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东军区

华东军区,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次国共内战至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初期设立的一级军区

历史

1947年1月21日,北撤到山东的新四军兼八路军山东军区机关、新四军华中军区机关合编组建华东军区。司令员陈毅华东野战军司令员兼政委兼前委书记),政治委员饶漱石华东局书记兼),副司令员张云逸,副政治委员黎玉(华东局副书记兼山东省政府主席,分管财政、粮秣、支前),参谋长陈士榘华野参谋长兼),政治部主任舒同华东局常委兼社会部部长兼国军工作部部长),副参谋长袁仲贤周骏鸣,政治部副主任唐亮(华野政治部主任兼)、张凯(负责新兵训练团和被俘敌军官的培训改造)。华东军区下辖6个三级军区及直属部队、院校、后方机关等,约36。6万人。华东野战军辖10个纵队共27.5万人。

  • 渤海军区袁也烈任司令员,景晓村任政治委员)
  • 胶东军区许世友任司令员,林浩任政治委员)
  • 鲁中军区王建安任司令员,向明任政治委员)
  • 鲁南军区张光中任司令员,傅秋涛任政治委员)
  • 苏中军区(华野第11纵队兼,管文蔚任司令员,吉洛任政治委员)
  • 苏北军区(华野第12纵队兼,陈庆先任司令员,曹获秋任政治委员)
  • 东江纵队 (军政委员会书记:曾生,委员:林锵云王作尧杨康华罗范群刘田夫谢斌谢立全
  • 华东军政大学:1946年11月25日,由华中雪枫大学、山东军区军政学校、东江纵队以及淮南随营学校和山东军区通信学校等5个单位合编。校长张云逸兼,副校长余立金曾生
  • 滨海军分区(1946年7月滨海军区撤销后,由滨南军分区、滨中军分区合编。司令员刘少卿,政委谷牧,参谋长王晓,政治部主任赵昭
  • 淮北支队(1947年1月以华中第9纵队第77、80团与淮北骑兵团2个骑兵大队及部分地方武装组建共3300余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饶子健,副司令员兼参谋长赵汇川,副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王学武。挺进运河以西后,几乎天天打仗、夜夜行军,部队减员很大,到1947年6月已不足2000人。1948年3月28日改编为淮北军区独立旅)
  • 淮南支队(1947年1月杨效椿率原淮南6旅1个营,2月张百锷徐速之率150名干部战士,4月李世农魏然率300余人陆续到淮宝地区。1947年5月三支武装合并组建淮南支队,司令员杨效椿,政治委员李世农
  • 独立旅:1945年7月11日,第三战区挺进第五纵队(原为新编第30师一部)在浙东鄞西章镇通电起义,改编为新四军苏浙军区第二纵队第二旅。1945年11月浙东纵队二旅在涟水改编为新四军独立第一旅。旅长张俊升,政治委员王仲良,政治部主任朱人俊

1948年3月,苏北、苏中军区合并组成新的苏北军区管文蔚任司令员,陈丕显任政治委员。1948年5月29日,淮南、淮北军区合并组成江淮军区陈庆先任司令员,曹获秋任政治委员。1948年7月下旬,鲁中、鲁南军区合并组成鲁中南军区傅秋涛任司令员,康生任政治委员。

1948年8月,华东军区供给部、卫生部、军械处、兵站部编成华东军区后勤司令部,部长周骏鸣(军区副参谋长兼),参谋长伊文,政治部主任罗应怀[1]

1949年初,组建一批警备旅:

