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徐州 (刘宋)

南徐州
南朝宋南朝陳
421年-589年
歷史
 - 成立 421年
 - 廢除 589年
人口
 - 464年估計 72,472戶,420,640口 
現隸屬於  中国江蘇省

南徐州,中国古代的

沿革

東晉初,徐州北部諸郡先後陷於後趙。此後,徐州治所屢有遷徙,部分領郡屢復屢陷。義熙六年(410年)滅南燕後收復徐州北部諸郡。義熙七年(411年),以淮水為界將徐州一分為二,淮北為北徐州(治彭城,在今江蘇省徐州市),淮南為徐州(治廣陵,在今江蘇省揚州市邗江區西)。徐州領六郡:廣陵郡海陵郡盱眙郡鍾離郡山陽郡秦郡

南朝宋永初二年(421年),改徐州為南徐州,北徐州為徐州元嘉八年(431年),南徐州諸郡併入南兗州,而割楊州晉陵郡南兗州江南九僑郡僑置南徐州,南徐州遂由江北移置江南,治南東海郡丹徒縣京口(今江蘇省鎮江市)。至此,南徐州領實郡一:晉陵郡;有實縣之僑郡二:南東海郡南琅邪郡

元嘉三十年(431年),南兗州併入南徐州。孝建元年(454年),分南徐州復置南兗州。大明七年(463年),割楊州吳郡屬南徐州。大明八年(464年),吳郡還屬楊州。泰始四年(468年),割楊州義興郡屬南徐州。至此,南徐州領實郡二:晉陵郡義興郡;有實縣之僑郡二:南東海郡南琅邪郡。辖境相当今江苏省镇江常州无锡锡山丹徒丹阳江阴武进等市县及南京句容张家港常熟等市部分地区。

南朝齊永明二年(484年),義興郡還屬楊州,不久即復屬南徐州。

南朝梁天監元年(502年),改南東海郡為南蘭陵郡。天監六年(507年),分晉陵郡信義郡。後改南琅邪郡為雙頭郡南琅邪彭城二郡。太平二年(557年),分晉陵郡江陰郡。至此,南徐州領實郡四:晉陵郡信義郡江陰郡義興郡;有實縣之僑郡二:南蘭陵郡南琅邪彭城二郡

南朝陳永定二年(558年),改南蘭陵郡為東海郡[1]

隋朝開皇九年(589年)滅陳後廢除南徐州及其領郡,南徐州故地分屬三州:揚州(故東海郡、晉陵郡部分)、常州(故晉陵郡部分、江陰郡、義興郡)、蘇州(故信義郡)。[2]

地志

長官

附:東晉徐州刺史(411年-420年)
附:劉宋徐州刺史(420年-421年)
劉宋南徐州刺史(421年-479年)
南齊南徐州刺史(479年-502年)
南梁南徐州刺史(502年-557年)
陳朝南徐州刺史(557年-589年)

參考文獻

  1. 《中国行政区划通史·三国两晋南朝卷》
  2. 《中国行政区划通史·隋代卷》
  3. 劉裕於元興三年(404年)拜徐州刺史(《宋書·卷一·本紀第一》),義熙七年(411年)徐州一分為二後即以劉道鄰為北徐州刺史(《宋書·卷五十一·列傳第十一》),而自己未解徐州(《宋書·卷二·本紀第二》)。
  4. 《晉書·卷六十一·列傳第三十一》
  5. 《宋書 卷七十八 列傳第三十八》
  6. 《宋書·卷二·本紀第二》
  7. 《宋書·卷五·本紀第五》
  8. 《宋書·卷五十一·列傳第十一》
  9. 《宋書·卷六·本紀第六》
  10. 《宋書·卷七·本紀第七》
  11. 《宋書·卷八·本紀第八》
  12. 《宋書·卷九·本紀第九》
  13. 《宋書·卷十·本紀第十》
  14. 《南齊書·卷二·本紀第二》
  15. 《南齊書·卷三·本紀第三》
  16. 《南齊書·卷四·本紀第四》
  17. 《南齊書·卷五·本紀第五》
  18. 《南齊書·卷六·本紀第六》
  19. 《南齊書·卷五十·列傳第三十一》
  20. 《南齊書·卷八·本紀第八》
  21. 《梁書·卷二·本紀第二》
  22. 《梁書·卷四·本紀第四》
  23. 《梁書·卷三·本紀第三》
  24. 《陳書·卷一·本紀第一》
  25. 《陳書·卷二·本紀第二》
  26. 《陳書·卷十五·列傳第九》
  27. 《陳書·卷十二·列傳第六》
  28. 《陳書·卷三·本紀第三》
  29. 《陳書·卷八·列傳第二》
  30. 《陳書·卷四·本紀第四》
  31. 《陳書·卷五·本紀第五》
  32. 《陳書·卷六·本紀第六》
  33. 《陳書·卷二十八·列傳第二十二》
  34. 《陳書·卷三十一·列傳第二十五》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