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南理工大学广州国际校区

华南理工大学广州国际校区(简称:国际校区英語:,简称:)是华南理工大学的一个分校区,位于中国广东省广州市番禺区广州国际创新城,于2019年9月启用并迎来首批学生[3]

华南理工大学广州国际校区
广州国际校区区徽(红色版)
俗称国际校区、GZIC
类型分校区
建立日期2019年9月
隶属华南理工大学
学生数2,419名(2019年9月)[1]
总面积总用地:114.7公頃(1,720亩)[2]
一期用地:33.15公頃(497.2亩)
地址 中国广东省广州市番禺区兴业大道东777号
邮政编码511442
网站校区官方网站

广州国际校区是中国大陆首个由校、部、省、市四方[註 1]共建的大学校区,也是粵港澳大灣區规划发布以后,第一个正式落地的国际化、研究型大学校区[4]。目前校区一期工程已于2019年全部完工并交付使用[5],而剩余的二期工程预计在2021年年底前投入使用[6]

历史

D2区一景

2017年3月15日,中国教育部广东省广州市华南理工大学四方签署共建华工广州国际校区协议。根据方案和规划,华南理工大学广州国际校区将选址广州番禺区,与广州大学城隔岸相望,总用地1,650亩,预计总投入超100亿元;拟设立10个学院,逐步实现约12,000人的办学规模,建立完整的本科-硕士-博士研究生培养体系[7]

2018年5月9日,广州国际校区正式启动建设[8];8月3日,广州国际校区一期工程勘察设计施工总承包单位确定,并于8月24日在公共实验楼地块成功打下第一根桩[9]

2018年9月,广州国际校区的三个学院和七个研究院开始招收研究生,但由于校园仍未建成,因此在已有的两个校区进行教学科研工作[10]

2019年7月20日,广州国际校区一期第一批工程正式交付[11];8月20日,广州市人民政府与华南理工大学签署华南理工大学广州国际校区一期资产管理移交协议,标志着广州国际校区一期工程第一阶段的工作顺利完成,正式交付使用[12]

2019年9月20日,首批2,290名本科生和33名研究生新生[註 2]正式入驻广州国际校区[3]

2019年12月6日,广州国际校区一期第二批工程顺利完成竣工验收,标志着一期工程全面竣工通过验收[5]

2020年6月28日,广州国际校区二期第一批工程开工[13],并于7月15日成功打下第一根桩[14]

校园

分区

分区示意图

广州国际校区由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院长倪阳主持设计,整个校园被流经校内的河流分为北岸的学生成长社区和南岸的教学科研区。在区域划分上,横向ABCDEFG和纵向1234567各七个序列将校园划分为不同街区,每一个街区使用同一个标号,再设a、b、c、d等为建筑标号[15]。广州国际校区为中国大陆首个采用街区式布局的大学校园[6]

截至2019年,广州国际校区只有一期工程启用,其中属第一阶段的A7、B2-B4、C2-C5和D1-D5区于2019年7月交付使用[15],属第二阶段的A2、B1和C1区于同年12月完成竣工验收[5];剩余的二期工程预计在2021年年底前投入使用[6]

建筑

D5宿舍区北侧

广州国际校区一期工程中,有超过30%的建筑面积为装配式建筑,是广州市目前装配式建筑面积最大且全部达到A级装配式评价标准的建筑群,被广东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评为广东省首批装配式建筑示范项目[16]

标识

广州国际校区区徽于2019年8月启用。区徽由华工建筑设计研究院院长倪阳设计,共有蓝、红两种颜色的版本。区徽整体采用了外圆内盾的方案,运用了石牌坊、木棉花的元素,蕴含文脉传承、中西合璧的设计理念。其中外圆式样来自华工校徽,示意以和为贵、不偏不倚的东方文化;内盾造型源自西方骑士风格,象征谦恭自守、追求真理和捍卫正义的精神,二者并结以此呈现区徽的中西结合及国际风范[17]

学科建设

国际合作

广州国际校区采用在地国际化办学新机制,是国内首个“中方为主,国际协同”的双一流大学校区[6]

学院

根据规划,广州国际校区主要发展新兴前沿交叉学科[18]

  • 现有学院
    • 分子科学与工程学院
    • 生物医学科学与工程学院
    • 微电子学院
    • 吴贤铭智能工程学院(与密歇根大学安娜堡分校共建)
    • 未来技术学院
  • 规划学院[19]
    • 数据科学学院
    • 海洋科学与工程学院
    • 量子与光通讯工程学院
    • 生态与环境学院
    • 智能电网与新能源学院