  • 华东警备第一旅:1949年6月由济南特别市警备司令部警备部队编成警备第一旅,辖3个团。旅长廖容标兼,政治委员刘顺元兼,参谋长单洪兼,政治部主任梁辑卿兼。1950年10月23日警备第一旅改称步兵第九十七师。师长邓龙翔,政治委员梁辑卿晏成山。1950年11月19日,第九十七师师部兼济南警备司令部。1952年5月29日,步兵第九十七师集体转业改编为农业建设第二师,隶属山东省农业厅领导。农建二师政委晏成山、副师长马炳政,参谋长杨苏,所属289、290、291团改名为4、5、6团,从济南市开赴广饶地区。1954年9月,农建二师奉命由山东广饶开赴黑龙江省密山县,四团 (二八九团)驻火车站,五团(二九○团)驻北大营,六团(二九一团)驻知一镇,师部驻县城。1955年6月五团在松花江北岸绥滨县境内创建农场,六团在松花江南岸集贤县境内建立农场,9月下旬四团从宝清迁往铁力。10月农建二师就地集体转业,干部战士按行政级别套改薪金制 。隶属黑龙江省国营农场管理厅。二九○团 和二九一团所建农场分别命名为二九〇农场二九一农场;二八九团定名为“十一农场” ,后与铁力机械农场合并,更名为铁力农场。团、营、连建制改为农场、分场、生产队。
    • 警备第1团:抗战胜利后渤海军区回民支队赴东北留下了手枪队和第3大队。1946年以手枪队(30多人)为基础成立渤海军区第一军分区回民大队,后发展为渤海军区第1回民支队。第3大队改由渤海第2军分区领导。1947年初以3大队为基础成立渤海军区第2回民支队。1948年2月,第1、第2回民支队与滨海回民大队(海防警备团)合编为渤海军区第11团(对外仍称回民支队)。1948年11月,该团划归济南特别市警备司令部建制,改称警备第4团。1949年4月,济南市警备司令部改为华东警备第1旅,警备4团改番号为警备第1团。1950年,警备1团又改称为山东军区警备第7团,后调成山卫海防前线。后缩编为威海军分区某团某营。
  • 华东警备第五旅:1949年2月由胶东军区烟台组建,东海分区独立二团(1947年以威海指挥部编为威海警备团)改为第13团,烟警部队(1947年8月以烟台市郊警备营及烟台市警察大队组建北海独立三团,1947年9月改为烟台警备司令部,1948年2月与烟台工人大队合编为烟台独立团,1949年1月改为烟台警备司令部)编为第14团,胶东军区警备团(1948年3月胶东军区警卫营与东海分区各地方武装合编,1949年2月第一、三营调出,青岛起义的第三十二军754团编入)编为第15团,新组建旅炮兵团。始称海防警备旅。担负烟台至威海一线海防及城市警备。旅部驻烟台毓璜顶。旅长刘琳张吉厚,政治委员刘乃殿(兼)、张加洛,副政治委员张伟烈,参谋长王汉如,政治部主任张少华。1949年5月及7月参加解放青岛与长山列岛战役。随后担负烟台至蓬莱栾家口及长山列岛守备。1950年10月23日,警备第五旅改称步兵第一○一师。师长张吉厚,政治委员张加洛。辖第13、14、15、16团、炮兵团。11月19日,山东军区命令第一○一师兼烟台警备司令部。1951年3月15日各团改番号为301(原16团)、302(原14团)、303团(原15团),13团改为海防团。1951年8月海防团及炮兵团一营移交海军长山列岛水警区。1952年5月15日,步兵第101师(师机关驻烟台)集体转业改编为农业建设第3师,隶属山东省棉垦委员会。301团、302团、303团分别改成农业建设第7、8、9团。炮团二个营及师直工兵连1093人移交胶东军区,部队到达胶县金口一带,建设大型国营农场。8月10日,农三师根据山东省棉垦委员会颁发的编制草案进行整编,补充胶东军区警备一团、炮兵二团、军区集训队及一00师官兵1868人。1953年1月3日,中央军委调农三师至沈阳整训,然后入朝担负战时铁路抢修抢建任务。1月7日,农三师传达入朝抢建铁路命令。1月12日,接上级“无需在沈阳整训而直接入朝”紧急命令。1月17日驻胶县、金口部队出发。18日驻沾化部队出发。1月24日部队到达朝鲜平安北道价川郡。1月29日农三师奉命改编为中国人民志愿军铁道工程第十师,隶属中朝新建铁路指挥局领导。七、八、九团改为第二十八、二十九、三十团,总兵力7419人。师部先后驻阳站墨时里中洞。二十八团驻仁谷里,二十九团驻公参,三十团驻龙城里。担负龟殷铁路价川殷山段16.778km,德(川)八(面院)铁路墨时里球场段14.13km的抢修。1953年11月11日,铁道工程第十师奉命将未完工程移交给铁九师,15日从朝鲜乘专列回国。21日志愿军铁道工程第十师从朝鲜登车经过7昼夜到达陕西咸阳,改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铁道兵第十师,代号8510部队,驻防咸阳北郊。各团即为铁道兵第二十八团、二十九团、三十团,各团代号为8510部队一、二、三支队。二十八团驻肖家村长陵一线;二十九团驻黄家寨;三十团驻兴平县。1954年6月铁道兵整编,铁十师辖5个团,原二十八、二十九、三十团依次改为四十七、四十八、四十九团。8月5日组建四十六团(桥梁团),9月1日组成五十团(机械团)。1984年1月1日,铁10师奉中央军委命令,随铁道兵集体转业并入铁道部,为铁道部第20工程局(中铁二十局)。
