . 華字日報第二張第三頁. 1927年8月24日.(繁體中文)
  21. . 華字日報第三張第二頁. 1929年8月24日.(繁體中文)
  22. . 工商日報第三張第二版. 1931年8月3日.(繁體中文)
  23. . 華字日報第弍張第肆頁. 1936年8月19日.(繁體中文)
  24. . 工商日報第三張第一版. 1937年9月5日.(繁體中文)
  25. 華僑報1941年7月1日(繁體中文)
  26. . 西南日報第四版. 1944年7月23日.(繁體中文)
  27. . 華僑報第肆版. 1944年7月23日.(繁體中文)
  28. . 世界日報第一版. 1946年7月19日.(繁體中文)
  29. . 世界日報第一版. 1946年7月20日.(繁體中文)
  30. . 世界日報第一版. 1946年7月19日.(繁體中文)
  31. . 華僑報第壹版. 1949年9月9日.(繁體中文)
  32. . 華僑日報第二張第二頁. 1964年9月7日.(繁體中文)
  33. . 工商日報第六頁. 1964年9月7日.(繁體中文)
  34. . 華僑日報第一張第四頁. 1983年9月11日.(繁體中文)
  35. . 香港天文台. [2018-06-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11-13).
  36. . 正報. 2017年9月4日.
  37. . 明報第五版. 1991年7月25日.(繁體中文)
  38. . 星島日報第十八版. 1991年7月25日.(繁體中文)
  39. . 文匯報第十一版. 1991年7月25日.(繁體中文)
  40. . 凤凰卫视. 1999年9月17日 [2014-04-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4-13).(简体中文)
  41. 香港天文台. . 2017年10月25日 [2018年7月15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年10月25日).(繁體中文)
  42. 地球物理暨氣象局. (PDF). 2017年10月17日 [2017年11月8日].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17年9月3日).(繁體中文)
  43. . 澳門電台. 2017年8月23日 [2017年8月23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年8月23日).(繁體中文)
  44. . 澳門電台. 2017年8月23日 [2017年8月23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年8月23日).(繁體中文)
  45. . 澳門電台. 2017年8月25日 [2017年8月25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年8月25日).(繁體中文)
  46. . 香港電台. 2017年8月25日 [2017年8月25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年8月25日).(繁體中文)
  47. (PDF). 地球物理暨氣象局. 2018年11月16日 [2018年11月16日].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19年5月14日).(繁體中文)
  48. . 澳門特別行政區新聞局. 2020-08-19.
  49. . [2013-09-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2-26).
  50. . [2016-11-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11-03).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