除上述学院常驻广州国际校区外,还有部分工科学院的本科新生会在国际校区就读一年,一年后再搬至五山校区

研究院

  • 材料基因工程创新中心
  • 广州智能工程研究院
  • 华工-港科大联合研究院
  • 华南海洋工程研究院
  • 华南软物质科学与技术高等研究院
  • 华南岩土工程研究院
  • 生物医药与再生医学粤港澳联合研究院

校园生活

书院制

广州国际校区为中国大陆少数几个采用书院制的大学园区之一。截至2019年10月,校区首个也是唯一一个书院为峻德书院[3];校区还规划有崇真书院和修齐书院等,预计在校园二期工程完工后建立[20]

事件

2019年8月28日,广州国际校区一工地内,因包工头私自挪用工程款逾60万元,有十余名被拖欠70万工资的工人爬上一工地塔吊上扬言要跳塔。在媒体报道后,包工头向工人签下了欠条,但工人的工资尚未得到解决[21]

交通

五山校区大学城校区不同,国际校区周边未有地铁线路经过,公交车为校内师生出行的主要交通工具;但其发班间隔短、收车时间早,因此出行较为不便[22]。2020年1月通过的“广州国际创新城南岸起步区西南片、东北片科教项目(华工国际校区组团预留综合发展用地)控制性详细规划”显示,在建的地铁12号线将引入支线至创新城,并在国际校区东北侧设立站点,但目前仍处于规划研究阶段[23]

公交

周边道路

  • 兴业大道
  • 市新公路
  • 南村东线路

参见

备注

  1. 指学校、中央部委、省级政府和市级政府
  2. 后由于新生入学转专业等原因使得人数有变化,首年实际入驻广州国际校区的学生共有2,419名[1]

参考资料

  1. . 南方网. 2019-09-29 [2019-09-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9-29).
  2. . 信息时报. 网易新闻. 2017-12-25 [2019-09-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9-28).
  3. 张璐瑶 梁栩豪 李志文 华轩. . 羊城晚报. 2019-09-21 [2019-09-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9-24) 金羊网.
  4. . 新华三(H3C)微信公众平台. 2019-08-30 [2019-10-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10-07).
  5. . 中建四局第一建筑工程有限公司. 2019-12-10 [2020-02-21].
  6. 杜玮淦、吴淑斌. . 南方网. 2019-09-08 [2019-09-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9-10).
  7. 许青青. . 中新网. 2017-03-16 [2019-09-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2-21) 广东新闻网.
  8. 吴哲. . 南方都市报. 2018-05-10 [2019-09-25].
  9. . 广州国际校区综合事务办公室. [2019-09-25].
  10. 杜玮淦. . 南方网. 2018-09-06 [2019-10-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10-10). 目前,首期筹建的先进材料科学、人工智能与高端制造、生物医学工程与生命科学三大学科群……首次招收研究生。据了解,这批研究生将依托原有的两个校区进行培养。
  11. . 广州日报. 2019-08-07 [2019-09-25] 官方微信公众号.
  12. . 广州国际校区综合事务办公室. [2019-09-25].
  13. 罗莎琳. . 信息时报. 2020-06-29 [2020-06-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6-29).
  14. . 华南理工大学广州国际校区. 2020-07-16 [2020-07-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7-16) 官方微信公众号.
  15. . 综合事务办公室. 华南理工广州国际校区微信公众平台. 2019-08-25 [2019-09-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9-25).
  16. . 预制建筑网. [2019-09-25].
  17. . 华南理工广州国际校区微信公众平台. 2019-08-07 [2019-09-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9-28).
  18. . 南方网. 2019-06-11 [2019-08-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6-11).
  19. . 华南理工大学广州国际校区. [2018-11-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8-04).
  20. . 广州国际校区峻德书院. [2019-12-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12-03).
  21. . 南方都市报N视频. 2019-09-02 [2019-09-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9-25).
  22. . 番禺区交通运输局. 广州市番禺区人民政府. 2019-08-28 [2019-10-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10-07).
  23. 奚慧颖. . 信息时报. 2020-01-24 [2020-02-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1-31).

外部链接

维基共享资源中相关的多媒体资源:华南理工大学广州国际校区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