  • 华东警备第六旅(1):旅长张克辛,政委陈直斋,副旅长朱传保。1939年3月由苏中第一军分区(泰州军分区)改编。靖(江)泰(兴)县独立团除留下一个营改为县大队外,副团长孙滨、政治处主任祝自荣奉命率1100余人改编为第17团。渡江前,华东警备六旅第16团打下了泰州的永安洲,紧接着第18团攻打北沙岛(4平方公里大,上面有国民党部队的一个加强营驻守)。4月21日晚上,华东警备第六旅从泰兴七圩渡江。1949年4月22日晚,在长江常州段北岸,人民解放军华东警备第六旅副旅长朱传保、18团政委丁力率领的该团一个先头营首先渡江,向常州挺进。23日凌晨2时,朱传保等率领的先头营进入常州。4月27日改隶苏南军区。5月改编为常州军分区。第17团拆建宜兴、武进的县总队和区中队。
  • 华东警备第六旅(2):1950年3月由山东军区警备1团、第17团及部分县区武装编成,7月撤销。旅长丛蓉滋,政治委员张文韬。第16团(1949年4月组建东海独立3团,6月19日改为山东警备1团)驻守威海、石岛。
  • 华东警备第七旅:1949年4月渡江战役首先攻克六圩据点。5月上旬,华东军区警备第七旅撤销 ,旅部机关改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苏南军区镇江军分区。辖镇江市和丹徒、丹阳、句容、扬中、江宁、溧水、高淳7县,全区人口235.5万人。
  • 华东警备第八旅:1949年3月由苏北军区九分区(南通军分区)组建,旅长王胜、政委周一峰,下辖警备22、23、24团。1949年4月首战泰州八圩港,歼第二十一军第145师一个加强团,俘副师长以下共3500余人。在江阴渡江登岸,第24团接管无锡,政委周一峯率领第23团参加解放苏州战斗,旅部机关率第22团于4月27日进驻常熟。1949年5月2日,以警8旅机关为基础在常熟组建苏州军分区,司令员王胜、政委周一峰。1949年5月,第22团拆建吴县、吴江、常熟、昆山、太仓等县总队和区中队。1949年5月下旬,警8旅番号撤销,王胜调任福建省龙岩军分区司令员、周一峯调任松江地委副书记。原副旅长王治平升任军分区司令员,苏州地委书记宫维桢兼任军分区政委。1949年7月4日,苏州军分区从常熟移防苏州,接替第二十九军防务,同时兼苏州市警备司令部。
  • 华东警备第九旅:旅长温逢山,政委冯国柱。1949年为加强长江口的防御,该旅驻防海门,旅部就设在茅家镇。25团驻守常乐镇三厂镇大生三厂里。1950年10月,华东军区命令,华东警备第9旅改称步兵第102师。所属警备第25、第26、第27团依次改称步兵第304、第305、第306团,仍属苏北军区建制。1951年4月改编为农业建设第四师,由海门县转驻射阳县六垛(扁担港口),创办国营淮海农场
  • 华东警备第十旅:1950年1月底组建。旅部由苏南军区教导旅机枪团团部和机枪、炮兵团各两个连扩建;第1团由常州军分区警备团(原警备第6旅18团)改编;第2团团部由原警备第8旅22团团部改编,其余抽苏州军分区各县武装组成;第3团由镇江军分区抽各县武装组成。2月24日,所辖第1、2、3团依次改称华东警备第10旅第28、29、30团。1950年10月,该旅调归淞沪警备司令部建制,改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公安第17师,师长朱传宝,副政委刘铁珊
  • 华东警备第十一旅
  • 华东警备第十二旅
  • 华东警备第十三旅
  • 华东警备第十四旅:1948年11月江淮军区第二、三军分区所属部队组建江淮军区独立第一旅。旅部由江淮二分区一部为基础组建;第一团由江淮二分区淮泗、淮宝、泗阳、泗南等县地方部队组建;第二团由江淮二分区泗阳、泗宿、淮泗、盱凤嘉等县部队组建;第三团由江淮三分区独立团改编。1949年4月改称皖北军区警备第一旅。1950年3月4日改称华东军区警备第14旅,所辖各团依次改为警备第40、41、42团。1950年10月30日,警备第14旅旅部改编为陆军第71师师部;警备第40团改编为该师步兵第211团(1952年6月29日,第211团团部改编为安徽省军区新兵团团部,部队补充陆军第70师);警备第41团调归巢湖军分区建制;警备第42团调归滁县军分区建制。1952年12月30日,第71师师部改编为空军航空兵第29师。
  • 华东警备第十五旅:1948年3月从豫皖苏军区、皖西军区、江淮军区所属部队抽调组建江淮军区独立第二旅。旅部由豫皖苏军区第6分区第12团、江淮军区第3军分区独立团、第4军分区独立团抽调组成。第4、5、6团分别由豫皖苏军区6分区第12团(团长蒋汉卿。辖3个营和骑兵连、重机枪连、迫击炮连)、江淮军区第4军分区独立团、华东野战军第四纵队11师33团改编而成。1949年4月改称皖北军区警备第2旅。旅长李国厚。1950年3月4日改称华东军区警备第15旅,辖警备第43、44、45团。1950年8月,改为陆军第90师。李国厚任师长兼政委,后马长炎任师长。师长马长炎,参谋长张孟云。各团依次改为步兵第第268、269、270团,归皖北军区建制。1951年2月,第270团调归陆军第71师建制。警备第42团改为第270团。1952年5月9日在寿县城隍庙前的广场改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水利工程第一师,归中央水利部领导。所辖各团依次改为第1、2、3团。1954年1月5日,水利一师的直属队、速成中学、1团全部、2团三营、3团一营、三团速成学校等5000人调给华东建工局,组建中国人民解放军建筑工程第四师,1954年3月15日在上海正式组建。

