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尔海因茨·施托克豪森
卡尔海因茨·施托克豪森(德語:,1928年8月22日-2007年12月5日),德国作曲家,音乐理论家,音乐教育家。
卡尔海因茨·施托克豪森 | |
---|---|
原文名 | |
出生 | 1928年8月22日 西德克爾彭 |
逝世 | 2007年12月5日 德國屈尔滕 | (79歲)
国籍 | 德國 |
知名作品 | 系列歌剧《光》,三个管弦乐队的《群》,声乐《音准》,电子音乐《少年之歌》,《钢琴曲》多部 |
所属时期/乐派 | 20世纪 |
擅长类型 | 实验音乐 |
师从
| |
学生/受影响人物
|
生平
施托克豪森1928年生于克爾彭。早年其母亲精神错乱,随父生活。在二战中,曾担任医院的担架手。1947-1951年在科隆学习,1950年入弗兰克·马丁的作曲班,决心从事作曲。1951年到达姆施塔特听课,1952年到巴黎从梅西安和米约深造,1953年回国,在电台工作,并长期在世界各地任教和指挥演出自己的作品。1963年创办科隆新音乐实验班,1971年出任科隆音乐学院作曲教授,1982年获德国唱片大奖。90年代创办了个人唱片公司,录制和出版自己的作品。2007年逝世于北莱茵-威斯特法伦的屈尔滕[1]。
音乐
施托克豪森在序列音乐、电子音乐、偶然音乐、具体音乐等方面都有很高造诣,其作品以创意新颖,复杂难解著称。作品常常希望营造出强烈的空间感,力图融合各种音乐和非音乐要素,并企图创作一种新的“世界音乐”。
《光》(Licht)
《光》是施托克豪森一生中規模最大,創作時期最長的系列作品(1977-2003年)。《光》由七套歌劇串連而成,分別代表一個星期中的一天,所以副題為“”(一個星期的七天)。整套作品以三個角色為主軸:米迦勒(Michael)、路西法(Lucifer)和夏娃(Eve)。由於演出《光》耗費的人物力、時間和開銷非常龐大,全套作品至今仍未正式公演,當中頭五套作品曾作獨立公演,另外有從個別歌劇中選取段落作演出。
《光》的創作次序如下:
《聲音》(Klang)
完成《光》之後,施托克豪森隨即投入另一套系列製作:以一天二十四小時為題的《聲音》,副題為“”(一天中的二十四小時)。其中第1至第12首為不同的樂器組合而編寫;第6至第12首取材自第5首;第13首為純電子音樂;第14至第21首以第13首當中的素材來編寫,並以《地球之書》(The Urantia Book)中的宇宙系統名稱來命名。施托克豪森只完成了當中的21首作品便過世。值得一提是,施托克豪森曾打算在完成《聲音》後,緊接創作以一小時六十分,及一分鐘六十秒為題的系列作品,可惜全都無法實現。
《聲音》的創作次序如下:
- 第1小時:《上昇》(2004-2005年)。為管風琴(或電子合成器)、女高音及男高音而寫。
- 第2小時:《喜樂》(2005年)。為兩部豎琴而寫。
- 第3小時:《自然時距》(2005-2006年)。鋼琴獨奏。
- 第4小時:《天國之門》(2005年)。敲擊樂獨奏,末段加插一個小女孩的戲劇元素。
- 第5小時:《和諧》(2006年)。低音單簧管獨奏。(另有長笛獨奏及小號獨奏版本)
- 第6小時:《美麗》(2006年)。為長笛、低音單簧管及小號而寫。
- 第7小時:《平衡》(2007年)。為長笛、英國管及單簧管而寫。
- 第8小時:《極樂》(2007年)。為雙簧管、英國管及巴松管而寫。
- 第9小時:《希望》(2007年)。為小提琴、中提琴及大提琴而寫。施托克豪森極少數依照傳統樂器的組合方式。
- 第10小時:《光彩》(2007年)。為雙簧管、單簧管、巴松管、小號、長號、大號及中提琴而寫。原本只為單簧管、巴松管及中提琴而寫。
- 第11小時:《忠誠》(2007年)。為降E調高音單簧管、巴塞管及低音單簧管而寫。
- 第12小時:《喚醒》(2007年)。為高音薩克管、小號及大提琴而寫。
- 第13小時:《宇宙的脈膊》(2006年)。電子音樂。
- 第14小時:《哈禾納》(Havona)(2007年)。男低音及電子音樂(《宇宙的脈膊》中的第24,23及22音樂層次)。
- 第15小時:《奧溫頓》(Orvonton)(2007年)。男中音及電子音樂(《宇宙的脈膊》中的第21,20及19音樂層次)。
- 第16小時:《尤科薩》(Uversa)(2007年)。巴塞管及電子音樂(《宇宙的脈膊》中的第18,27及16音樂層次)。
- 第17小時:《內巴頓》(Nebadon)(2007年)。圓號及電子音樂(《宇宙的脈膊》中的第15,14及13音樂層次)。
- 第18小時:《耶路森》(Jerusem)(2007年)。男高音及電子音樂(《宇宙的脈膊》中的第12,11及10音樂層次)。
- 第19小時:《玉苒廈》(Urantia)(2007年)。女高音及電子音樂(《宇宙的脈膊》中的第9,8及7音樂層次)。
- 第20小時:《邇登廈》(Edentia)(2007年)。高音薩克管及電子音樂(《宇宙的脈膊》中的第6,5及4音樂層次)。
- 第21小時:《天堂島》(Paradies)(2007年)。長笛及電子音樂(《宇宙的脈膊》中的第3,2及1音樂層次)。
- 第22小時: 未創作
- 第23小時: 未創作
- 第24小時: 未創作
《黃道》(Tierkreis)
在《光》及《聲音》之前,施托克豪森早於1974年已經創作了以一套以全年十二個星座為題的音樂盒音樂《黃道》。《黃道》的概念和《光》及《聲音》一樣,均以時間為基調,所不同的是:《光》及《聲音》以一般慣常的表示方法命題,而《黃道》則非以常規的十二個月份命名,而是以星座來劃分。《黃道》被譽為施托克豪森最受歡迎的作品之一[4]。
影响
施托克豪森的音乐创作对二战后西方音乐界有深远的影响。他的创作实践几乎体现了每一种新的音乐思潮,并始终走在创新的前列。除音乐创作之外,施托克豪森亦撰写大量理论著作并教授许多学生,更增大了其影响力。
爭議
2001年美国的九一一事件发生后,施托克豪森被记者采访时,声称此次事件是“最伟大的艺术作品”(),引起媒体的广泛抨击。后来施托克豪森对此作出解释,表示是记者的报道误读了他的话。此事在当时引起了轩然大波,争议不断[5][6]。
参见
- 古典音乐作曲家列表