1949年2月,在中国人民解放军华东野战军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野战军的同时,华东军区机关随野战军南下,驻合肥。同时,中共中央军委决定成立新的山东军区,归华东军区领导,张云逸兼任山东军区司令员,康生兼任政治委员。1949年4月渡江战役后,成立苏南军区,江淮军区及中原军区所属之皖西军区等合并为皖北军区曾希圣任司令员兼政治委员。5月成立皖南军区刘飞任司令员,牛树才任政治委员。

苏南区党委、苏南军区呈报华东军区,决定将华东警备第六、七、八旅番号撤销,以十八、十九、二十三、二十四等4个团划给镇江、常州、苏州、松江等军分区为警备团,十六、十七、二十、二十一、二十二等5个团及军区特二团撤销建制,组建苏南27个县(区)总(中)队,巩固和加强苏南地方武装。苏州军分区司令员王治平、常州军分区司令员朱传宝。太湖地区全面剿匪工作。军事上,以苏州军分区为基础,组成太湖剿匪指挥部,王治平为司令员,方志诚、朱传宝为副司令员兼南、西两线指挥所司令员。另外还组建了松江、嘉善、江阴、常熟、溧水等指挥所,以消灭这些死角地区的匪特。1949年7月21日,苏南军区会同浙江军区,调集了原华东警备八旅的二十四团、警备七旅的十九团和苏南军区的警备五团共11个主力营加上沿湖各县、区的全部地方武装,共俘毙匪特约1520名,缴获各种枪支1750余支。9月1日开始为期3个月剿灭股匪,消灭土匪2470余名,俘获大小匪首30余人。基本上消灭了太湖地区的武装股匪。到1949年底,苏南各地成股的匪特活动基本肃清。

1949年6月中旬,华东军区与第三野战军机关合并,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野战军暨华东军区,统一指挥野战部队和地方部队。华东军区约42万人,第三野战军约58万余人。粟裕许世友先后任军区副司令员,谭震林唐亮先后任军区副政治委员,张震张爱萍先后任军区参谋长,唐亮萧望东先后任军区政治部主任和代主任,周骏鸣张翼翔覃健王德先后任军区副参谋长,唐亮钟期光鲍先志先后任军区政治部副主任。司令部办公厅主任兼作战处长王德,副处长石一宸。军训处长张怀忠,副处长周蔚昌,编辑出版科科长方晓,训练科副科长陈新华。后勤部营房处处长邱士长。军区苏军总顾问巴巴钦科。军区炮兵司令员陈锐霆,副政委刘春。军区装甲兵司令员何克希。军区工程兵主任谢忠良。军区司令部防化兵处处长刘凯。军区司令部通信处处长李景瑞。军区司令部军务处处长裴宗澄。军区后勤部司令员邝任农,后勤部供给部部长蔡长风

1949年7月10日,华东军区领导机关移驻南京。1950年8月三野番号取消,但对外使用至1955年。

至1951年底,华东军区相继组建了海军、空军、公安部队、防空部队和炮兵、工程兵、装甲兵等领导机关。

1952年1月,皖南、皖北军区合并为安徽军区曾希圣任司令员兼政治委员。1952年11月,苏南、苏北军区合并为江苏军区,刘先胜任司令员,柯庆施萧望东黄火星先后任政治委员。

1955年4月,华东军区辖区拆编为南京军区、济南军区(山东军区改称)、福州军区(福建军区改称)。

华东军区后备兵团

1948年8月组建华东军区后备兵团,司令员林维先。负责接、送、训练新兵和接、训、处理俘虏等工作。1949年8月1日,该兵团番号撤销。[2]下辖:

  • 步兵第一师:1948年8月22日渤海军区第3军分区机关为主,抽调部队组建渤海补充师。11月16日,渤海补训师调归华东军区后备兵团训练司令部建制,改称步兵第1师。师长刘世相。四团团长、政委谢永胜。
  • 步兵第二师:1948年8月,鲁中南三分区机关一部及所辖地方武装组建鲁中南军区补训师。1948年11月改称华东军区后备兵团步兵第2师,师长兼政委单洪、副政委晏成山、政治部主任金石秋、参谋处长亓子宜,下辖四个团。1949年8月,师部率5团编入山东军区铁道警备旅,6团编入三野特种兵纵队,7团编入第34军100师为第300团,8团调入华东军政大学。 后副师长周奇云。
  • 步兵第三师:1948年8月,渤海军区奉命组建华东后备兵团第三师(四个团),何运礼任副师长,辛易之任副政委。1949年4月南京解放后,编入第二野战军特种兵纵队,第三师九团组建工兵七团,随18军进军西藏,抢修康藏公路。后备兵团第三师十团组建高炮七团。[3]
  • 步兵四师:1948年8月胶东军区以第三(西海)军分区机关一部及地方武装为基础组建补训师,师长周绍昆、政委刘耀宗,下辖四个团。11月16日,胶东军区补训师改称华东军区后备兵团步兵4师。1949年8月编入第三野战军特种兵司令部。
  • 教导师:由特纵抽出骑兵团,与三野特务团及由华东军区新升三个地方团合编,组成本部直属教导师,担任本部直接警卫与培养初级干部。师长王彬(后备兵团副司令员兼)/冯文华,政委龙潜(后备兵团副政委兼)/汪大漠,副师长刘世相,参谋长孙公飞。第2团团长周奇云,政委谢永胜。1949年4月28日三野前委决定抽调教导师师部率一个团组建华东海军。1949年10月第2团调归华东军区装甲兵。

参考文献

  1. 山东省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 . 山东人民出版社. 1996年: 313–321.
  2. 《中国人民解放军大事典》,天津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ISBN:9787201010465
  3. . [2019-04-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4-30).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